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绿色生态农场种出“童年味道”

发布日期: 2025-10-24 11:06 来源: 长江日报

为了一口干净菜,她从餐桌走向田野,用科技和执着,种出记忆里的“童年味道”。她就是江夏区乌龙泉街道建设村琪琪生态农庄负责人曾彩萍。

10月15日清晨,曾彩萍从武昌出发,不到一小时,便到达她亲手打造的梦里田园——琪琪生态农庄。

临近8时,附近的十多位村民都已上工,将准备好的有机肥均匀地铺到田间,采收已成熟的洪山菜薹、西蓝苔、黄瓜等蔬菜。伴随着散养土鸡咕咕的叫声,曾彩萍开启了一天的都市农夫生活。

曾彩萍查看水果萝卜生长情况

■ 寻找干净食材

回乡投身农业亲自种菜

曾彩萍从小在农村长大,接触的都是绿色食材。2002年,打工数年的曾彩萍决定自己创业,在武汉开一家家乡口味的有机私房菜馆。

“食材好,才是料理的灵魂。”曾彩萍四处寻找好的食材,最终与宜昌五峰的高山基地达成合作。“基地海拔高,自然环境非常优越,最重要的是,当地村民还保留着传统的耕作方式,蔬菜品质极好。”曾彩萍说,虽然成本高了许多,但她觉得值。

然而,现实很快给她上了一课。五峰的蔬菜基地距离武汉近400公里,山路蜿蜒,蔬菜在长途颠簸中损耗大,新鲜度也会大打折扣。而且由于距离太远,曾彩萍无法实时监控蔬菜的种植过程,总是担心货源会出问题。

“真正的绿色餐饮,必须从源头把控。”经过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曾彩萍心中逐渐成形:自己种菜!

2020年,曾彩萍在武汉周边考察了十多个地方后,相中了江夏区乌龙泉街道建设村,这里有山有水,视野开阔,位于梁子湖水源的上游地区。在村“两委”的协调帮助下,她成功承包了300亩土地,开始打造她的“梦里田园”。

■ 博士团队科技赋能

农场获得国家绿色基地认证

一身休闲装,一头清爽的短发,曾彩萍说,从2021年农场初具规模起,她就把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农场中,如今,她每天都要在农场走一圈,顺手拔下藏在蔬菜根部的杂草。举起手中的菜薹和“脆玉3号”黄瓜,曾彩萍笑着说,“我们引进了不少中国科学院研发的新品种蔬菜,再配合省农科院的技术指导,种出来的蔬菜大多可以直接生吃。”

在农场的日常管理中,曾彩萍制定了严格的种植标准:绝不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只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驱虫技术,并自培生态有机肥,让蔬菜在自然环境中健康生长。“农场里的每一根草,都是工人用双手拔出来的。”虽然人工除草费时又费力,成本还高,但曾彩萍认为,要做到真正的绿色生态农业,就不能怕麻烦。

为了激活土壤的活力,曾彩萍一直在有机肥领域探索。经朋友介绍,她结识了国际园艺学会有机热带和亚热带果树分会主席刘俊松教授,在其指导下,利用稻谷壳、秸秆、豆粕、畜禽粪便等天然材料,经过科学配比和发酵,研发出自培有机肥,通过生物技术来改良土壤。

“土壤好,种出来的菜才好。”如今,琪琪生态农场已获得国家绿色基地认证,同时也是湖北省、武汉市农科院的科技试验基地,不少农业科学与生态学博士驻场指导,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田间生产力。

■ 都市人的“亲子农场”

也是村民增收的希望

“曾老板,这周末能去农场玩吗?”“随时来,正好青菜熟了一批。”在曾彩萍的微信聊天记录中,这样的对话经常出现。曾彩萍笑着说:“不少老客户在餐厅吃过蔬菜后,非要到农场来看一看,来了就不想走了。”

前不久的国庆中秋假期,每天都有近百名市民前来休闲游玩,其中亲子家庭居多,体验农耕乐趣的同时,还能吃到现摘现做的农家菜。

“我们正在计划将农场打造成亲子研学的自然田园。”曾彩萍介绍,农场的建设得到了全村的支持,进出道路拓宽至6米,沿途还设置了指路标识。

人气旺了,在农场里务工的村民也乐不可支。“算上土地流转费和务工费,在家门口打工,一年能增收4万多元。”建设村村民张先燕感叹,“现在的日子很有奔头,以前从没想到在家种菜也能赚到钱。”

除了稳定在农场里务工的十余位村民,也有不少散户和种植大户跟随曾彩萍的有机生态理念进行种植。建设村党支部书记任青感慨:“曾姐是有情怀的企业家,带着村民的期待探索致富路子,相信不久的将来,乡亲们的荷包都能鼓起来。”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