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蔡甸区侏儒山街道薛山村的千亩藜蒿基地迎来丰收季。这片刚获评“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土地上,连片钢架大棚中,农户们弯腰收割、装筐搬运,空气中弥漫着藜蒿特有的清香。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蔡甸藜蒿已占据武汉市场九成份额,成为名副其实的市民餐桌“常客”。

蔡甸藜蒿清香脆嫩、病虫害少,是公认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头茬每天3000斤左右产量,加工完就卖光,根本不够销。”武汉胡永国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永国介绍,他种植的180亩藜蒿采用“水旱轮作”模式,种一季藜蒿后改种水稻,有效保持了土壤肥力。合作社300多个大棚生产的藜蒿因口感清爽、品质优良,备受市场青睐,目前产品已销往湖北周边及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等省份。
薛山村支部委员李汉云表示,该村种植藜蒿已有二十余年历史,目前全村种植面积近千亩,今年全部换新钢架大棚。通过土壤改良、科学轮作和设施升级,如今亩产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农户根据种植规模不同,年收入从3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藜蒿已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金枝条”。

面对种植户年龄结构老化的挑战,薛山村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村已涌现多家种植大户,规模最大的承包面积达300余亩。这些大户不仅注册品牌、自建冷库,还尝试抖音直播等新型销售方式,形成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自2000年起,蔡甸区利用沉湖野藜蒿的优良基因,通过四次品种改良,将藜蒿供应期延长至8—9个月,产量提升近三倍。2024年,全区藜蒿总产量达16.2万吨,总产值超5.6亿元。随着蔡甸藜蒿生产基地获得省级认证,蔡甸特色农产品在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上不断取得新突破,这株带着荆楚风味的小野菜,正加速走向全国百姓的餐桌。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