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武汉乡村,晨雾还未散尽,蔡甸区索河街道渔业村的青石板路上已有了动静。77岁的邬老爷子拎着扫帚,一走一停在家门口转悠,扫把划过青石板的沙沙声里,混着几声清脆的鸟鸣。
抬头望向索子长河方向,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沿河错落,菜园竹篱间探着几簇野菊,河面偶尔飞来几只白鹭……这幅他从前“想都不敢想”的画面,如今已成了日常。
武汉乡村里,正因这一把把扫帚,扫出干净整洁、宜居宜业的诗画家园。
■ 从“我带头”到“齐参与” 党群齐心扫出美丽家园
“那会儿可不像现在这么齐整干净。”坐在家门口的竹椅上,邬老爷子指着索子长河岸边回忆,“十几年前,这儿全是烂棚子、旱厕,各家把破板凳、烂菜叶往岸边一扔,垃圾顺着雨水往河里漂,夏天熏得人不敢开窗。”
原本“脏乱差”的河岸,如今蝶变成了精致的小菜园,转机就出现在一次“凉亭夜话”上。
“咱们村靠着索子长河,要是能把环境整漂亮了,不光住着舒坦,说不定还能吸引游客。”2022年伊始,渔业村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着力改善村湾生态环境,在村“两委”的召集下,数十名党员和村民代表集聚在村头的凉亭下,渔业村党支部书记邬守新话音刚落,老党员邬守明就站了起来:“我带头!明天就把我家那个占道的柴火棚拆了!”
在党员和村民代表的率先行动下,渔业村村民纷纷加入清洁家园的队伍中,不仅“自扫门前雪”,还当起了“监督员”,一旦发现村湾里有“三堆”现象,村委会的“村民热线”就响了。
武汉乡村里,“党员带头、全民参与”从来都不只是口号。在黄陂区前川街道熊店村,一条平整、干净的道路直通到祁家淌子湾,这是全湾村民盼望多年的“希望工程”。
“乡亲们的支持和主动参与,真的很让人感动。”回忆当时筹资筹劳的场景,熊店村党支部书记祁卫华红了眼眶。他回忆,在“五老人员”的倡导下,祁家淌子湾村民得知要筹钱修建进湾道路,在外打工的能人和乡贤立马凑了3000多元,70岁的刘菊凤从怀里摸出5张有皱痕却很规整的20元纸币说:“我儿子不在家,我先捐100元。”
“我会开拖拉机,我来运沙土。”“我当过包工头,我来制定施工计划。”“我会做房子,我来划线、支模。”……去年12月,初冬的早晨有点冷,但祁家淌子湾却是热火朝天,不到7时就已聚集了50多人,一声“开工”,个个干劲十足,笑容满面。
“男人们在修路,我们也不能闲着。”熊店村村民张汉莲叫上在家的妇女们,主动将自家房前屋后堆放的杂物以及公共区域的小土堆、杂物堆、垃圾堆清理打扫干净。
看到祁家淌子湾的宽敞水泥路,周家岗湾的村民也主动提出修路清“三堆”,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清洁家园”行动,熊店村新的“作战现场”正在持续。
■ 治理“抠细节” 村湾蝶变为家门口的“花园”
清晨6时30分,江夏区纸坊街道林港村的环卫工王大嫂正骑着电动清扫车,沿着灵山脚下的西甲湖港渠,清理河道里的漂浮物以及陷在观光栈道夹缝里的杂物。“你看这木板缝里的烟头,不蹲下来根本找不着。”王大嫂一边说着,一边四处张望,不放过一个角落。
“以前这条港渠就是臭水沟,堆满了杂草和淤泥,每到夏天,不仅蚊子多,老远就能闻到臭味。”家在港渠不远处的村民付启进感慨,“多亏了村里的‘清洁行动’,不然大门都不想开。”
林港村位于灵山脚下,共有25个自然湾,在计划实施“清洁家园”行动时,村“两委”首先想到的,便是西甲湖港渠的整治。
“西甲湖是梁子湖的支流之一,原本清澈的水源,因长期的疏忽变得堵塞,是村里不少老人的遗憾。”林港村党支部书记王维回忆,整治之前的港渠几乎无法靠近,周围布满了荆棘和刺树。“港渠边上又陡又滑,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水沟里。”
清理杂草杂树、挖出陈年淤泥、加固港渠堤坝……经过近半年的改造,如今西甲湖港渠已焕然一新。渠水清澈见底,经常能看到小鱼来回游动,港渠两侧修建了观光栈道和骑行步道,还有2000平方米的星空营地。

西甲湖港渠整治后美如画
感受最深的,是喜欢晚间散步的村民们。“湾子变美了,吃完晚饭就想出去溜达溜达。”傍晚6时许,林港村村民孙汾英穿上外套就出门了,路过邻居家,吆喝一声:“走咯,去港渠散步嘞!”不一会儿,三五人就说说笑笑地往港渠方向走去。
而在5公里之外的照耀村,一进村就能看到绘满了带有创意和童趣的文化墙,这是村里邀请大学生带着村湾里的孩子们一起绘制的。11月的暖阳下,文化墙下的葱兰正盛,一个个曾经不起眼的角落,已成为村湾里一道道亮丽风景线。
细节里的用心,藏在每一处“毛细血管”的焕新中。在东西湖区辛安渡街道东风社区,村民们自发用废旧轮胎做成花盆,昔日卫生死角变身小菜园、休闲角;在蔡甸区玉贤街道,村民种上造型苗木,来买树苗的市民越来越多,边角地巧变“绿色银行”……
■ 从“环境美”到“产业兴” 村民腰包鼓了日子甜了
午后的阳光洒在索子长河上,泛起粼粼波光。河岸边的长河石窑咖啡馆里,飘出淡淡的咖啡香,店主王川正从石窑中取出一盘现烤面包,前来游玩的市民刘源品尝后眼前一亮:“这面包味道真不错!”
坐在湖边看一看美景,喝一杯咖啡,品一块面包,是不少市民在这里休闲的标配。“我就是看中了这里的好生态和好环境。”王川说,他第一次来到渔业村,就对这里“一见钟情”。

市民在索子长河边观景休闲
王川看中的是村民肖新桥的老房子,已经闲置了10多年。肖新桥万万没想到,早已破旧不堪的老屋会变成网红咖啡馆,每年还能拿2万多元租金。
“每到周末,前来游玩的市民真不少,都说我们村像在海边。”村支书邬守新自豪地说,“现在村子变美了,不少人来了都不想走,村里的民宿更是一房难求。”
村里的鸭巢·山水共享式民宿便是如此,订房信息已经排到了一个月后。“这里风景好,空气也好,不少客人一住就是两三天。”民宿主老谢是外地人,30年前曾在渔业村做“社教”,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个“小渔村”。2023年,老谢重游故土,被眼前的美丽家园所惊艳,当下决定租两套民房,改造成了乡间民宿,每个周末都是满房状态。
因“美丽家园”吸引市民下乡的还有江夏区林港村。“每年春天,港渠旁的2000亩油菜花盛放,前来露营打卡的市民络绎不绝。”村支书王维笑着说,“村里不仅有美景,还有古迹,在灵港桥湾,有一座400年历史的古桥,也是游客必打卡的网红点。”
为了留住下乡的游客,今年,林港村在古桥旁的小山丘上修建了4栋森林木屋,同时承包了两栋民房打造成民宿,预计明年年初就能开业。
常态化推进城乡社区“清洁家园”行动,近年来,武汉城乡环境已获得明显改善,一缕“全民参与”的暖意正悄然弥漫。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数据,今年以来,全市共清理“三堆”4.6万个,规整“两垛”2.3万个,整治“三乱”4.1万处,清理沟渠4616.3公里,清理塘堰9541个……一幅幅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