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隔着屏幕都闻到鲜!武汉江夏5万亩鳜鱼大丰收

发布日期: 2025-11-10 15:44 来源: 武汉广播电视台

长江之畔的武汉市江夏区,近日迎来鳜鱼丰收旺季——作为亚洲最大的鳜鱼养殖基地,其5万亩规模化精养基地内渔歌阵阵,4万多吨 “武汉活鱼江夏鳜” 批量上市。凭借 “肉质紧实、鲜而不腥” 的优质特质,江夏鳜鱼持续领跑淡水鱼市场,而这背后,是科技赋能与生态养殖的深度融合,为规模化丰收与品质升级提供了核心支撑。          

科技赋能:产学研破题,标准化筑牢丰收根基

“江夏鳜鱼能实现亚洲规模的量产,关键在科技‘破局’。” 江夏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卢有灵直言。该区联合武汉市农科院、中科院水生所等顶尖科研机构,重点培育 “武农 1 号” 翘嘴鳜优质品种,从种源端解决传统鳜鱼 “长势慢、抗病弱” 的难题;同时建立 “种源培育、水质监测、精准养殖” 全程标准化体系,让科技设备成为渔池 “标配”—— 增氧机 24 小时调控溶氧,水质监测设备实时预警水体指标,彻底改变了 “靠天养鱼” 的传统模式。

“以前养鱼看天气,现在看数据!” 渔民杨火洲举着刚捕捞的大鳜鱼笑着说,科学精养让鱼不仅长得壮、品相匀,捕捞效率也大幅提升,“今年收入比往年翻了番,这都是科技给的底气!” 如今,标准化养殖让 “省心又高产” 成为常态,传统渔业正加速向智慧渔业转型。

生态打底:好水好模式,守护 “淡水鱼鲜之冠” 品质

科技赋能的同时,江夏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为鳜鱼品质 “托底”。该区坐拥 621 平方公里水域蓝线,梁子湖、鲁湖等天然湖泊水质优良,为鳜鱼提供了洁净的 “生态泳池”;创新推行的 “虾鳜轮养” 模式,通过鱼虾共生实现水体循环利用,从源头减少污染、锁住鲜味,让鳜鱼自带 “池塘清甜”。

“池里水质好,养出的鱼和普通鱼完全不一样!” 在鳜鱼分拣现场,渔民们忙着将鲜鱼装筐,鱼筐堆叠成山,方言与普通话交织的欢笑声里满是丰收喜悦。而在餐饮市场,江夏鳜鱼更成了厨师眼中的 “百搭食材”:“肉质细嫩、筋膜少,清蒸能锁鲜、红烧超入味,小朋友最爱外酥里嫩的松鼠鳜鱼,简单烹饪就是顶级美味!”

全链升级:科技延伸,从 “池塘鲜” 到 “全国香”

依托科技赋能,江夏并未止步于养殖端 —— 针对丰收后的产业链延伸,该区已规划智慧渔业产业示范园、鲜活鱼仓、渔业检测中心等项目建设,通过科技手段打通 “出水到餐桌” 全链条:鲜活鱼仓的冷链技术保障鲜度不打折,渔业检测中心实现品质全程溯源,智慧园区则整合养殖、加工、销售数据,让产业管理更精准。

品牌与业态拓展上,科技同样是核心助力:一方面强化 “武汉活鱼江夏鳜” 品牌影响力,通过电商平台、预制菜加工等新业态,让鲜鱼借助冷链物流发往全国;另一方面推动 “渔旅融合”,打造 “科技捕鱼体验 + 现捕现吃” 特色项目,游客可通过智能设备观察鱼群生长、参与科学捕捞,感受智慧渔业的魅力。“我们要让江夏鳜鱼不仅鲜遍全国,更能走向世界。” 卢有灵表示,这张依托科技与生态打造的 “淡水鲜冠” 名片,正加速从 “生态名片” 转变为乡村振兴的 “致富名片”。

如今,亚洲最大鳜鱼养殖基地的丰收图景仍在延续:从种源培育的实验室,到数据化管理的渔池,再到全链升级的产业链,科技赋能始终是江夏鳜鱼的 “核心密码”。“江夏鳜,鲜天下”,这口来自长江之畔的鲜香,不仅见证着科技改变传统渔业的变革,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 “江夏答卷”。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