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记,你来得正好,村里面有没有可以寄件的地方?这东西怎么寄出去?”11月10日,新洲区旧街街大山垴村党支部书记王春桥刚走进村湾,正在门口收拾柴火的蔡婆婆就迎了上来,笑着问道。
王春桥和同事停下脚步,俯身凑近婆婆耳边,一字一句地耐心解释。说到具体细节时,他还掏出手机,翻出快递员的联系方式给婆婆看。
这一幕干群鱼水情深的画面,在几年前还难以想象。这个曾被村民戏称为“大伤脑村”的村子,位于武汉市新洲区大别山余脉西麓。
2022年前还是一个“懒弱涣散村”,村“两委”办公室破旧,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停滞。
如何让这个“大伤脑村”焕发新生?答案,写在大山垴村“两委”班子扎实的治村足迹里。

“新班子”与“老问题”
2022年,大山垴村新一届村“两委”班子面对的,是一个典型的“老大难”村,面对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局面,在本地企业家和党组织的动员下,土生土长的王春桥毅然回村挑起了村支书的重担。
“刚开始家里人都反对,觉得是自找苦吃。”大山垴村党支部书记王春桥坦言。
回村之初,不仅家人不解,村民也对这位“新书记”和新一届村“两委”成员持观望态度,如何取得村民的信任,成为他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老百姓只是听说来了个新书记,但都不认识我。”利用父亲是老队长的这层关系,王春桥和村“两委”成员在2022年疫情期间组织核酸检测时,挨家挨户走访,这才真正把村里的老百姓认熟。
“虽然父亲是老队长,但真正的认可,还得靠实实在在做事。”王春桥深有感触地说。村“两委”从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小事入手,谁家孩子上学遇到困难,主动帮忙联系学校;村民家里有病人,时常关心探望。
一点一滴的付出,如同涓涓细流,逐渐融化了隔阂的坚冰。
“钥匙”与“心锁”
要发展,先破局。大山垴村最迫切的,是改善落后的基础设施。然而,修路、清淤,难免占用村民的田地,思想工作成了又一道难关。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王春桥道出了村“两委”的工作心得,“这把打不开就换把钥匙,总能找到解开群众心锁的那一把。”
村“两委”组织起老书记和退休老干部,成立“老党员调解团”,针对不同村民的顾虑,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
村里一位老人起初坚决不同意让地修机耕路,村“两委”和调解团的老党员多次上门,不谈大道理,只聊通路后给大家生活、生产带来的便利,聊子孙后代的福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老人最终被说服,主动让出土地。
有的种粮大户因私人恩怨挖断道路,也是通过调解团情、理、法结合的耐心疏导,最终化干戈为玉帛,主动找到村委会表示愿意让田。
2024年,全村新建12条机耕路,清淤塘堰9口,长年未解决的顽疾得以根除。一条条道路,如同村庄重新畅通的血脉,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画卷”与“新期盼”
基础打好,产业才能跟上。大山垴村“两委”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强村富民的根本。
村里曾试种茶苗失败,在王春桥的带领下,他们没有气馁,积极“走出去、请进来”。2024年,成功引进四川李学燕家庭农场,合作建立省级茶苗繁育基地。
村“两委”在村子里动员村民参与务工,可村民们顾虑重重:“干完活拿不到钱怎么办?”
他们没有多解释,而是先动员了几户胆大的村民试工。当第一批村民真的领到现钱时,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
“现在村里有事一叫,大伙儿都抢着来,一天80块,干活的时候还有说有笑。”王春桥说,如今,基地不仅为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更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与此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也让闲置土地重焕生机。面对施工队偷卖泥土的问题,村“两委”毫不含糊,请来老书记一起“掰扯”,花了半年时间监督恢复,并提出由种粮大户试种成功后再付款,由村子担保,确保村民利益不受损。
如今,600多亩闲置地土地利用率达95%,昔日的“烂摊子”变成了丰收的“希望田”。

2023年底,大山垴村被确定为湖北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村。2025年,王春桥入选全市担当作为“好支书”。
行走在如今的大山垴村,党群服务中心宽敞明亮,通村公路整洁干净。走进湾子里,村民看到村委会来人了,都要出来打个招呼、唠两句。
问及村里的变化,村民邵爹爹竖起了大拇指:“改变太大了,王书记带着村子致富,他们每一项工作都非常规范,我们对这一届班子评价都蛮高。”
“小事不出湾,大事不出村”,老党员调解团的成员张召望自豪地介绍着基层治理的新成效,“现在村里矛盾纠纷少了,大家心气顺了,干劲更足了。”
“之所以回来,目的就是要带动村里发展。只要对集体有利、对老百姓有益的事情,我们就去做。”望着这片生养他的土地,王春桥目光坚定。
在他和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一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大山垴村徐徐铺展。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