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中国太保产险在湖北的首家“太保e检站”在武汉市东西湖区正式揭牌。武汉市财政局、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及中国太保产险湖北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共同为站点揭幕,这一创新载体的诞生,标志着金融保险与农业科技深度融合,为武汉渔业现代化升级、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开辟了全新路径。

作为华中地区水产养殖的“核心腹地”,武汉的渔业根基深厚——全市拥有数十万水产养殖户,养殖面积达59.2万亩,2024年水产品产量攀升至40万吨,不仅滋养了“鱼米之乡”的底蕴,更是撑起了区域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这条形容养殖业风险难控的俗语, 也是广大水产养殖户的切身体会,一塘好水浑浊、一次突发鱼病、一项药残超标,都有可能让养殖户的全年辛劳付诸东流,成为制约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难题。此次揭牌的“太保e检站”,正是武汉市农业农村局与中国太保产险武汉中支精准对接需求、联合打造的创新破局之作。

据介绍,“太保e检站”创新性构建起“一主四分”的全域服务网络——以东西湖区为主中心,在蔡甸、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黄陂、新洲同步布局分站点,将专业服务触角延伸至武汉市主要养殖区域。项目以“保险+检测+防灾”为核心逻辑,通过“线上智慧平台+线下服务网络+专家智库支撑”的三维立体架构,打破了传统农业保险“事后补偿”的单一模式,实现了“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高效理赔”的全链条风险管控升级。

“武汉水产养殖体量庞大,养殖户的风险保障需求迫切。在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我们主动响应乡村振兴号召,打造了这一全省首创的‘太保e检站’项目。”中国太保产险武汉中支农险部负责人肖潇表示,项目核心是为农户量身定制“风险减量”解决方案,将服务重心从“出险后赔钱”转向“出险前防损”,“最终目标是通过降低养殖风险、保障水产品安全、提升生产效能,全方位赋能武汉渔业现代化,与地方共绘乡村振兴蓝图。”

在服务内容上,“太保e检站”构建起覆盖“检测、技术、理赔、数字化”的多元化服务体系:检测端,涵盖水产病害、农残药残、水质监测三大类二十余个项目,采用PCR分子检测、胶体金快速检测等专业技术,实现风险隐患精准筛查;技术端,每月定期开展“专家大讲堂”普及养殖知识,组建“技术巡诊队”深入塘口现场指导,开通7×12小时服务热线随时答疑;理赔端,针对保险事故开通“绿色理赔通道”,将理赔时效缩短50%以上;数字化端,自主研发“鄂智服”微信公众号,实现“一图预警风险、一站办理业务、一键接收资讯、一键预约服务”的智能化便捷服务。

创新服务的成效,在养殖户的心声中得到最真切地体现。武汉市东西湖区辛安渡街道红旗社区郭家台村村民杨希感慨道:“我们村有两户养殖户,加起来近200亩鱼塘。以前都是等鱼塘出现死鱼、水质恶化这些问题了,才急着找保险公司理赔,损失已经造成了。现在有了‘太保e检站’,能提前帮我们检测水质、排查鱼病,把风险掐灭在萌芽状态,损失降到了最低,我们养殖心里更有底了!”
作为一线服务的见证者,“太保e检站”武汉市东西湖分站检测员郑志文对技术服务的价值有着深刻体会:“养殖户把病鱼送过来后,我们通过专业试剂和仪器精准检测病因,再联动农业水产部门的专家一起制定预防和治疗方案,从根源上帮他们避免损失。”在他看来,精准检测加上专业指导,让农户的养殖模式从“凭经验”转向“靠科学”,底气越来越足。
据介绍,凭借创新性与实效性,“太保e检站”项目已成功入选武汉市农业农村局“保险+服务”创新试点项目,获得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调研数据显示,超过90%的受访农户表示,“太保e检站”不仅有效降低了养殖风险,更让他们掌握了科学养殖的“真本领”。展望未来,中国太保产险武汉中支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耕农业风险减量服务领域,持续优化“太保e检站”服务模式、扩大服务覆盖范围,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更多金融保险力量。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