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信息联播

我省长江野生鱼类繁育驯化蹄疾步稳

人工养殖的“江团”“草鳊”“土憨巴”端上餐桌

发布日期: 2021-12-07 11:52 来源: 农村新报

日前,从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获悉,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后,我省发挥水科院长江所、华农、省水科所的科研优势,成功繁育出中华沙塘鳢(俗称土憨巴)、铜鱼(俗称金鳅)、长吻鮠(俗称江团)、长春鳊(俗称草鳊)、大鳍鳠(俗称江鼠)、刀鱼等6种长江野生鱼。

长吻鮠又称江团,是长江野生鱼,以肉质鲜嫩著称。长江禁捕后,水科院长江所与华农水产学院合作,已经研发出一套成熟的亲本培育、人工繁育和池塘养殖技术体系;长江禁捕后,繁育驯化难度较大的长江刀鱼,今年也取得突破性进展。省水科所和武汉市农科院水产所积极开展长江刀鱼苗种引进驯化,克服了养殖环境要求高、运输转塘难度大、天然饵料购买难等难题,实现了长江刀鱼池塘天然繁育,现共繁育长江刀鱼苗约3万余尾。目前,“江团”和“草鳊”已具备较成熟的繁育、养殖技术,后期将加快推广进程。

为优化水产养殖结构,我省出台《长江野生鱼类繁育驯化科技攻关实施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形成土憨巴、石扁头规模化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土憨巴、石扁头、金鳅、刀鱼成鱼规模化养殖技术,草鳊和江团的大面积推广技术规程,建立4个长江野生鱼繁育基地,4个养殖驯化基地和3个推广示范基地,为长江野生鱼的人工养殖和产品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我省是全国淡水养殖第一大省,淡水水产品产量连续24年全国第一,但大宗淡水鱼价格偏低,制约了我省由水产大省向水产强省跨越。如今,消费者需求已由过去的“有鱼吃”“吃得起鱼”向现在的“吃优质鱼”“吃好吃的鱼”转变,长江流域特色鱼类的繁育和驯化工作,不仅能有效解决湖北水产品增产增质问题,还能更好地推动长江十年禁渔和长江大保护等重大国策的落地。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