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千湖之省、渔业大省,淡水水产品产量连续25年居全国第一,全国每七条鱼就有一条产自湖北。渔业已成为我省农业农村经济的优势产业,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张亮丽名片。省农业发展中心紧紧围绕渔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在渔业创新发展上开展积极探索
(一)抓养殖模式创新,探索开展“稻虾憨”“七钱虾”工程。为破解当前小龙虾产业发展面临的量大个小、价低滞销、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困局,推动小龙虾产业提档升级,我们组织专家团队创新开展了“稻虾憨”模式和“七钱虾工程”试验攻关。截至目前,已建成试验攻关基地15个,试验面积1500亩,试验结果均好于预期,有望成为推进我省小龙虾产业提档升级的新途径。潜江虾宝、监利春燕等4个“七钱虾”试验基地已完成专家测产验收,大虾占比均超过6成,其中,潜江虾宝基地“七钱虾”占比达到了81.9%,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亩产小龙虾70公斤、“七钱虾”占比60%的目标;11个“稻虾憨”基地已实现亩产大规格小龙虾50公斤以上,亩产“土憨巴”15公斤,实现新增纯收入800元的目标。
(二)抓科技服务创新,精心打造“渔业科技超市”。联合垄上传媒集团推出“湖北省渔业科技超市(云上渔)”,通过专业平台、专家团队、线上线下的联动服务,直接高效服务渔民,使渔民拿起手机即可“学技术、解难题、知价格、连市场”,打通了渔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推进“科技兴渔”战略的有力抓手,深受广大渔民欢迎。“渔业科技超市”自去年6月推出以来,注册用户达到13.76万个,累计举办“云上课堂”13期,点击量超过1000万人次;组织专家开展“在线咨询”,累计答疑1.1万余次;及时发布“渔业资讯”信息超过1100篇,点击量突破了百万次。同时,开展“湖北省渔业科技超市”走基层活动,邀请院士专家深入塘头,为渔民传授新技术、解决生产难题。
(三)抓科研攻关创新,突破性开展长江野生鱼人工驯化。为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优化养殖结构,促进渔民增收,助推长江“十年禁渔”,我们启动了“长江野生鱼类人工繁育驯化科技攻关工程”,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组建专家团队,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全力推进“土憨巴”“石扁头”“金鳅”“刀鱼”“草鳊”“江团”等6种长江野生鱼类人工繁育驯化科技攻关。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4个繁育基地、4个养殖驯化基地和3个推广示范基地,让“6条鱼”尽早端上老百姓的餐桌,既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又鼓起渔民的“钱袋子”。截至目前,已建立驯化繁育推广基地29个,培育鱼苗1500余万尾,多方收集、储存长江野生鱼亲本12万余尾,其中,刀鱼首次在我省驯养成功,“土憨巴”深受市场青睐,6个新品种有望形成我省渔业新的竞争力。
二、当前我省渔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短板
湖北淡水渔业体量全国第一,但对标对表沿海先进省份,我省渔业还存在不少短板。
一是种业大而不强。2020年我省淡水鱼苗产量1218亿尾,居全国第2,但绝大部分为四大家鱼等常规品种,河蟹、鳜鱼、鲈鱼等名优苗种95%需从外省引进。种业企业实力偏弱,有各类苗种场383家,但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仅5家,最高的不到3000万元,而广东省年产值过亿元就有7家,年产值最高超过5亿元。
二是渔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平均每千亩池塘仅配备增氧机36台、投饲机22台,而江苏分别为163台、68台,是我们的4.5倍和3.1倍;水质在线监测、远程智能控制等现代装备应用面积不到8000亩,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圈养”等设施渔业面积不到5000亩,而江苏分别为9.5万亩和5万亩,是我们的11.8倍和10倍。
三是精深加工发展滞后。精深加工企业少,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251家,开展精深加工的11家,仅占4.38%;精深加工产品少,主要为冷冻品、鱼糜制品、干腌制品等初级产品,精深加工产品产量占比不足3%,而山东超过30%;精深加工产值占比低,全省水产品加工产值418亿元,水产品精深加工产值不到30亿元,占比7.17%。
四是龙头企业不强。我省现有规模以上水产品加工企业111个,山东、福建、江苏分别是520个、387个和318个;省内年产值过亿元水产品加工企业30家,山东超过200家。
五是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不多。我省水产中国驰名商标只有13个,福建22个,广东31个,全国有300多个。区域公用品牌不足,我省叫得响的只有“潜江龙虾”,“鄂州武昌鱼”“荆州鱼糕”虽有一定知名度,但市场影响力不如“千岛湖鱼头”“阳澄湖大闸蟹”“茂名罗非鱼”等品牌。
三、以创新为动力,开启渔业发展新征程
当前是我省全面建设农业强省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将坚持以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推进业态升级、产业转型和动能转换,在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中迈出新步伐,开启新征程,树立新标杆。
(一)着力打好种业翻身仗。大力推进育种创新,加快武昌鱼、黄鳝、河蟹、小龙虾、鳜鱼、鲈鱼等重点品种育种创新,支持建设武昌鱼、黄鳝、小龙虾等国家级良种选育中心。着力培育种业龙头,积极构建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产种业龙头企业。加强种质保护,开展水产种质资源普查,重点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品种种质资源库。抓好长江野生鱼人工繁育驯化,支持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建设繁育养殖基地,研发长江野生鱼人工繁育和池塘养殖技术。
(二)着力推进绿色健康养殖。抓绿色养殖模式推广,总结提炼符合我省特点的绿色养殖模式,形成一批标准化养殖技术规范。遴选发布一批新型生态高效渔业技术和模式,因地制宜推广池塘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等多种形式的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抓绿色养殖技术创新,继续开展“稻虾憨”模式、“七钱虾”生产技术试验;开展“虾稻鳝”“优苗养大蟹”“无沟化稻田养虾”等实用新技术的研发和改进。抓水产品质量安全服务能力提升,加强基层水产质量安全服务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开展水产养殖减量用药推广行动,完善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强水产养殖病害预警预报,确保不发生重大鱼类疫情。
(三)着力发展设施渔业。大力推进渔业标准化、智能化、生态化养殖,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病抗灾能力。大力推广工厂化智能养殖、“零排放”圈养、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集装箱养殖等“节地、节水、零排放、高效率”的现代养殖方式,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工厂化循环水储鱼仓”建设,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养殖效益。组织专家团队开展新型渔业设施装备研发和工厂化水产养殖技术研发,研究制定适合我省实际的设施渔业技术操作规范。指导建设一批高标准设施渔业示范基地,提高渔业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水平。
(四)着力发展名优特色品种。以小龙虾、武昌鱼、黄鳝、河蟹等特色产业为龙头,着力打造一批千亿元级、百亿元级特色品种全产业链集群。深入推进“一鱼一产业”,组织科研院所开展长江名优鱼科技攻关,加大名优品种推广力度,建设一批特色县、特色乡、特色村,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品种、高附加值品种、低消耗低排放水产品种。大力推进长江名优鱼类资源开发利用,形成新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着力抓好科技服务。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实施一批淡水鱼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在生物育种、健康养殖、病害防治、设施装备、加工工艺、保鲜运输、资源养护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推动科企合作,支持科研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企业,建立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定期举办科企对接活动。加强技术服务,推进“湖北省渔业科技超市”和基层技术服务网格化体系建设,建立线上线下联动、便捷高效务实的渔业技术云服务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联合科研院校定向培养一批渔业科研和经营领军人才;发掘一批民间养鱼高手,培养一批群众欢迎的“土专家”。
(六)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组织科研机构、市场主体联合开发龙虾粉、鳝鱼粉、胶原蛋白、甲壳素等精深加工产品和预制调理菜品;加快水产品自动分拣、宰杀、去骨、切片、去刺等自动化加工设备研发;每年按照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要求,滚动建设精深加工投资项目库。积极壮大龙头,紧盯国际国内行业头部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吸引其落户湖北;培育一批过10亿元的本土水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支持其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唱响精品名牌,集中力量打造“潜江龙虾”“荆州鱼糕”“鄂州武昌鱼”“仙桃黄鳝”“武汉活鱼”“洪湖河蟹”等6大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养殖、加工、休闲企业品牌。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