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信息联播

长江罕见水枯江豚生存状态咋样?

专家设想在三峡库区为江豚设立极端气候“避难所”

发布日期: 2022-10-11 09:55 来源: 武汉晚报

长江里的“微笑天使”还有多少?9月29日,2022年长江江豚主体科考落下帷幕,答案将由农业农村部统一向社会公布。

2006年、2012年、2017年,加上刚刚结束的2022年长江江豚科考,每5年一次的江豚寻迹备受关注。

此次在1600公里长江干流追寻江豚10余日的科考,排除了10多年前国际联合考察组长江江豚走向灭绝的假设结果。

从宜昌到城陵矶

科考多次发现江豚身影

9月,江水如蓝,碧空如洗,长江两岸树木葱茏。记者跟随020、025两艘科考船沿江而下,从宜昌直下390公里外的城陵矶。

自小生活在宜昌江边的杨河,小时候经常看到江豚。随着年岁大了,反而看不到江豚了,他觉得很可惜。2019年10月,退休后的杨河偶然在江边看见江豚的身影,几周后却再也没有发现,杨河觉得很是好奇,开始用镜头寻找江豚。

“江豚去了哪?”杨河开始每天拿着照相机去江边蹲守,每天中午吃泡面吃压缩饼干,最长一次是连续半年不间断地寻找江豚。

3年时间,杨河拍了十几万张江豚照片。在杨河眼中,江豚现身稍纵即逝,拍江豚要抢速度,相机都是连拍,一天拍500张左右,一个月拍1.5万张是常态,最终选出几十张江豚照片。

杨河已从摄影爱好者变身为江豚守望者,并因此成为中科院水生所的“特邀观察员”。9月19日,正是在杨河的指引下,科考队在葛洲坝以下水域发现了一群江豚,而其中的小江豚,则是杨河在岸边拍到的。

“这群江豚有3个家庭,数量在8到10头。”杨河通过江豚的胎记和疤痕进行识别,在他眼中每头江豚的颜色和气质都不一样,八成他都认识,他甚至能清晰分辨出两头小江豚的身份。

杨河寻找江豚的方式跟科考队目视观察江豚一样。在科考船上,发现江豚并知晓江豚数量是一个综合过程,主要采用目视观察、被动声学监测、水样环境DNA分析等3种方式同时进行,以目视为主,其余二者为辅。

20世纪90年代,长江干流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2550头,2006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1800头,2012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1040头,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结果显示,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数据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第4次长江江豚全流域科学考察,是长江十年禁捕后首次科考,与2006年、2012年和2017年江豚科考相比,本次科考的组织规格、参与人数、覆盖水域空前。整个科考在长江中下游1600公里江段分4段同步进行,由120余名考察队员、20余艘渔政船艇同步实施,覆盖有长江江豚分布的长江中下游干流、鄱阳湖、洞庭湖以及部分支流汊江水域。

长江禁渔不到两年

江豚增长有滞后效应

9月25日,020号、025号科考船跑完390公里宜昌至城陵矶江段,不仅在宜昌和城陵矶江段发现江豚群,科考沿线也多次发现江豚身影,这让不少科考观察员颇为兴奋,觉得江豚大幅增长就在眼前。

随船的科考队队长、3次参与长江江豚的科考的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郝玉江表示,“不少人认为随着长江禁渔,江豚会大幅增加,其实并没有这么快。”他说,长江禁渔对江豚有利,江豚以鱼为食,长江干线船舶水污染物基本实现“零排放”。但长江禁渔还不到两年,江豚是生态系统的顶级生物,不会像鱼一样增长那么快,江豚的增长有一个滞后效应。

郝玉江告诉记者,江豚之所以难以马上大幅增长,跟江豚的繁殖周期比较长有很大关系。江豚的性成熟一般要到5岁,刚刚性成熟的江豚是不太容易怀孕的,要等到七八岁才行,而妊娠期达12个月,比人类妊娠期还要长。江豚是单胎,哺乳期一般6个月,出生后有一到两年跟妈妈在一起生活,繁殖周期和生命周期相对较长,这一点跟人类很相似。

江豚的环境容纳量可达四五千头

“目前对江豚的保护目的,就是希望未来不保护,这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克雄表示,长江十年禁渔为江豚保护提供了一个契机,但近岸带湿地沙化、河道固化、高强度航运水下噪声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

“江豚的智商有多少,目前我们还没有做这个研究,也没有适合江豚的测试标准,也没有人测试过,自然无从知晓是不是有人类5岁小孩子的智商。”郝玉江说。

郝玉江表示,江豚的环境容纳量,取决于长江鱼类资源的恢复情况。恢复越好,环境容量会相应地增加。另一方面还有航运的影响。从历史调查来看,20世纪90年代初,江豚应该是3600头到4000头左右,甚至更多。所以江豚的环境容纳量在四五千头没有问题,基本就可以脱离“极危”了。

大旱再次来袭

专家担心“哭泣的江豚”再现

2012年春天,长江大旱。一幅题为“哭泣的江豚”的照片,从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流出。当时,中科院科研人员对江豚进行监测时,摄影师拍下了江豚眼睛里流出的一滴透明液体,被网友理解为“江豚哭了”!

今夏,长江大旱再次来袭,武汉关水位自1865年有水文记录以来,下半年水位跌破15米时间最早的一次。“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长江故道水位只有28.5米左右,水位太低,80多头江豚面临很大风险。”今年,天鹅洲保护区遭遇的长江流域罕见干旱再次让郝玉江忧心不已。

记者在天鹅洲长江江豚保护区的江豚苑看到,一个长宽均为15米、深7米的网箱中,两头江豚不时探头呼吸。目前,国内有5个江豚迁地保护区,天鹅洲保护区是种群数量和对外输出最多的。2015年开始,天鹅洲保护区先后向长江新螺段(洪湖市、赤壁市、嘉鱼县和湖南省临湘市4市县的交界处)、湖北监利何王庙、安徽铜陵等保护区以及其他适宜的栖息地输出24头江豚。

设想:三峡库区

可做长江江豚的“避难所”

遭遇干旱风险的不仅仅只有天鹅洲。9月26日,鄱阳湖水位只有6.99米,缩小十分之九多,变成了一个大锅底。对于鄱阳湖的这种变化,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戴年华研究员再熟悉不过,2015年,当时有6头江豚因为水位下降被关在小湖中,情势危急,幸亏发现及时才救援成功。

天鹅洲保护区巡护管理科负责人陶乐告诉记者,因旱情,天鹅洲长江故道水面比长江要高出不少,他们在长江边架设泵站,引江水补给,现在长江故道平均水深4.5米,最深处有20多米,保证了江豚生活。目前,天鹅洲故道有江豚80多头,对江豚的承载力已饱和,未来准备择机放归部分江豚回长江。

江豚3分钟不浮出水面呼吸就承受不了。郝玉江设想在三峡库区、葛洲坝库区或其他大型深水库区,作为极端气候时江豚的“诺亚方舟”。

从历史上看,江豚分布最上游也只到了宜昌段,再往上的话,水流太快,不适合江豚在激流生活,江豚只能生活在相对平缓的水流里。过去没有大坝,宜昌是江豚能到达的长江中上游最远处,反而是现在有了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对江豚而言库区形成了较好的环境,尤其是三峡库区,水深、水域面积大,生存条件也适宜,可做长江江豚的“避难所”。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