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名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专工委组成人员、省人大代表,就我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难点和人民群众关切期盼精准发问和追问;7家省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正视问题、坦诚回答,共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走深走实。
问题1
如何守牢守好粮食安全的“底线”?
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涂军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我省耕地资源趋紧,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依然较重。请问省农业农村厅,将如何落实法律规定,守牢守好粮食安全的“底线”?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桂华:我省粮食产量连续12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预计今年总产达562.5亿斤,实现面积、单产双提升。总体来看,确保粮食安全存在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田水利配套不够完备、农业防灾减灾压力较大等问题。
为持续巩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将重点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全面压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层层分解落实粮食和油料目标任务,开展粮食安全包片督查指导,常年做好粮食生产调度。二是全力大面积提单产,特别是抓好19个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大面积提升单产的工作,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控,集成“水、肥、药、机”各项技术,推广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三是全面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控,加大建后管护力度,提升耕地地力。四是落实耕地地方补贴和生产方面补贴政策,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农民既增产又增收。
问题2
如何加快推进基础性、前沿性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张屹:我省是科教大省,农业科研机构众多,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我省部分农业品种选育相对滞后,存在特色产业突破性品种不足。请问省科技厅,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快推进基础性、前沿性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种业育种创新能力?
省科技厅厅长冯艳飞:农业生物育种具有工艺性强、风险性大、周期性长等特点,有些特色产业因种业企业不强、市场区域有限,导致苗种研发相对滞后,没有形成突破性进展。
下一步将加强基础性、前沿性育种技术研发,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开辟“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新赛道。将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行“下游考核上游、应用考核技术、整体考核部件、市场考核产品”,考核科技创新研发全链条。将加快建设洪山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以大品种、突破性品种为目标,引导科技人员甘坐冷板凳,加快实施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全力打造以武汉中国种都为核心的智慧育种应用场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问题3
如何发挥省级农业“链主”企业的龙头作用?
省人大代表、湖北蕲艾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田群: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多而不强,龙头企业的规模和竞争力亟待提升。请问省农业农村厅,将采取哪些举措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更好发挥省级农业“链主”企业的龙头作用?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桂华:当前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存在“多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缺乏具有强劲带动能力的引领型龙头企业。下一步主要从三个方面促进产业化发展,一是要突出外引内育,加强招商引资和内在培育,用创业基金、产业基金为企业发展注入金融动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壮大行动,推动上中下游企业联动发展,构建大中小微企业梯次发展格局。二是突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强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成市场出题、科技平台协同加强科技攻关,尽快把科研院所的成果到企业进行转化。三是突出要素保障,重组“投、补、贷、保”农业政策工具,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和加快上市,加大对农民个人和农村资产的信用贷款,督促地方政府加快营商环境建设,对农业企业给予关心关爱。
田群追问:我省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仅37.8%,远低于发达地区60%的水平,且各地发展不均衡。请问省农业农村厅,将如何提升全省农产品精深加工率,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效益?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桂华:将加大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向产地下沉,依托园区和强镇打造精品示范园,引导农业企业按照生产加工和环保要求进行规范化加工。将强化技术赋能与新质生产力培育,持续支持农业微生物、合成生物等新兴领域,推动农产品向大健康、生物产业转化升级,争取在新质生产力新赛道上发挥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强品牌建设与推广,聚焦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从种源到销售全链标准化,并借助展会、渠道拓展实现品牌溢价,拓宽销售渠道。加强农业供应链建设,支持供应链上的公司开拓市场、提升标准,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提升产业链智能化、标准化水平,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问题4
如何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
省人大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霆:调研发现,不少地方农业产业设施用地难以得到保障。《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中明确提出,“省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大产业和项目用地”。请问省自然资源厅,将如何确保规划提出的要求得到落实,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
省自然资源厅厅长何开文:我们认真落实规划要求,总体上全省5%以上的要求全面得到保障,2024年乡村建设用地达到2.56万亩,比2023年增长7.9%,今年1月至9月份达到1.6万亩。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项目不符合国土空间规划、项目用地与当前政策法规有冲突、有些县市耕地占补指标不足等问题。
下一步,将增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责任担当,健全乡村建设用地保障机制。一是与市县自然资源部门进一步把乡村建设用地需求摸清,找准问题和原因,寻找更多切实可行的办法。二是积极介入项目前期,加强项目用地政策宣传和规划引导,实现科学选址,顺利落地。三是全面加强土地利用保障,凡是真实有效的乡村产业项目用地,由省级全额兜底保障。四是进一步深化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十五五”期间,初步谋划在全省继续实施300多个项目,为乡村建设用地提供支撑。
问题5
如何推动返乡入乡人员就近就地创业?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陆培祥: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新增返乡创业6.86万人,带动20.46万人就近就地就业。请问省人社厅,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人员就近就地创业,发挥好这一群体的带动作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李述永:省人社厅将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特别是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的总体部署,解决返乡创业需要的“阳光”“土壤”“空气”和“水”。“阳光”就是返乡创业政策,将提供“六补一优”政策与多元融资支持,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土壤”是创业和就业平台,今年将认定一批返乡创业示范园和示范街区,每个园、街区给予60万元服务补贴,提升平台总体支撑能力;“空气”是支持农民就业创业的氛围,将通过乡情感召、品牌带动与榜样引领,开展若干场乡情恳谈会、推介会,增强返乡吸引力;“水分”是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返乡创业公共服务,将通过建立人员、需求、项目“三库”,开展项目化订单化技能培训、设置就业服务网点等方式,推行“大数据+智能化+铁脚板”服务模式,让创业者少跑路、好办事。
问题6
如何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俭:我了解到,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以来,全省农业因旱受灾面积达97.65万亩,部分乡村出现大面积农业生产用水困难;有的地方水源地水位创历史低值,饮水安全受到影响。请问省水利厅,将如何应对高温干旱带来的缺水问题,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张俊勇: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的格局长期存在,南方降水充沛,作物以水稻为主,灌溉多为漫灌、沟灌;北方降水较少,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更适用,因此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普遍呈现“北高南低”特征。2024年,我省系数为0.548,与南方省份整体情况一致,虽完成了国家下达我省的“十四五”控制目标(0.545)、高于长江流域平均水平(0.542),但与先进省份仍有差距。
展望“十五五”,我们紧扣支点建设中心任务,以构建安全韧性现代水网为主线,以“两主四干多支”江汉平原补水体系为重点,初步谋划推进重大水利项目近百项、计划投资3500亿元,聚力打造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先导区、国家水安全战略保障区、水利改革发展示范区、流域区域协同治理创新引领区,全面提升我省水安全保障能力,全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
问题7
如何规划改造过窄乡村公路?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郑家喜:近年来,我省持续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总里程已居全国第三、中部第一,但距离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如有的农村断头路一直未修通或路面损坏后得不到修缮;过年过节,农村路错车难、农村比城市堵等问题普遍存在。请问省交通运输厅,对我省过窄农村公路进行拓宽改造是如何规划的,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改善农民群众的出行条件?
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钟芝清:截至2024年底,我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7.5万公里,居全国前列,但仍存在部分路面偏窄、路面破损比较严重、安全设施不到位、路面环境不行等问题。
下一步,将聚焦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解决窄路错车问题,提升通行能力。将解决路面破损严重问题,从今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每年改善3500公里路面,让路面优良率大大提升。将进一步提升安全保障,分三年完善1.6万公里危险路段的安防设施,确保减速板、标识、安全护栏等设施到位,消除农村公路出行中的安全隐患。将进一步整治路域环境,重点做好农村公路中的旅游公路、集疏运公路、穿城穿镇过街路域环境整治,大力开展美丽农村路创建活动和十大最美农村路评选,使农村公路真正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连心路、幸福路、振兴路。
问题8
如何优化涉农资金投入?
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副主任蔡红英:调研发现,财政涉农资金还存在使用分散于多部门、多使用单位、多项目,统筹使用管理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例偏高,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投入不足等问题。请问省财政厅,将如何优化资金投入,为农业农村全面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省财政厅厅长吴静:近几年财政资金一直面临紧平衡、紧运行的严峻形势,但是我们始终坚持农业农村发展优先,2021年到2024年财政农林水支出每年保持14.2%的增长,高于财政收入增幅12.9个百分点。不容忽视的是,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下一步,将强化整合统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行部门内部大整合,推行“大专项+任务清算”的管理模式;实行跨部门大整合,由牵头部门会同相关涉农部门安排支出重点方向、支出重点任务,避免信息不对称、信息壁垒和重复投资、资金过度分散。将优化财政支出方向,重点支持农业基础研究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农业现代化、农业新技术推广、新模式推广、农业科技装备、数字农业等重点方向加大支持力度,赋能农业科技创新。创新支出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加强对“两农”信用价值贷款风险补偿,以“轻资产、宽信用、便利化”解决“两农”领域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问题。
蔡红英追问:从2024年度涉农项目建设管理审计查出问题清单来看,部分涉农专项资金项目绩效不及预期,有的项目建设质量偏低、配套不到位或管护不当,影响了使用效果。请问省财政厅,将如何落实法定职责,提高涉农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省财政厅厅长吴静:部分县市和部门在财政资金项目中确实存在“重争取、轻管理”、“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部分财政资金项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不明确,导致管护失位,财政资金低效无效投资。加强财政资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绩效管理是关键和核心。要从源头加强管控,坚持“先有政策、再有项目、再有预算”,建立“评估+评审”的链条,从源头上把握项目的可行性和预算合理性;事中要加强监管,对重点项目(政策)绩效目标实现实物进度与预算执行进度“双监控”,根据问题进行动态优化调整;事后要科学评价,将项目建设质量和配套资金到位率、项目管理情况、项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全部纳入到绩效管理范围,最大程度减少财政涉农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