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武汉设施蔬菜第9期

发布日期: 2018-09-03 15:03 来源: 武汉市农业委员会科教处

秋播莴苣品种推荐及种植技术的关键点

又是一年莴苣播种时,现向大家介绍几个适合我市栽培的莴苣品种和栽培关键点,以供参考。

一、秋播莴苣品种推荐

1. 绵蔬 1515 从四川地方品种中选育的绿皮绿肉新品种香莴苣,耐寒,绿皮绿肉,节间稀,肉脆嫩且带清香味,品质佳,叶椭圆形,膨大速度快单株可达 0.8~1.5 斤,最大可达 2.5 斤,抗病性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9 月~翌年 2 月栽培,也可高海拔地区反季节栽培。

2. 种都 5 号 低温季节专用型,冬季上市高产型品种。圆叶,皮青肉绿,茎棒粗,生长适温 5~

22°C,是晚秋和初冬栽培的理想品种。

3. 夏胖青 极耐高温高品质品种,生长前期、中期适宜温度 22~30°C,生长后期可抗 45°C 高温叶椭圆形,色绿,茎皮浅青,肉嫩绿,茎棒粗,单株重可达 0.6~1.1kg。

4. 正兴二白皮 耐热性和耐寒性均较强。叶片大批针形,色绿,皮绿白,节间稀,节疤平,茎粗棒,肉绿色,在气温 5°C~20°C 条件下生长效果好单株重可达 1.3kg,该品种适宜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广泛种植。

5. 种都青 特耐寒,皮、叶、肉均为深绿色, 肉嫩而清香,品质极佳,属晚秋、冬季栽培的特色品种。叶片椭圆形,单株重可达 1.3kg,产量高。

二、秋莴苣种植技术的关键点

1. 品种选种 选择适应性强、既耐热又耐寒、抗病、丰产的莴苣品种。

2. 培育壮苗 选用品质优良的种子,一般亩用种量是 20~30g。莴苣发芽适温 15~20°C,而初秋气温常在 30°C 以上,因此要低温浸种催芽,先用冷水浸种 8~12 小时,然后用湿纱布包好,置于冰箱冷藏室或悬挂在水井离水面 250px 处,保持 4~5°C 低温 24~28 小时,再置于 15~20°C 适温条件保湿催芽(未通过休眠期的种子晒一晒可提高发芽率),经 2~3 天大部分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育苗床应选肥沃疏松地块,施足底肥,按 1.5m 宽开厢,厢面整平整细,播前浇足水,每平方米播种 1.5g,种子掺拌适量干细土或砂后播种,播后覆盖薄土,厚度以刚盖住种子为宜。苗床上应搭阴棚,棚高 70~2000px 棚上盖遮阳网或苇席,晴天早盖晚揭,阴天全天揭开。幼苗 3~4 叶不再遮荫。1 片叶时间 1 次苗,2~

3 叶再间 1 次苗,苗距 3~100px。苗床结合浇水追薄肥 2~3 次,苗期适当控制浇水。

1. 适时定植 4~5 片真叶时定植。深耕整地可用除草剂二甲戊乐灵或氟乐灵除草,亩施有机肥

300400kg、复合肥 15、磷 15、钾 1530kg

作基肥。选晴天傍晚或阴天带土移栽,移栽株行距

40×1000px 50×1250px。栽后立即浇足定根水,隔2

3 天再浇一次。活棵前最好搭棚遮荫。

2. 田间管理 一般追肥 3~4 次。栽后 4~5 天,结合浇水亩施尿素 4~5kg 提苗;栽后 15~20 天施第二次肥,亩施复合肥 15~20kg,促叶片生长茎部开始膨大时勤浇肥水(采收前 10 天停浇),并在叶面喷施 0.3%磷酸二氢钾 1~2 次,施第三次肥亩施复合肥 20~25kg,促肉质茎粗大肥嫩。生长期间要及时防治病虫害。

3. 及时采收 当茎部膨大,茎顶端与外叶尖端等高时,即可分批或一次采收。


当前应注意防治豆野螟(豇豆荚螟)

  豆野螟是豇豆上的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以幼虫钻蛀花蕾、豆荚为主,常造成“十荚九蛀”,尤其是蛀食后在豆荚上产生蛀孔,荚内及蛀孔外粪便堆积引起腐烂,严重影响豇豆的品质和产量。

  豆野螟在我市一年发生五代,以夏秋豇豆受害最重。据我市测报网点近期在豇豆一般田块上的系统调查,花蕾被害率 4%~11%,百花幼虫数 5 头~

  13 头;豆荚被害率 3%~12%,百荚幼虫数 6 头~16 头。

  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年我市夏秋季节高温少雨, 这种气候特点,适宜豆野螟的发生,夏秋季节是我

  市豆野螟高发季节,预计今年豆野螟将大发生。各地需注意做好夏秋豇豆豆野螟的防治工作。

  具体的防治意见包括:1)应用杀虫灯诱杀成虫2)药剂防治:可选用 BT 加 25%杀虫双 500 倍液或2.5%多杀霉素 1500 倍液或 15%茚虫威 3750 倍液或 1%甲维盐 2000~2500 倍液或 5%氯虫苯甲酰胺2000~2500 倍液喷雾防治。防治时期:在豇豆始花期(全田开花 20%左右)时施药,于上午 9 点左右花瓣张开时喷药。施药技巧:重点喷雾花、蕾、嫩荚及落花落蕾落荚。雾点要细,药液量要足,喷施要均匀,连喷 2—3 次。


设施蔬菜绿色防控技术简介(一)


 一、“生物导弹”(赤眼蜂+核型多角体病毒)技术

  应用原理 是利用卵寄生蜂传毒杀灭害虫,发挥病毒和卵寄生蜂的双重作用。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通过柞蚕卵繁殖生产赤眼蜂,主要寄生在各种昆虫的卵中,通过吸食卵液的营养成分生长,阻止害虫的孵化。制作卵卡的同时将杀虫的核型多角体病毒接到卵卡上,未被赤眼蜂寄生的害虫卵,害虫初孵幼虫将因赤眼蜂传播的病毒感染而致死。广泛用于农、林、果、蔬、茶等鳞翅目害虫的防治。

  防治对象 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菜青虫等蔬菜鳞翅目害虫。

  使用方法 在害虫卵盛期使用,每亩使用 4~6 枚,将卵卡挂在枝条或主脉上即可。

  技术特点 安全、经济、高效、环保。

 

二、性诱剂诱杀害虫技术

  应用原理 性诱技术是利用诱芯,将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性诱剂)缓释到田间,引诱同种异性昆虫前来交配,结合诱捕器予以捕杀,减少田间雌雄性成虫交配次数,从而达到降低田间虫量的目的。

  防治对象 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豆野螟、豆荚螟、瓜绢螟等。

  使用方法 在害虫成虫羽化期安置性诱器,可用竹竿固定于田间,每亩放置 1~2 套,10~15 天更换一次诱芯。

技术特点 1) 专化性,高度专一性,只针对目标害虫有效;2) 高挥发性,不直接接触植物,对环境、其他动植物无害、无抗药性;3) 经济、使用方便。

 

 

【责任编辑:王攀 /校发:司升云】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