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武汉市2023年7月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发布日期: 2023-07-04 09:01 来源: 武汉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中心

根据淡水养殖气象服务中心预测,预计7月湖北全省平均气温28.3℃~28.8℃,较常年偏高0.5℃~1.0℃。7月份气温进一步上升,渔业生产进入旺季,水生动物生长摄食旺盛,投喂量进一步增加,水体中残饵、排泄物等增多,养殖水体中藻类、细菌等微生物繁殖旺盛,水质易恶化,各类疾病,尤其是细菌性病害高发,各养殖区域需重点防范。同时,7月份易有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渔业生产还需重点防范洪涝等次生灾害。

一、病情预测

我市7月水产养殖常见病害主要有: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诺卡氏菌病、草鱼出血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车轮虫病等。

1.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危害鲫、团头鲂、鲢、鳙、鳜、加州鲈、黄鳝等多种鱼类,水温在9~36℃均流行,该病可通过病鱼、病菌污染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传播,鸟类捕食病鱼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养殖池间传播。该病病程较急、死亡率高,历年来给我市渔业生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各养殖区域均需重点防控。

2.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为柱状黄杆菌,危害对象主要有青鱼、草鱼、鲫、团头鲂、鳜、加州鲈鱼等,该病一般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死亡率较高,发病快、死亡迅速、继发性感染能力强,各养殖区域均需重点防控。

3.细菌性肠炎病。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主要危害对象为草鱼、青鱼、鲤、鲫、团头鲂、黄鳝等,水温20℃以上发生流行,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是养殖鱼类中危害较大的疾病之一,各养殖区域均需重点防控。

4.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病原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主要危害对象为鳜鱼。水温25℃~34℃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温度为28℃~30℃。该病死亡率高,对鳜养殖业危害大。主要传播途径包括:通过水体(经体表感染),通过带病毒的饵料鱼(经口感染),垂直传播。主要病症:病鱼嘴张大,呼吸加快,食欲下降,鱼体变黑,有时有抽筋样颤动;头部充血,口四周和眼出血;脾脏肿大、糜烂和充血,呈紫黑色;肾脏肿大、充血和溃烂;肝脏肿大,有缺血状、土黄色或有淤血点等症状;常见有腹水,肠内有时充满黄色粘稠物,胆囊肿大;鳃贫血,发白,伴有寄生虫或细菌感染出现出血、腐烂等现象。脾脏和肾脏病变特征明显均一性较好,可作为临床检测指标。我市鳜鱼养殖区域需重点防控。

5.诺卡氏菌病。也称结节病、内脏白点病,病原为诺卡氏菌,主要危害对象为鲈鱼、乌鳢等。流行时间为每年的4~11月,发病高峰在6~10月,以22~28℃水温最为流行。从感染到发病一般需要15~20天,一旦鱼发病预后极差,采用抗生素疗效一般,死亡率高。我市加州鲈养殖区域需重点防控。

6.草鱼出血病。病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危害草鱼鱼种及1足龄青鱼。主要症状体表、肌肉、内脏充血、出血。水温在20~30℃时易发病,25~28℃为流行高峰,主要传播途径是水平传播,也可能通过鱼卵进行垂直传播。我市草鱼主养区需重点防范。

7.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病原为鲤疱疹病毒Ⅱ型,主要危害鲫,金鱼及其变种,异育银鲫鱼苗、鱼种以及成鱼对鲤疱疹病毒Ⅱ型敏感,死亡率高达90%以上。水温从10℃到33℃均可发生,22℃~28℃最为严重。主要症状是病鱼身体发红,侧线鳞以下及胸部尤为明显。鳃盖肿胀,在鳃盖张合的过程中(或鱼体跳跃的过程中),血水会从鳃部流出;病鱼死亡后,鳃盖有明显的出血症状,剪开鳃盖观察,鳃丝肿胀并附有大量粘液;镜检鳃丝发白无血色。病鱼鳍条末梢发白,尾鳍尤为明显,严重时如蛀鳍状。解剖后见肝脏充血,脾脏、肾脏充血肿大;肠道发炎、食物少。我市鲫鱼主养区需重点防范。

8.车轮虫病。病原为车轮虫,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的苗种,由大量、多种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皮肤或鳃部引起的疾病。发病水温20℃~28℃。主要症状是病鱼头部和嘴周围呈微白色,分泌很多黏液,通常鱼苗放养10天后患病,成群沿池塘边狂游,俗称“跑马病”,是对养殖鱼类危害较大的一种寄生虫病,我市各地的养鱼区均有发生,特别是在养殖密集的鱼池,连续阴雨天气尤其容易引起暴发,各养殖区域均需重点防控。

二、防控措施

1.细菌性疾病防治措施。常规鱼类细菌病可用生石灰或国标渔用含氯、含碘消毒剂消毒,结合药敏试验,采用敏感度高抑菌效果好的抗菌药物进行拌饲内服,可配合使用大蒜素、中草药(如复方三黄散)和维生素同时内服,增强药效。

2.病毒性疾病防治措施。水产养殖病毒性疾病暂无特效药用于治疗,需重点加强预防措施。定期做好消毒杀菌,拌饲投喂免疫增强剂等,提高机体抗病力。同时重视苗种产地检疫,在采购鳜鱼、加州鲈苗种时,请勿购买疫区的苗种。

3.车轮虫病的防治。车轮虫多发生在养殖水体有机质丰富,底质恶化的池塘,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氧化型底改,促进池塘底部有机质的氧化分解,可减少车轮虫病的发生。治疗车轮虫病,可使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推荐剂量为0.7mg/L。一些名特优品种(如鳜鱼)以及鱼苗、鱼种对硫酸铜敏感,使用时需谨慎。中草药可拌饲投喂雷丸槟榔散,每kg鱼体重每次0.3~0.5g,连用5~7次。

4.强化安全生产。密切关注天气预警,大风天气,禁止上船作业,保护人身安全,船只做好固定,防止倾覆。雷暴天气减少户外活动,空旷区域远离树木、电线杆等易导电物体,谨防雷击。突遇大风降雨时,从业人员第一时间做好人身防护,就近寻找避难场所。渔业生产用活动板房及大棚抗灾能力差,突遇强风时易损毁,从业人员应避免在板房和大棚中躲避。注意防范强降雨引发的山体滑坡、山洪等地质灾害,重点加强防范堤坝损毁、池塘漫溢。做好进排水口疏浚加固,防止内涝和养殖品种逃逸。

5.加强生产管理。定期监测养殖水体水质指标变化,有条件的养殖场可配备相关物联网监测设备,实时掌握养殖水体的溶氧、氨氮、亚硝氮、pH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时采取增氧、换水、施药等措施,减少非生物因素导致应激等。加强巡塘,观察养殖动物活动、摄食情况。天气变化前宜减少投饲量,甚至停食。天气放晴后,及时泼洒二氧化氯、聚维酮碘等消毒杀菌剂,杀灭水体病原体;施用藻种,培育浮游植物,稳定水质。

6.准确诊断科学用药。勤观察、细分析,对疫病进行有效的监测,对疫情进行及时的预警预报,共同防控疫病的暴发与流行。防治疾病应特别注意准确诊断与对症下药,切忌滥用药,杜绝使用违禁药,避免造成次生死鱼事故。养殖户可关注“中国水产”微信公众号,通过“鱼病自助”功能,或“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www.adds.org.cn)”进行远程病害诊治,各养殖品种疫病防控方法可参考进行。

7.及时报告疫情。在渔业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养殖品种出现大规模发病和大量死亡现象,要及时向当地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的扩散。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