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统筹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切实做好在园作物春季田间管理工作,确保我市粮食和“菜篮子”产品生产安全稳定,特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蔬菜
(一)强化“五抢”措施
1、抢收。对在园甘蓝、大白菜、小白菜、萝卜、红菜苔、白菜苔、花菜、莴苣、藜蒿、大蒜、莲藕等蔬菜,组织农工及时采收,做好产地质量安全监测,增加鲜菜货源。
2、抢播。一是选择相对集中连片、有大棚设施的基地抢播快生叶菜,如小白菜、大白菜秧、广东菜心、竹叶菜、苋菜等,确保蔬菜生产供给可持续;采用保护地穴盘育苗方式,抢播茄果类、瓜类、豆类幼苗,为露地春季生产准备种苗。二是3月底至4月份,露地抢播茄果类、瓜类、豆类、叶菜类蔬菜,增加花色品种。
3、抢栽。一是选择有大棚设施的田块,抓住“冷尾暖头”的晴好天气,抢栽茄果类、瓜类、豆类幼苗,尽量采取三层(地膜、小拱棚、大棚)覆盖,力保春季市场供应;二是3月底至4月份,利用大棚设施提供的菜苗,露地或小拱棚抢栽瓜类、茄果类、豆类、水生蔬菜、叶菜类等,增加蔬菜产能。
4、抢管。设施育苗采用温床或温室集约化育苗,加强苗床管理,注意增温、补光、控湿,防治猝倒病、立枯病,确保早春生产用苗;设施栽培的茄果类、绿叶蔬菜,注意“早揭晚盖”,通风换气,加强防寒保温,注意防治灰霉病;露地越冬十字花科蔬菜注意防治霜霉病、菌核病;大春播露地生产注意做好清园、耕整、晒地,准备好种植用地。
5、抢育。由于防疫隔离,预计疫情结束后很多基地将面临幼苗短缺的局面,在做好疫情防范前提下,引导集约化育苗企业尽快开工,提前制定生产计划,开足马力提高育苗产能,支援疫情严重地区春茬蔬菜生产。
(二)强化防灾减灾
1、加强天气预警预报。初春气候多变,倒春寒、大风、连阴天等灾害性天气易发。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极端天气防范应急预案,落实防灾减灾技术措施,全力保障蔬菜安全生产。如遇低温冰冻等不利天气,要加强应急管理,及时抢收蔬菜,对于不能采收的蔬菜要采取措施增加覆盖“保温层”。低温期可叶面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1~2次,增强植株抗性。
2、加强设施管理。及时加固蔬菜温室大棚,采用多层覆盖、紧闭棚膜等措施提高棚室保温性能;一旦发生低温雨雪天气,要及时排涝降渍、清沟排水,在天气转好时视苗情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生物肥,促进恢复生长。在连阴天,设施大棚、日光温室蔬菜注意除湿保温,在天气转好时及时通风降湿,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加热、补光措施,促进植株生长。
3、加强病虫防控。重点抓好灰霉病、霜霉病、白粉病、菌核病等病害防控,及时清洁田园。
(三)强化防疫防控
蔬菜生产者要增强防护意识,做好个人防护,在生产、销售蔬菜过程中正确佩戴口罩、勤于洗手,确保身体健康;严禁施用人粪尿,阻断“粪口”传播途径。提倡使用配方肥,商品有机肥,生物菌肥及饼肥。
(四)强化技术指导
各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加强技术指导,疫情防控期间提倡运用网络平台、微信、视频等现代信息手段开展在线培训、在线指导、在线答疑。关键农时和农民急需之时,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必要的实地指导。疫情防控后要及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田间课堂,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
二、油菜
当前,正值油菜蕾薹期,是油菜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要着力加强油菜春季田管,落实“促春发,重防控”技术措施,力促苗情升级转化、构建合理群体、春发稳长,为夏油丰收奠定基础。
(一)“一菜两用”油菜
抓紧时间摘苔上市,补充防疫期间蔬菜供应量,丰富蔬菜供应品种。在薹高25~30cm时摘薹,摘去上部15~20cm,基部留10cm。摘薹后亩施尿素7.5公斤作薹肥,其它田管技术参照油用栽培的油菜。
(二)油用油菜
1、因苗施肥,分类管理。对上年迟播的田块,应及时补施薹肥,亩追施尿素5~6公斤,氯化钾1公斤,均匀混合后施用,也可施用相应养分量的复合肥。底肥未施用硼肥、前期未追施硼肥的田块,应及时亩追施硼肥1~1.5公斤。对旺长的油菜,视苗情推迟追施或不追施薹肥,可采用摘薹的方式控制旺长。
2、清沟排渍,及时除草。及时清沟理墒,保持“三沟”畅通,保持土壤疏松湿润,防止连阴雨导致的渍害。迟播油菜田块,一般草害偏重,针对草害较重的田块,应及时喷施除草剂,抑制杂草生长。对密度过大的直播油菜要及时间苗定苗,间除窝堆苗、拥挤苗,防止苗荒苗。
3、综合防控,抓好“一促四防”。当前油菜生育进程提早,气温偏高,可能加大春季菌核病爆发风险。在油菜初花期,采取“一促四防”,可促进生长结实,防治菌核病、防花而不实、防后期早衰、防高温逼熟。建议:在初花期一周内,每亩施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60克或50%腐霉利40克+磷酸二氢钾100克+速效硼50克等药剂兑水60公斤喷雾防治,有条件的应积极推广无人机或大型机械喷雾,实行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和作业效率,降低防治成本。特别是“一菜两用”栽培的田块,油菜因摘薹造成的伤口会加重菌核病发生,要更加重视菌核病防控。 油菜开春后的初花期和角果期做好鸟害预防工作。及时防治蚜虫,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
4、增肥保温,预防“冻害”。油菜抽薹后抗寒能力急剧下降。一是有条件地区可在降温前后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碧护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可采取增施有机肥、秸秆覆盖、小苗起垄壅兜等防冻抗冻措施,增强油菜抗逆性,减轻冻害程度。二是冻害发生后,及时摘除冻薹和部分冻死叶片,可酌情亩补施尿素,促进基部分枝的生长。
三、小麦
当前我市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拔节阶段,正是加强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的关键时期。要坚持“控旺促弱、高效施肥、绿色防控、抗逆保丰”的技术途径,加强因地因苗分类指导,促进苗情转化,稳穗增粒增重,实现优质丰产。
(一)清理沟系,排渍理墒。对于未开好排水沟的麦田,要抓住晴天,尽早开好麦田“三沟”,开沟泥土要均匀散开,避免损伤麦苗。已开好沟的麦田,要及时疏通内外沟,保证排水畅通,做到雨止田干、沟无积水。
(二)控旺促弱,分类管理。对群体小、生长瘦弱的麦田,应尽早追施拔节肥,亩施尿素5~7公斤或复合肥(15~15~15)10~15公斤。对群体茎蘖数适宜的一、二类苗麦田,在叶色正常褪淡、植株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时追施拔节肥。对于旺长麦田,要控制肥水,控旺促壮。已拔节的麦田,严格肥水管理,拔节肥可延迟到拔节后期至旗叶露尖时施用。
(三)化学防除,控制草害。针对草害偏重的麦田,要趁晴天及时选择对路农药控制田间草害,防止杂草与小麦争光、争水、争肥。
(四)综合防控,抓好“一喷三防”。一是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加强系统监测和大田普查工作,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准确发布病虫预报,搞好科学防控。当前,重点加强小麦锈病、赤霉病、蚜虫等监测与防控,提高防效。二是强化“一喷三防”。要结合实际,在小麦穗期一次性喷施多酮、吡蚜酮、吡虫灵、唏唑醇、多菌灵等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磷酸二氢钾、氨基酸水溶肥料、腐殖酸水溶肥料等叶面喷施肥料,防治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
(五)及时追肥,减轻“倒春寒”影响。小麦拔节后抗寒能力急剧下降。在小麦冻害发生后应及时调查幼穗受冻程度,对茎蘖受冻死亡率超过10%的麦田尽早追肥,幼穗冻死率10%~30%的麦田亩施尿素5~8公斤,冻死率30%~50%的麦田亩施尿素8~10公斤,冻死率50%以上的麦田亩施尿素12~15公斤,争取小分蘖和高节位分蘖成穗,减轻产量损失。
四、水稻
根据当前我市农业生产条件和水稻生产特点,对早稻和再生稻生产提出以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及早谋划,备足农资。生产条件适宜的地区尽快落实种、肥、药等相关物资,尤其要备足优质早稻和再生稻种子、育秧物资、化肥农药等。
(二)优选良种,适时播种。早稻可选用鄂早18、两优287等优质品种,再生稻可选用丰两优香1号、天两优616等优质品种。早稻、再生稻一般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为适宜播期。
(三)加强管理,培育壮秧。充分利用各类育秧基地开展多种形式育秧,播种前用“适乐时”或其它消毒剂浸种,防治种子带菌,培育壮秧。机插秧秧龄不能太长,以20天左右为宜。
(四)紧盯农时,以直代插。因农时紧张不能适期播种的早稻、再生稻,可以采用短生育期品种进行直播,播期应在4月10日前后为宜。早稻可采用生育期在105天左右高产优质常规品种,再生稻可选用生育期120天左右常规稻或杂交稻品种。直播前一定要将地整平,灌排顺畅,保证出苗率。杂交稻亩播2公斤;常规稻要加大播量,根据种子质量,早稻亩播8~10公斤,再生稻亩播5公斤,力争以多穗保证产量。
(五)科学改种,减轻损失。因农时延误不能播种的早稻、再生稻,可根据实际需要,提前准备高产优质中晚稻种子,通过改种中稻或一季晚稻弥补周年损失。
五、玉米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玉米春播即将展开,现提出如下春播春管意见。
(一)选择适宜品种。根据市场需求及种植模式,因地制宜选择种植玉米种类,建议在选择普通籽粒玉米的基础上,根据订单生产推广鲜食甜糯玉米和青贮玉米种植。应选择通过国家或省级审(认)定的熟期适宜、高产稳产、抗逆抗病虫、适宜机械化作业的优良品种。建议选购高质量包衣种子,预防地下害虫和苗期病虫害,提高出苗率。
(二)及时整地。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抓住近期土壤墒情较好的有利时机,及早备耕、及时整地,为适期足墒播种和一播保全苗创造条件。
(三)科学施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在耕地作业时可将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均匀,玉米底肥一般每亩施农家肥3~5吨、尿素15~20公斤、过磷酸钙25~30公斤、钾肥10~15公斤。
(四)适期精播。根据当地气温、土壤墒情、品种生育期、生产用途、播种方式等确定最佳播期,适时适墒精播,做到用种精准、下籽均匀、深浅一致、覆土严密、镇压适度,提高播种质量,争取一播全苗。
(五)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及各地生产实际,确定适宜种植密度,构建合理群体结构,为夺取丰产奠定群体基础。籽粒玉米和青贮玉米一般亩保苗4000~5500株,甜、糯鲜食玉米一般亩保苗3000~3500株,早熟品种宜加大密度,中迟熟品种宜降低密度。
(六)防控病虫。加强病虫害动态监测和预报预警,及时掌握发生发展态势。玉米重点防控玉米螟、草地贪夜蛾、地下害虫及根腐病等,积极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生物防控等技术,提高防控效果,实现节本增效,保障生产安全。
六、马铃薯
当前冬春种马铃薯即将破土出苗,田间管理要重点抓好“五早”措施。
(一)早破膜放苗。对于地膜覆盖栽培的马铃薯,当幼芽破土长出1~2片叶时,要及时破膜放苗,谨防高温灼烧幼苗,并用细土封严放苗口。
(二)早施苗肥。马铃薯进入齐苗期,及时追施一次速效提苗肥,每亩施碳酸氢铵25公斤加硫酸钾5~8公斤兑水进行条施,切忌将化肥沾到叶片和直接接触到根部,以防伤苗。
(三)早培土、培高垄。培土有利于形成更多和更大的块茎,防止块茎见光形成青皮薯。在苗期株高10~15厘米左右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第一次培土,做到锄通垄背、除尽杂草、不伤根苗;在苗高25厘米左右时,进行第二次中耕培土,培土5~7厘米,以利于结薯。
(四)早防低温冻害。马铃薯出苗后,要及时关注天气,严防倒春寒低温冻害影响。可采取覆盖秸秆、适度灌水增湿等措施防止或减轻马铃薯低温冻害。对于大棚早熟栽培的马铃薯,白天温度宜控制17 ℃~21 ℃,夜间温度宜控制在15 ℃以上。
(五)早防晚疫病。充分应用预警防控系统,加强预测预报,及时防控。预防性药剂可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每亩每次用药量175~225克。对已发病的田块要选用治疗性药剂,在发病初期抢早喷雾防治。为提高防效,治疗性药剂不同年份要轮换交替使用。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