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农村会议精神,加快建设一支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农民队伍,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快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基地,以掌握农业政策法规为基础,以培训专业岗位操作技能为重点,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持续推进农民持证上岗制度,实现农民技术教育规范化、职业化、制度化,为建立与现代都市农业相适应的农业从业人员培训及资格证书制度奠定基础,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2014年,计划在蔬菜、水产、畜牧、种植、林业、农机、农产品加工等七个岗位开展岗位操作技能培训189期,培育“绿色证书”农民12000名。其中,蔬菜岗位6700名、种植岗位3500名、林业岗位600名、水产岗位500名、农机岗位300名、畜牧岗位200名、农产品加工岗位200名。
三、基本原则
(一)面向现代都市农业。培训要与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结合起来,发展优质高效产业,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各主导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突出经营主体。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运销协会等骨干农民队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三)结合部门实际。结合各部门的中心工作,要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展绿证培训。
(四)注重培训实效。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培训、指导、服务相结合,培训内容贴近农民需求,应季、实用,突出培训效果。
四、培训对象和培训要求
“绿色证书”培训对象为:年龄在60岁以下,初中以上学历,热爱农业,立志农业,扎根农村的农民青年优先,积极吸纳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星火示范户、致富能人、农业职业经理人、专业合作社社长、家庭农场经营人等。
“绿色证书”培训总的要求是做到“四统一”,即统一培训规划,统一教学计划与大纲,统一基础培训教材,统一绿证考试、考核与办证。
(一)统一培训规划。按照全市各主导产业发展技术和人才需求,围绕蔬菜、水产、畜牧、种植产业基地制定统一的年度培训规划。
(二)统一教学大纲。七个绿证岗位,每个岗位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共计3-5门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
(三)统一基础培训教材。全市集中采购、编印基础课培训教材,各岗位培训教材要求与培训目标一致,与学员的文化程度适应,坚持操作性与系统性相结合,传授知识与推广新技术相结合,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
(四)统一考试、考核。每期培训计划完成后,由各区上报考试、考核申请,由市农广校统一安排时间进行考试、考核,并监督各地考试(考核),严禁弄虚作假。
五、进度安排
2014年“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分四个阶段实施,使学员通过理论培训和不少于一个月的生产实践,掌握相应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学到的实用技术发展生产。
第一阶段 组织准备阶段(2014年2月至2014年4月)。由各区上报培训计划经市农广校审批下达,并根据计划组织专家编印培训教材。各区依托区农广校,乡镇成人学校、农村普通(职业)中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学校、星火学校等“绿色证书”教学点组织实施。
第二阶段 组织教学阶段(2014年4月至2014年9月)。各地培训中心、培训点按照教学计划,认真组织教学,保证学员修满理论课程。
第三阶段 组织实践阶段(2014年5月至2014年10月)。各地培训中心、培训点在理论培训后应时 应季安排实践和现场指导,认真做好学员的跟踪实践锻炼。
第四阶段 考核发证阶段(2014年7月至2014年10月),经过考试、考核合格的学员,由各区绿色证书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发证,同时上报市农广校考核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大力整合培训资源。要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科学技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组织网络优势,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按照农业生产岗位的要求,以市农广校为龙头,大力整合区农广校、乡镇成人学校、农村普通(职业)中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学校、星火学校的培训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绿色证书培训,确实提高培训效率。
(二)精心组织编印教材。市、区两级农广校要根据当前农业产业发展实际,配合农业结构调整,符合全市培训规模和教学计划,组织相关行业的技术专家编印好适应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培训教材。
(三)规范绿证培训管理。要建立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学员学习制度、学员档案管理制度、学员考试(考核)制度,加强各级绿色培训管理工作。各级培训中心和培训教学点要明确一名责任人,一级一级抓落实,责任到人,做到专人管理、专人负责。市农广校要定期对各区级中心、教学点进行巡视、检查,确保各项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四)确保绿证培训质量。各岗位的教学由理论教学(60%)、生产实践(40%)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理论教学安排基础课程1门,专业课程2—4门,基础课程主要是结合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实际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相应的农业法律、法规;专业课程主要是学习各岗位高效高产模式、农村实用技术、安全标准化生产、农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教学采取集中辅导和学员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生产实践以在示范基地集中示范及教师、专家到生产田间现场指导形式为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学员到示范园参观、实践。
各区可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成立“绿色证书”讲师团,钻研熟悉教材、精心准备教案、认真抓好教学,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五)学以致用,注重实效。在具体培训工作中,要按照市、区农业主管部门要求,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选择岗位开展培训,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实施“绿色证书”培训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突出各区优势,坚持把培训重点放在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如新洲的蘑菇、蔡甸的藜蒿等;二是把实施“绿色证书”培训与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结合起来。在培训中要针对新技术、新成果,组织农业专家到教学点及示范点现场培训、指导,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三是把实施“绿色证书”培训与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将实用技术培训抓牢抓实。可以将科技示范户作为重点进行跟踪指导服务,帮助农民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并帮助他们及时解决生产中遇见的疑难问题,扶持一批学以致用的典型,发挥“绿色证书”培训辐射功能。
(六)规范考试、考核,统一发证。培训过程中,由各区农广校制定考试、考核方案,连同各岗位试卷上报市农广校批准,培训结束后,市农广校对各区考试、考核现场进行抽查,考试、考核成绩报市农广校备案。经过考试、考核合格的学员,由各区“绿色证书”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发证。
(七)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班。市农业局成立“绿色证书”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挂牌市农广校。各区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在区农广校相应挂牌。
(八)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绿色证书”培训是一项长期的智力投资,需要各级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共同支持。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都市农业人才队伍的意见》(武政办〔2007〕155号)文件精神,对每个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市、区各给予50元资金补助。市、区农业部门要积极落实 “绿色证书”专项经费,用于购买、编印教材、添置教学设备、授课、考试(考核)、办证等开支,提高培训手段,加大培训力度。
(九)加大宣传力度。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实施“绿色证书” 培训的意义,将培训的岗位、教学计划、培训时间、课程设置、优惠政策等内容实行公告,积极发动有志农村青年接受“绿色证书” 培训,为实施“绿色证书” 培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七、资金使用及管理
(一)“绿色证书”培训经费主要用于培训单位购买教材资料(光碟)、添置教学设备、授课、考试(考核)及办证补助,以减轻农民学费负担。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向参加培训的农民收取报名费。
(二)“绿色证书”培训经费由市农广校每年向市财政局申报预算项目,负责落实项目实施及验收审核。
(三)各区农广校作为培训项目实施单位,应严格遵守财经制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各项支出必须用于培训项目中教材资料(光碟)及教学设备添置,授课、考试(考核)及办证补助,不能作为其他报销开支。
(四)市农广校7—10月对各区农广校考试、考核完成的各期培训项目资金申报表和“绿色证书”发放名单进行初审,并会同市财政局有关处室进行验收复查,验收通过后由市财政局下拨经费。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