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财政资金>财政专项资金 > 2015年市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申报指南

2015年市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申报指南

发布日期: 2015-03-12 08:49 来源: 发布单位: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市农业委员会   市财政局

           2015年市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申报指南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市一号文件精神,发挥财政支农政策的支撑作用,促进我市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充分体现现代都市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方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特制订2015年市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指南。

  一、项目设置方向
    
  重点围绕提升1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周年生产能力、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高“菜篮子” 质量安全水平,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兼顾粮食作物结构与无公害化生产、养殖业智能化安全高效生产技术,把增产提质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推广实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械和新农资,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对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撑能力、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

  二、项目支持内容
  
  主要支持农业领域科技重点项目、产业无公害生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两型农业生态循环技术、农业种质资源创新技术等方面。
    
  (一)农业领域科技重点项目。围绕我市10万亩设施蔬菜和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等重点,推广农艺农机结合技术。

  1、10万亩设施蔬菜周年生产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利用大棚温室调控系统、虫害远程监测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和绿色防控技术、农业投入品减量化技术、新型农机设施设备与农艺结合配套技术,在六个新城区每区办1-2个千亩以上示范点,项目核心区亩均增收500元以上,辐射带动区农户亩均增收200元以上。

  2、优质瓜菜名优品种工厂化育苗与推广。利用我市规模以上育苗企业,开展西甜瓜、草莓、蔬菜育苗,通过断根嫁接育苗、基质改良育苗等工厂化育苗新技术,提高育苗产能,惠及1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农户5000户以上。

  (二)产业无公害生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对水稻主产区开展优质水稻创意栽培与无公害生产能力提升。

  3、优质水稻创意栽培无公害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在新洲、黄陂、江夏、蔡甸四个水稻主产区的主干道两旁,结合赏花线路,以农艺方式插花种植紫色、绿色等优质水稻品种,集成既有创意、又能无公害生产的关键共性技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

  (三)两型农业生态循环技术。利用种植养殖产业间互利共生要素,选择类似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设施、新农资等“五新技术”,实施生态优质、高效、循环技术组装。

  4、太空毛豆新品种与超甜鲜食玉米互生共养高效模式示范与推广。利用近三年新选育出的太空毛豆、超甜鲜食玉米等优质高效新品种成果,在蔡甸、汉南棉花、玉米产区引导结构调整,推广太空毛豆与超甜玉米互生共养套种模式,实施玉米秸秆、玉米笋综合利用。创办示范点5000亩,使示范区亩增效600元以上。

  5、规模化生态鸡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通过企业已流转的丘陵岗地等四荒地,推广生态养鸡553模式,核心区养殖生态鸡8万只,并利用订单方式辐射带动30户农户开展生态养鸡,使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左右。

  6、优质高端种猪高效生态循环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利用猪-沼-茶(鱼、菜、果)生态种养循环模式,推广“干湿分离、生物制肥、沼气利用、深度处理”废弃物综合处理新工艺。通过企业示范、现场观摩、从业人员培训,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养殖工艺明显优化,种养低成本化显著降低,清洁化生产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7、特色水产生物浮床养殖模式示范推广。项目针对武汉夏季高温引起渔业生产中翻塘死鱼造成水体污染和减产减收现象,推广智慧渔业。以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为核心样板点,以先锋1号鮊鱼、全雄黄颡鱼、中科3号银鲫为主养,利用智能养殖控制系统等新设施设备,在不同面积大小的水面布局安装适度规模的自动监控系统,对水体实施适时在线监控与调节,以解决高温、暴雨期渔民深夜劳作,达到渔业环境可控、优质高产稳产。预计亩增收300元以上。

  8、设施化食用菌二次利用农业废弃物集约高效示范。利用花菇(香菇)对基质需求的不同配比,实施前后茬集约栽培技术,通过对花菇(香菇)一次利用的下脚料消毒和添加新的不同辅料,可将一次使用后的废弃物二次利用,达到直接还田做基肥目的。项目采用设施化栽培,项目实施总面积100亩,其中示范基地30亩,示范种植出口花菇24万棒,辐射带动三个香菇庄园及农户70亩,种植出口花菇100万棒。实现清洁化生产和菇农户均增收5000元。

  (四)农业种质资源创新技术。在开展新品种试验、展示和杂交品种南鉴的基础上,重点对水生蔬菜新成果实施农业成果转化与推广。

  9、农作物新特品种引进展示与区试。展示品种引进国内国外蔬菜、甜玉米新品种1000份以上,优质水稻新品种20个以上,优质两用油菜(油菜籽、油菜苔)新品种20个以上,筛选2016年我市主推新品种。区试品种以鲜食大豆为主,选择9个以上,为大面积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10、水生蔬菜、茄子、菜豆新成果转化示范与推广。利用我市科研单位、科技型企业、高校近3年新育成的“巨无霸”鄂莲、紫龙3号鄂茄、翠宝架豆等新品种成果,建立繁育基地,生产良种共16350公斤,创办示范面积1万亩,其中鄂莲3000亩,鄂茄3000亩,翠宝架豆、四季豆4000亩,实现菜农户均增收500元左右。

  11、农作物种子执法监管与品质质量监督。针对容易引发种子质量安全事故,形成农民群集性上访的两杂水稻种子,对我市种子企业自主制种的两杂水稻,由种子管理机构组织相关企业开展分子鉴定与海南田间鉴定,防止质量安全事故。

  12、巨菌草栽培与种养配套模式试验。2015年重点对巨菌草实用效益开展四项试验,即“巨菌草—山羊养殖模式试验”、“ 巨菌草—奶牛(肉牛)”、“巨菌草—水产养殖试验”、“ 巨菌草—食用菌种植试验”。每个试验小区5亩以上,配置相关联的种植养殖数量,采取高产栽培技术和青储、干草制备技术,实现种植养殖规模高位耦合,种植养殖规模与环境容量的高度平衡,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

  13、优质红米系列品种示范推广与开发利用。在近年优质红宝石红米试验的基础上,2015年继续挖掘胭脂米等华中地区地方传统黑米、紫米资源,扩大引试品种的比较试验,并在江夏、新洲开展无公害生产试验田建设,产业化开发方面购置产品加工、包装设备等。

  (五)预备项目。包括智能农业等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创新型项目;其他因地制宜,带动农户能力强,推广效果好,能显著提高农民收入的技术推广项目。

  三、申报主体

  申报主体是各级农业(畜牧、水产、农机)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

  四、申报条件

  2015年市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必须是注册地在武汉市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非行政机构)。

  (二)拥有推广农业技术项目的技术人员,且具备中级以上农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不少于3人。

  (三)近三年中具有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经历,并取得过较好成绩,能够圆满完成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有良好的服务农业、培植科技示范户的信誉。

  (四)引进试验示范项目基地100亩以上,示范推广项目核心示范区1000亩以上、带动5000亩以上,1个以上的养殖小区或有相对固定的示范样板点。

  (五)申报示范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必须是近3年的新成果,推广具体项目符合农业总体规划和区域特色发展。

  (六)财务管理规范,制度健全,能有效监管推广项目资金合理合法使用。

  (七)对在新城区之间的跨区域联合实施项目,联合体必须是紧密协作型关系,能有效保障项目运作。

  五、申报程序

  (一)申报单位参照上述项目支持内容填写项目申报书和计划表。
  (二)申报项目经区农业(或畜牧、水产、农机)、财政部门审核后,联合行文报市农业委员会。
  (三)市农业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确定实施项目以及项目承担单位。

  六、其他事项

  (一)2015年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采取竞争立项方式,由专家对各单位申报项目综合评审,择优立项。
  (二)时间要求。项目申报书和项目计划表各一式八份,于2015年3月23日前上报,24日组织专家评审。

联系人:许先根  电话:65683234  邮箱:1744746676@qq.com
附件:1、2015年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申报书主要内容
      2、2015年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计划表

                                                         武汉市农业委员会  武汉市财政局
                                                                    2015年3月10日


附件1
2015年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申报书主要内容
    一、基本情况(申报条件)
二、项目名称(单位名称、联系人、联系方式、邮箱)
三、目的意义
1、围绕中心 2、问题导向 3、行业融合 4、前瞻性
四、实施内容及主要经济指标
1、有针对性    2、具体、可衡量
五、实施地点、规模及进度安排
六、推广成果(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七、资金安排
预算范围合理、内容翔实。
八、保障措施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