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农委(农业局):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省开展有机肥替减化肥行动方案的通知(鄂农办〔2017〕23号)文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将《全市开展有机肥替减化肥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区结合实际,制定实施计划,持续有效推进,确保目标实现。
武汉市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2017年6月6日
全市开展有机肥替减化肥行动方案
为推进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发展,立足农作物优势产业实施有机肥替减化肥,推行资源循环利用,落实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全面实现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效,加快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大力推动生态低碳循环农业发展和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质量效益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整体设计、重点突破,注重政策引导,加强技术集成,优化资源配置,加大资金支持,突出作物优势产区、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进循环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等有机肥资源化利用,大力开展有机肥替减化肥行动,实现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效,大力推进我市农作物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健康持续发展。
(二)行动目标
注重统筹协调,着力整体推进,将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化肥施用量零增长行动与有机肥替减化肥行动相结合,加强技术集成组装,形成匹配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的技术体系和技术模式。具体目标:
一是推动化肥减量和耕地质量提升。到2020年,农作物优势产区化肥用量减少20%以上,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园区)化肥用量减少50%以上,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3个百分点以上,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团粒结构、容重等性状明显改善。
二是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和品牌创建。到2020年,打造以水果、设施蔬菜、茶叶等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和优质水稻为主的有机肥替减化肥行动示范区,推进农作物生产投入品管理标准化,促进创响一批特色突出、特性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大幅提高产品品质;有条件的地方,要整街推进,形成一批优势区、产业带和重点区域。
三是带动畜禽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到2020年,实现就地就近利用好畜禽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等有机肥资源,生产有机肥、施用有机肥,实现农业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确保产区畜禽废弃物综合处理率达85%以上,农作物秸秆还田率达90%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种植与养殖结合水平。统筹兼顾土地生产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作物种植规模和畜禽养殖规模,引导农民利用畜禽粪便等畜禽养殖废弃物积造施用有机肥、加工施用商品有机肥,就地就近利用好畜禽粪便等有机肥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二)提升有机肥施用技术水平。组装集成堆肥还田、商品有机肥施用、沼渣沼液还田、自然生草覆盖等技术体系、模式,加大示范推广力度,推进有机肥替减化肥。在优势农作物产地及周边,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堆沤和沼渣沼液无害化处理、输送及施用等设施,配套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化等设施,应用设施环境调控及物联网设备,提高有机肥施用和作物生产管理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三)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化与品牌创建水平。完善农作物优势产区有机肥替减化肥的技术规范,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化带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创响一批地方特色突出、特性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精准脱贫。
(四)提升农业持续发展与绿色产品供给水平。争取落实支持有机肥生产施用的用地、用电、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优先扶持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等专业从事有机肥生产的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施用有机肥,打造一批绿色优质农作物生产基地(园区),增加中高端供给,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形成长效机制,构建优势突出、高效可行的有机肥替减化肥的技术模式,持续推进化肥零增长行动,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有效控制面源污染,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技术模式
各地根据实际,建立符合本地农作物优势区的有机肥替减技术模式。主要包括:
(一)“有机肥+配方肥”模式。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有机肥资源丰富的区域,采取堆沤和工厂化生产的方式,结合测土配方施肥,生产施用商品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
(二)“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模式。在水肥条件较好的水果、设施蔬菜、茶叶等园艺作物区,在增施有机肥的同时, 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重点是推广滴灌、微喷等技术,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三)“果(菜、茶)—沼—畜”模式。特色经济作物产业集中优势产区,与规模养殖相配套,建立大型沼气设施,将沼渣沼液施于农田,减少化肥用量。
(四)“自然生草+绿肥”模式。在水热条件适宜的区域,通过自然生草或种植绿肥覆盖土壤,减少裸露,防止水土流失,培肥地力。
(五)“有机肥+机械深施”模式。在新建或者水肥流失较严重的种植区域,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因地制宜推广有机肥机械深施等技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到位。市农委成立推进落实领导小组,由市农委主任任组长,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蔬菜及农作处、畜牧兽医局、农村能源处、质监处、财务处、农检中心(农业环保站)、信息中心、农技中心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加强指导,强化监督,落实责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农技中心。同时成立技术指导小组,由蔬菜及农作处处长为组长,农技中心主任为副组长,各相关处室联络员及农技中心技术专家为成员,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各区要成立由农委(农业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推进落实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压实责任、细化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政策扶持,落实任务到位。各区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落实绿色生态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将沼气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标准化规模养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绿色粮油高产创建、果菜茶标准园建设试点等资金统筹安排,向有机肥替减化肥示范区倾斜,集中发力、同向用力、形成合力;研究出台支持有机肥生产、施用的相关优惠政策。通过补贴、贷款贴息,以及鼓励设立引导性基金等方式,撬动各类资本支持有机肥生产应用。
(三)加强技术指导,创新服务到位。组织专家,因地制宜集成构建技术体系、模式和规程,层层开展技术培训。组建市、区、街(乡、镇)上下贯通的专家指导组,开展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利用关键农时,进村入户指导农民落实好有机肥替减化肥的各项关键技术。要联合农业院所搭建产学研结合平台,研发、引进和推广有机肥替减化肥的新技术。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模式,采取向有机肥生产企业、规模化养殖场、专业合作组织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快有机肥推广。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有机肥替减化肥行动,在优势农产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品牌创建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四)加强监督监测,宣传引导到位。各区要将有机肥替减化肥示范区与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示范区建设相结合,布置耕地质量监测网点(全市规划布局耕地质量监测点52个,其中市级监测点6个,省级监测点1个),跟踪耕地质量等级和土壤肥力变化,开展土壤质量、产地环境、产品质量、投入品使用等调查,推进农业生产全覆盖、全过程监测。及时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营造推进种养结合、有机肥替减化肥的良好氛围,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作出新贡献。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