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农业系统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以“三乡工程”拓面提质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切实抓好政策落实,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武汉样本”。
(一)聚焦引领发展,拓面提质“三乡工程”
全市建设共享农庄2085户;组织实施“三乡工程”的行政村达到618个,组织各新城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102个,吸引社会资金156.89亿元,已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值。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坚持科学谋划、因地制宜,出台了“三乡工程”拓面提质三年(2018-2020年)行动方案和工作意见,计划用三年时间分步推进全市6个新城区“三乡工程”全覆盖,明确了“三乡工程”拓面提质的实施重点。二是推动重点工作。抓好共享农庄平台建设,初步建成武汉“三乡工程网”共享平台,吸引多家在闲置农房收储、运营方面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参与“三乡工程”市场化运营。三是细化目标管理。将“三乡工程”具体工作纳入市级绩效考核目标,对各项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分配至各新城区、有关中心城区和市直单位,确保形成合力,层层推进。四是强化监督考核。印发了考评计分办法,对各新城区、有关中心城区和市直单位开展“三乡工程”拓面提质工作提出了详细的考核评分标准。
(二)聚焦优先发展,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一是全力做好新时期“菜篮子”工程建设。起草出台了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区长负责制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召开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暨畜禽屠宰经营管理工作会议,与15个区(开发区)签订了“菜篮子”区长负责制目标管理(2018-2020年)责任书。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管理平台正式开通运行,全市共312个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单位纳入了追溯管理平台。蔡甸区、黄陂区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东西湖区、新洲区顺利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蔡甸区在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培训班上作了经验交流。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三是沉着应对非洲猪瘟疫情。针对今年的非洲猪瘟疫情,严格落实监测排查、调运管控、消毒灭源等联防联控措施,及时查毒、扣押及无害化处理来自高风险区生猪及其产品,确保全市安全无疫情。
(三)聚焦绿色发展,狠抓乡村生态振兴
打造宜居农村环境,率先在全省开展农村村庄生活污水全域治理,先后编制武汉市农村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导则、适用技术及建设指南、实施细则及考核办法,并印发了全市农村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一是加强技术支撑。经招投标选定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所设湖北农村污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技术支撑机构,征集到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专家35位入专家库和10个优秀工程案例。二是开展专业培训。举办了全市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培训班,培训新城区主管部门、街(乡镇)负责人及规划设计、工程设计单位负责人共130余人。三是指导各新城区有序推进。突出因地制宜,着力指导各新城区有序推进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并在符合条件的村庄开展先行先试。
(四)聚焦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物质基础。一是乡村休闲游蓬勃兴旺。精心组织农事会节,提升乡村游吸引力。开展各类乡村休闲游的主题宣传活动,长江日报先后3次对我市乡村休闲游工作予以整版报道。收集乡村休闲游活动资讯,汇编成武汉市乡村休闲游(赏花游)口袋书6万册,在市民之家、地铁站免费发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出台了特色美食村创建工作方案,创建了一批特色美食村,打造乡村美食名片。先后举办共享农庄、特色餐饮、民宿开发等系列培训,获得参训学员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二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组织认定工作。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贷款贴息工作和产业化发展资金豁免工作。开展品牌农业建设工作,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规定标准的品牌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支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政策性农业保险。进一步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三是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印发了农村电商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农村电商公司、汉购农商、楼兰蜜语、鲜天下等全市20多家农村电商企业及50多个农产品爆款网货亮相第四届武汉国际电商暨“互联网+”产业博览会,有效实现上下游资源的对接融合。打造本土第三方涉农电商平台,火凤凰汉购农商总部落户蔡甸区、“汉购农猫”等核心农产品交易服务平台上线运营,极大拓展了本市农产品上行渠道。四是加快建设田园综合体。组织召开全市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现场会。开展综合体创建专题培训,指导督促各区做好规划完善、方案编制、招商引资、宣传教育等工作。积极与市财政局对接,对东西湖、新洲和江夏区拨付综合体创建启动资金。对各区综合体创建实施方案进行专家评审,进一步指导方案科学完善。根据工作完成进度,进行检查督办,及时掌握各区创建动态。五是持续推进中国种都建设。“武汉·中国种都”核心区发展迅猛,引进了一批企业落户武汉,中国种都现代种业物流中心全面开工。举办了2018年“中国种都·武汉种业博览会”,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五)聚焦均衡发展,推进精准脱贫攻坚
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奋勇攻坚,全面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全力落实脱贫扶贫政策,各项工作落实完成情况良好。全年完成减贫21597人、87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村提前2年全部脱贫的工作目标。一是抓组织提升工作合力。拟定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对高质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出全面部署。成立了市精准脱贫攻坚战指挥部,进一步夯实了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确保对标对表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二是抓作风提升工作效能。组织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全省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十不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作风保障。以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为契机,定期进行问题梳理总结,以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坚。完善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制度,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实行阳光操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用制度规范扶贫项目资金监管。积极配合省委巡视组扎实做好扶贫领域专项检查各项工作。三是抓重点落实扶贫政策。进一步巩固贫困人口“四位一体”健康扶贫体系,贫困户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个人年度自付费用控制在3500元以内,全面推行“一站式、一票制”结算服务。出台光伏扶贫项目电价补贴实施方案,对140个光伏扶贫项目进行财政补贴。对2018年未纳入国家、省级危改计划的贫困户C、D级危房,由区级资金实现全面改造。四是抓宣传构建扶贫大格局。以“中国社会扶贫网”推广运用为载体,广泛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关心精准扶贫、关爱帮助贫困人口。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奥运冠军杨威作为宣传形象大使,摄制扶贫专题宣传片在公共场合播放。全市167万爱心人士注册社会扶贫网,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获全国优秀组织奖,在全国做了经验交流发言。及时向省扶贫办报送工作动态,广泛向社会受众推介工作成果。五是抓实绩确保移民安稳。组织13批次、1470名适龄移民参加技能培训,建成移民美丽家园3个。落实移民村经济产业发展项目6个,促进移民村集体经济增收。认真做好原迁移民的资金直补工作,落实各项移民政策资金10593.47万。
(六)聚焦创新发展,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一是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强化部署督办,组织召开全市经管工作会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会,研究部署工作。蔡甸区、经济开发区(汉南区)先后获批为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市纳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1602个村已全面启动“两清”工作。其中蔡甸区在促进集体资产增值、村级组织融合方面的工作经验被《农民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二是深入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工作。围绕今年“三权分置”的目标任务以及重点工作,对各区重点工作进行督导。举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工作培训班,组织70余名干部参加了专题培训。督促各区加快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目前工作进度稳步推进。三是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机制。按照“尊重民意、稳妥推进、封闭运行”的原则,确定黄陂区三里桥街沿堤村、黄陂区罗汉寺街祝店村为先行试点村,并在三里桥街召开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对区、街两级分别进行了具体工作部署。探索制定了《武汉市黄陂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实施细则》,从制度设计上探索“哪些人能退、钱从哪儿来、地如何规模经营”等问题。四是加强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出台家庭农场发展建设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家庭农场培育督导工作。深入各区调研家庭农场培育工作,加强工作针对性。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