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意义重大。为此,我们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扎实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工作。
今年全市农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农民增收为主线,以农村家园建设为总抓手,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坚持现代都市农业的基本方向,继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两型农业”,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全市农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人,实现农业固定资产投资16.5亿元,农村家园建设创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5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农户覆盖率达到58%,农村开发利用新能源增长3%,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达到2万批次,新增农机装备总动力5.5万千瓦,新增就业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分别达到500人和300人,新增流转农村土地28万亩。
为实现上述工作目标,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两型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发展转型
1、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利用各类媒体和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农业循环经济知识和环保法规,引导农民和农业企业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大力推广已筛选出的20种生态能源型、绿色生产型、种养结合立体型和循环利用综合型的循环模式,全年新建循环经济示范点10处,新发展“猪—沼—果(鱼、菜等)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应用0.5万户、面积1.5万亩。着力实施3~5个技术基础好、市场前景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积极推进节约型农业新发展。重点围绕节地、节水、节能、节药、节肥等,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调整种植结构,推广间作套种技术和高效立体种养模式,全年推广立体养殖模式10万亩。加强水利设施续建配套,搞好节水改造工程,推广漫灌改沟灌、露地改覆盖、水田改旱地、稻棉改瓜菜,发展覆盖保墒、管灌、滴灌、喷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快更新淘汰高能耗老旧农业机械。积极推广蔬菜“三高三省”、旱地免耕播种、水稻旱育抛秧、畜禽集约化养殖等技术和模式,实现节本、省工、增效。
3、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坚持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治理并举,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启动农药和化肥减量工作,大力推广绿肥、生物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力争2009年全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合理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加强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力争2009年全市新建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治理粪便及污水工程30处,拆除湖泊水库围栏、网箱养殖5万亩。全面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4、继续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加快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主体的农村新型能源建设步伐。2009年,全市新建“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10000户,力争全市户用沼气池总量达9万户,适宜建池农户普及率达48.4%;在农村集中连片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500台;在没有建沼气池条件的乡村,示范推广新型秸秆气化炉200套。
二、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5、着力抓好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市郊比较优势,加快推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着力抓好一批农产品板块基地项目建设。2009年,全市重点抓好4个食用菌小区建设、3~5个快生菜基地建设、10个万头生猪养殖小区建设、3万亩精养鱼池改造和新增小龙虾野生寄养面积3万亩。
6、大力培植特色优势农产品。广泛开发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加快培植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其中,种植业重点发展优质稻(种子稻)、食用菌、西甜瓜、“两用油菜”;蔬菜业重点发展芦笋、藜蒿、毛豆、萝卜;畜牧业重点发展奶牛、水禽、蛋鸡,水产业重点发展河蟹、黄颡鱼、小龙虾等产品。
7、继续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继续完善各类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探索采取建立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方式,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培育引导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市。2009年,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10家,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以上,其中,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发展到30家,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发展到3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争取突破550亿元。
8、积极推进“千百十亿”工程。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实施“千百十亿”工程。2009年,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790亿元,油脂、家禽产业链产值超过100亿元,蒙牛(武汉)友芝友、武汉中粮销售收入过10亿元,完成工程进度的阶段性目标。
三、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9、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围绕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关键技术需求,鼓励、引导农技推广机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加强科技协作,提高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2009年,全市推广种养业新品种30个以上,重大新技术10项以上,新模式10种以上。落实对科技示范户的贷款贴息支持,新建专家大院2-3个。依托市农校、农广校和农村职业学校,大力推进领头雁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农业科技入户等五大培训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全年培训农民20万人次以上。
10、努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向乡镇(街道)延伸,力争全市28个乡镇(街道)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积极探索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员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同时,积极与市质监局配合,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农业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实施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池塘水产健康养殖。
11、大力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进一步推进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动物疫病预防预报预警网络化体系建设,认真抓好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数字植保、专业化防治、植保机防队建设和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力争把粮食、蔬菜作物病虫害产量损失控制在5%以下,单个重大病虫为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继续推进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羊痘等六种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搞好疫苗、消毒药品等防疫物资计划、组织、供应和协调服务工作,确保防疫密度达到应防数的100%。
12、继续强化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力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新业务,吸收新会员,拓展新市场。积极鼓励武汉中排等龙头企业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培训,大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水平,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鼓励有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成员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扶植产销连接紧、带动农户能力强、与农民利益密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在粮食、油脂、家禽、生猪、乳制品等加工能力强、产业链长、带动农户多的生产领域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全年力争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
13、不断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完善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建立新型、高效的农产品营销网络。鼓励发展网上销售等新型农产品销售形式,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继续搭建好农业“三品三进”、农博会、种子交易会、“一区一节”等农产品流通平台。
14、继续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策划、跟踪服务一批重点农业项目,力争全年引进内资1.3亿元人民币,外资900万美元。大力拓展农业协作领域,积极参与15个副省级城市、中部省会城市农业经济协作活动,进一步推进与咸宁市的武汉城市圈农业经济协作试点工作。积极深化我市与西藏乃东县沟通机制,全力帮助乃东县农产品进入武汉市场。依托资源优势,引导出口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资源性产品的深加工程度,加快打造一批出口拳头产品,力争2009年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1.3亿美元。
15、着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全面完成乡镇信息点建设,做好市、区、乡、村四级信息员培训工作,全年培训农业信息员240名。充分发挥农业信息网和“12316“三农”热线”在宣传农村政策、提供市场信息、解决农民生产困惑等方面的作用,健全服务机制,力争热线接通率达到92%、办结率达到95%。继续加强“三农”宣传,办好《都市田野风》《聚焦“三农”》和《武汉“三农”》等宣传栏目,全年发表“三农”新闻宣传作品2300篇以上。继续提高《长江蔬菜》杂志的办刊质量和发行量。
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16、努力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精细农业,不断强化优势农产品基地水、电、路及土地平整、污染物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适用新机具、新装备的推广运用力度,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力争优势农产品正规化基地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大力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服务公司。
17、着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土、肥、水等资源,大力推进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积极鼓励引导农户种植、施用绿肥和农家肥,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继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在农村家园建设试点村中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样板区5万亩,应用示范面积83.3万亩。按照土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配合有关部门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18、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游产业。通过加强宣传推介、营造特色、规范管理等途径,打造一批重点景区(点),今年力争全市新增乡村休闲游专业村、景点2个。依托各区特色资源、传统工艺、乡村文化,加快开发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促进旅游与农业、加工业等产业的结合,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力争全市乡村休闲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结合黄金周、农时农事、地方文化活动等举办特色旅游活动,扩大乡村休闲游的影响力。积极配合有关区搞好天兴洲乡村旅游项目的实施工作。
19、积极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依托武汉丰富的农业科研资源,大力开发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材料、化学品和有机肥。进一步扩大秸秆发电、沼气发电和秸秆气化试点,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扶持稻草包装材料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量和质量。支持企业对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废渣进行深加工,生产高附加值的生物制品。
20、大力发展打工经济。进一步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全年新建农民转移培训基地7个,培训农民2.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人,培植2~3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劳务品牌。逐步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努力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充分发挥打工经济对促进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
五、推进农业发展体制创新,落实各项农村政策
21、积极推进农村经营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22、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完善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市、区、乡(镇、街)三级土地流转供求信息网络,全面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稳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积极探索股田制、土地承包经营权换保障等新型土地流转模式。全年力争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0万亩,在28个土地流转量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快的乡(镇、街)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23、继续推进致富门道明晰工作。实行包村靠前指导,认真指导农户填写“增收致富明白卡”。明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全市农村家园建设农业主导产业明晰村(队)达到90%以上,其中生产专业村和特色村达到50%。做好全市2087个农村家园建设村的产业发展规划,并将所有规划上网公布。以项目为驱动,加快农村家园建设村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继续加强明晰致富门道项目资金重点投入的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的水、电、路、农业机械以及其他农业生产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把重点板块基地内防灾抗灾、旱涝保收率提高到95%以上。继续抓好先进典型培育,全年建设30个明晰致富门道示范村,500个科技致富示范户,培植6个联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示范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示范的农产品基地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继续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实现项目管理的规范化。
24、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紧密结合农村家园建设,搞好145个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继续开展全市副处级以上干部对口帮扶贫困户活动。着力加强老区自身发展能力建设,培植特色产业,依托产业扶贫,促进老区加快发展。大力实施老区人口素质工程,把老区建设的着力点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25、认真做好农业法制建设工作。继续做好“五五”普法工作,重点做好行政执法人员和行政相对人的法治宣传和教育。继续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蔬菜农药残留监督管理条例》等涉农法律法规的学习贯彻落实工作。组织协调农业法规立法和修改工作,重点做好“武汉市农业生态保护条例”和“农业投资保障条例”的立法调研和修订草案的启动及准备工作。
六、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26、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组织农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深刻领会、系统把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和工作部署,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上,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学习活动采取集中讲座、调研考察、学习讨论等多种形式灵活进行,务求实效,确保能以全会精神指导和促进武汉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7、认真开展科学发展观大讨论活动。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紧密联系我市能源发展实际,在全系统范围内深入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重大作用,进一步理清新形势、新机遇下加快发展的思路和举措,着力解决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环境、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促进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28、不断加强机关效能和廉政建设。围绕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展示行风评议活动成果,加强制度建设,突出思想教育,推动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更加忠实地履行职责。推行政务公开,继续抓好办事公开制、首问责任制、一次告知制和限时办结制的落实,规范行政许可运作程序,缩短行政审批时间,确保局系统行政审批准确率达到98%以上。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积极推进机关办公电子化。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认真抓好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活动,切实增强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强化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