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市农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深化改革为主线、增收保供为中心,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我市建成城市“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功能开发样板区、农村改革先行区。主要目标是: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主要菜篮子产品综合自给率达到72%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300亿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重大动植物疫情。
一、先行先试,攻坚突破,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1、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基本完成31个街(乡、镇)确权登记,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四至空间”定位登记试点。探索建立工商企业流转农用地风险保障金制度。制定农村集体资产评估操作细则,探索农村集体资产招拍挂,强化农村产权交易、抵押风险防控机制。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农村产权交易额达22亿元。
2、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新增农民合作社200个、家庭农场840家,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5000户。
3、推进农村资源资本化。大力推进农业企业上市,继续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养殖水面使用权抵押贷款,探索农业设施抵押贷款,实现产权抵押贷款2.2亿元。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引导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建土地股份合作社50家,探索建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继续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富民股份合作社和街(乡、镇)集体资产经营公司建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4、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继续深化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事项清理规范,让市场机制调节农业经济活动。推进农业项目竞争性立项,引导项目资金投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启动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探索农业规划、价格收集、网络服务等公共服务社会购买。推进农业项目招投标。
5、加快推进职能转变。推进依法行政和服务型政府部门建设,深入开展农资打假等专项治理,严格种子执法,做好两江禁渔、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机安全监理等工作。推进执法责任制建设,农业行政执法合格率达到100%。加强农业系统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巩固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成果,建立“为民服务”长效机制。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做好农业安全生产和维稳工作。
二、聚焦园区,提档升级,大力提升农产品生产水平
6、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贯彻落实《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指导意见》,创新经营机制,转变发展方式,通过竞争性立项,建设一批高科技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7、提升设施装备水平。继续完善1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配套建设,推广耕整、栽植等机械化技术,提高菜篮子生产机械化水平;扶持农机合作社和综合服务中心等服务组织建设,增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推广温室大棚、水肥一体化、防疫电子监控、循环水养殖等设施装备,着力推进主导产业全程机械化,推广新机具2.1万台(套)、新增农机装备总动力10万千瓦。
8、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产品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的制订,完善监管制度。新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8万亩,创建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23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个。强化认证产品监管,新增“三品” 认证20个。
9、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加强农业环境监测,落实生产档案记录制度,严格监测抽查制度,完成检测13.6万批次。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证明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强化农业投入品、生猪屠宰、生鲜乳收购等监管,探索畜牧定点无害化处理运行模式,开展牲畜屠宰经营整治,严厉打击私屠滥宰、注水肉等违法经营行为。
10、稳定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生产面积,调整优化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稻、种子稻、鲜玉米、毛豆等高效优质作物,推广农机农艺结合、集中育秧和高产创建等技术,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总产,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三、龙头引领,集群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农产品加工“一区一园”建设,打造农业企业聚集发展平台,新增2-3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加工企业。
12、打造农产品特色产业链。以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通过模式创新、产业链延伸等途径,整合资源,打造鸭产品、种子种苗、杂粮健康食品、水产品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
13、大力发展规模化经营。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加强对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监管和服务,防止土地流转中的非农化。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7万亩。
14、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覆盖率达到68.5%,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利润返还、股份分红等多种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
四、注重保护,持续发展,加快推进两型农业建设
15、加快发展以赏花经济为特色的乡村休闲游。继续贯彻落实《武汉市赏花游发展规划(2012-2020年)》及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六大山水田园赏花区和特色旅游镇村建设,新增一批省级旅游名村,支持木兰景区群创建5A景区,推介一批精品赏花游线路,实现乡村游综合收入44亿元。继续办好武汉农博会和有关农事会节。
16、加快发展循环农业。重点发展新能源利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加强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构建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创建8个美丽乡村示范点,新增循环农业示范点10个。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实行畜禽粪污染净化处理。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3%。
17、加强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加强农业资源保护。继续实行“两江”禁渔期制度,增殖放流鱼苗5000万尾以上。大力推进水产、畜牧健康标准化养殖,推进中心城区湖泊退养和大湖围网拆除,逐步改善和修复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促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实施1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清洁工程。充分发挥水稻、养殖水面的湿地效应和农作物的绿色屏障作用,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农业支撑。
18、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新增清洁能源入户15000户、农村能源建设示范点2—3个;在农村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000台、太阳能路灯220盏、太阳能集中供热工程2处,开展太阳能光伏发电试点。
五、抢占高端,做大种业,积极打造中国种都
19、加快种子产业园建设。积极推进中国种都产业园建设,积极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进国内外一流和育繁一体化等种子企业入驻园区,发展种业总部经济,开展研发、加工、物流、仓储等业务。
20、做大做强种业企业。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鼓励和支持种业企业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生产繁育基地,建设现代化转运加工生产线和先进的仓贮物流设施。
21、强化种业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粮食、蔬菜、食用菌、水产、种禽种畜等大型骨干企业和种业研究院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加强技术研发和品种创新,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化育种新机制,构建一批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六、关注民生,强农惠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22、推进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继续落实老区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试验区建设,着力抓好老区扶贫开发整体推进。做好中心城区、开发区和市区机关事业单位对口帮扶工作,继续开展“百企联百村、互利帮老区”活动。新增脱贫人口8000人以上,革命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出全市农民纯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以上。
23、增强稳价保供能力。以1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为重点,配套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加快培育一批农产品营销组织(大户),积极组织开展产销对接。稳定和完善300个蔬菜直供点,新建社区便民店200家,新铺设电子菜箱600组,蔬菜直销进社区覆盖率达到50%。完善菜篮子产品价格监测体系,适时进行临时市场调控,确保农产品价格基本平稳。
24、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继续落实好良种补贴、粮食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稳步开展水稻、能繁母猪、奶牛等政策性保险,扩大蔬菜、水产、种子种苗、食用菌保险面积。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遏制农民负担反弹。
七、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25、培养职业农民和职业经理人。强化农民素质教育,大力实施职业农民、新型农民创业、绿色证书等培训工程,培训农民3万人,培养职业农民800人,职业经理人100人。继续开展公交司机、厨师等高技能培训。深化市农校教育教学改革,办好都市农业培训学院。
26、促进农业科技型企业成长。打造10个科研团队、10家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和10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平台, 攻克10个技术难题,加快农业科技型企业发展。
27、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充分发挥“三位一体”的公益性公共服务机构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推进市级农业科技力量向乡镇倾斜,继续开展百名专家包区、技术人员入户活动,建立专家、指导员、示范户和农户的有效联接机制,加大农科教结合力度,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6.5%以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设施120个(项)以上。
28、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完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强化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管理,开展蔬菜设施基地智能大棚试点示范,推进农产品基地标识管理系统和设施蔬菜基地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拓展12316武汉“三农”热线服务功能,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