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全市农业系统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罕见动物重大疫情和多种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积极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保持高位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两型”农业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农业产业化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业发展的好形势,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农业发展仍然面临着农业转型力度不大、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多功能性开发不够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形势,抢抓历史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奋力开创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建设新局面。
一、准确把握全年农业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及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攻方向,以农业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和“两型”农业建设,着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着力加强农业公共服务,努力促进全市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农业发展目标,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6万人,完成农业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农业产业化农户覆盖率达到60%,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率增长9%,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达到3万批次,新增农机装备总动力6万千瓦,新建农产品正规化基地12万亩,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0万亩,推广应用优质商品有机肥3.5万吨,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000万美元,农产品出口创汇达到1.55亿美元。
(三)主要任务。围绕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中心工作,今年应重点完成好以下任务:一是全面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省市委、政府有关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二是全面和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绩效工作目标;三是认真办理各级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四是全面落实市委1号文件、市政府工作报告赋予的各项任务;五是切实完成市“四大家”以及上级农业主管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六是认真落实办理省、市领导有关批示和指示。
二、全力抓好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的各项重点工作
(一)加快推进“两型”农业建设
1、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推行农业清洁生产,重点抓好循环农业模式的推广、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及畜禽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配套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全市新建农业循环经济示范点10处、“两型”农业示范农场10个、畜禽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治污工程50处,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5万亩。
2、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实施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工程,积极推广生物有机肥、生物农药和可降解农膜,大力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农药、化肥使用量同比减少10%以上,全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加大长江增殖放流力度,全年投放鱼苗4000万尾。
3、加速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围绕节本、降耗、减排、增效,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药、节肥、节种、节粮、节能等节约型农业技术,全年推广立体种养模式15万亩,发展微灌、滴灌、喷灌2万亩以上,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200万亩(次),力争全市农业综合成本下降10%。
4、加大“三网”退出工作力度。在2009年基本拆除全市中心城区湖泊“三网”(网箱、围网、栏网)养殖设施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全市湖泊、水库大水面“三网”养殖设施的拆除工作。
(二)大力开发农业多功能性
5、着力提升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水平。重点支持蔡甸区金龙水寨、黄陂区土家风情谷和花果山生态园一期项目建设。结合农村家园建设,加快乡村休闲游专业村、特色村建设。积极开展系列乡村休闲游主题活动,不断提高办会办节水平,进一步活跃乡村休闲游市场。加快地方土特产品开发,完善乡村休闲产业链。力争全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亿元以上。
6、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加快实施“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建设,积极推广各类能源生态模式,促进沼气、沼液和沼渣的综合利用。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户用秸秆气化炉、秸秆气化集中供气,不断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全年新建“一池三改”沼气池4000户,集中连片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000台,改造省柴节煤炉灶2.5万户。
7、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继续坚持内转与外转相结合、转移与培训相结合、转移就业与回归创业相结合,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服务维权工作。力争全年完成农民专业技能培训2.5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6万人,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500人以上,吸引投资1亿元以上。
(三)切实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和质量安全
8、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继续加大低产低质低效的水稻、小麦、棉花等传统作物调减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稻、种子稻和品牌稻和以蔬菜、冷食瓜、小水果、食用菌和鲜食杂粮作物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力争2010年全市优质稻订单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种子稻发展到5万亩以上,棉花面积比上年调减5万亩以上,小麦面积调减到20万亩以下,新增蔬菜、西甜瓜等优势特色产业面积20万亩,新增食用菌500万袋。水产业稳步扩大河蟹、鳜鱼、黄颡鱼、鲌鱼、鳝鱼、胭脂鱼、小龙虾、鲟鱼等名特水产养殖规模,力争全年名特水产养殖面积扩大2—3万亩,名特水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20%。畜牧业积极发展家禽,稳步发展生猪、奶牛,适度发展肉牛,突出抓好亿只鸭、中粮5113工程、“水改奶”等项目实施,力争全市生猪出栏260万头,家禽出笼4650 万只,肉类总产29万吨,禽蛋产量20万吨。
9、加强农产品正规化基地建设。按照标准化、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要求,新建连片规模的快生菜、瓜蒿、鲜食玉米、特色水产等农产品正规化基地12万亩,新建畜禽养殖小区20个。按照政府适当扶持的原则,对部分特色板块基地进行提档升级,提高基地设施化水平。全年新增蔬菜钢架大棚5000亩、温室栽培2万平方米。
10、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结合农产品正规化基地和养殖小区建设,以优势特色种养殖品种为重点,启动建设1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推广蔬菜、水产等农产品标准化生产30万亩。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指导农民科学种养。深入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工作。
1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执法监管。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增加检测品种,扩大检测范围,确保全年完成市级质量安全检测3万批次以上。突出加强重点市场、重点产品、重点时段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及时发现和处置不合格农产品。积极引导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全面推动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严格实施动物检疫、市场查证验物和监督执法,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12、着力培育农产品品牌。指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协助有关部门搞好名牌农产品、著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识农产品等的创建工作。进一步规范“三品”标志使用行为,全面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2010年,新增“三品”认证20个,创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0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
(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3、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东西湖食品加工区和黄陂武湖、新洲双柳、蔡甸姚家山、汉南卓尔、江夏大桥等农产品加工园建设,加大项目引进力度,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01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力争突破900亿元,油脂、生猪产业链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14、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围绕打造生猪、水禽、蔬菜、粮油等八大加工产业集群,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和服务企业力度,着力培植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区两级投融资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展银企对接,努力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继续实施农业科技“六个一”工程,力争2010年实现1—2家农业龙头企业上市,新增农业龙头企业20家、总数达到280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其中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52家,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发展到5—6家。
15、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水平。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技推广和供销合作组织、农村运销和种养大户等各类主体牵头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环节的联系,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跨地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不同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按市场运营办法实行上下游产业链对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继续开展示范合作社建设,切实提高合作社服务和管理水平。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家,建设示范合作社20家。
(五)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6、促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加大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农机具的引进推广力度,全年新增农机具1万台套以上,农机装备总动力新增6万千瓦,力争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大力促进农机与农艺结合,建设农业主导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5个,完成农机服务作业总量2.2亿标亩,其中水稻机械插秧完成18万亩;新建“无牛耕”村80个,新增东西湖区为“无牛耕”区;新建农机专业合作社15个,进一步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年检拖拉机5500台,新建设“平安农机示范村”30个,“平安农机示范乡”5个。
17、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继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2010年新增测土面积50万亩,累计达到300万亩,实施配方施肥20万亩以上;落实机肥生产补贴政策,全年推广应用有机肥3.5万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高产农田建设,切实提高耕地产出率。
18、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全面完成剩余58个街乡镇的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实现全市所有街乡镇农业信息服务联网。加强村级信息点管理,着力抓好200个市级农村信息示范点建设。健全12316“三农”热线服务机制,实现热线接通率92%、办结率95%。启动农业“百事通”商务系统建设。加强农业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工作,全年发布实用农业信息1万条以上。加强农业信息队伍建设,全年培训农业信息员1000名以上。加大“三农”宣传力度,切实办好武汉电视台《都市家园》和武汉电台《都市田野风》栏目,完成全市“三农”新闻报道2300篇。
(六)着力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基本支撑
19、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全市重点建设乡镇农技站40个、村级服务站点105个、区域试验基地13个。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广,全年重点推广30项农业实用技术、22项农业内外循环经济模式、40个农业种养新品种,确保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2%以上。
20、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加强乡镇街和村动植物疫病防控机构和服务站建设,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进一步强化动物免疫和疫情监控工作,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力争不发生,确保不流行”,猪、牛、禽、羊的死亡率分别控制在部颁标准以下。加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防治队伍建设,积极推广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确保将病虫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推动全市植保机防服务组织覆盖面达到60%以上。
21、大力促进农产品流通。继续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大基地建设完善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重点支持汉口北四季美农贸城、白沙洲大市场、万吨冷库、华南水产等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系统、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加大农产品营销促销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新业态,扶持发展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和经纪人队伍。抓好农超对接,不断创新对接方式,全年市级举办对接活动5次以上。继续办好农博会、种子交易会、“一区一节”等农事会节活动。全力做好“两节两会”和重大节假日的农产品市场供应工作。继续推进净菜上市工程,着力打造从基地到餐桌的净菜产业链,2010年新增各类净菜店30—50家。
22、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密切关注气象变化情况,加强农业灾害监测和预警,做好灾害信息的收集、分析、报送工作,及时制定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技术指导意见。加强种子种苗等生产资料储备,抓好应对自然灾害的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积极加强与财政、气象、水利、民政等部门的沟通和协调,确保防灾抗灾工作的组织、技术、资金落实。大力推广避灾农业技术,开展保温降温避雨栽培和病虫害防控技术培训。协调做好灾害的保险评估和理赔工作。
23、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重点实施职业农民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绿色证书培训、骨干农民培训和农业科技入户等五大工程,全年培训农民30万人次以上。加强新洲徐古、东西湖石榴红村等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着力提高培训质量。实施基层农技人员轮训计划,切实提高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七)深入贯彻落实农村法律法规和政策
24、扎实推进致富门道明晰工作。全面完成剩余457个行政村的致富门道明晰工作,确保农村家园建设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加强项目聚焦,重点打造江夏区107国道沿线、蔡甸区永安片、汉南区汉洪生态片等6个农村家园建设示范片(带)。规范项目建设和管理,完善立项审批、专家评审、工程招标等环节,切实提高致富门道明晰资金使用效益。及时总结宣传致富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25、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着力做好4个街乡镇的整体推进扶贫开发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帮助每个街乡镇新建优势农业正规化基地5000亩以上。做好中心城区和开发区对口支持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工作,继续组织开展“百企联百村、互利帮老区”活动,积极引导学校、科研院所、驻汉部队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
26、加强农业法制建设。重点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湖北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工作,全年开展农业送法下乡活动不少于3次。积极组织开展《武汉市农业投资保障条例》修订的立法调研。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组织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确保全市农业生产安全。认真做好两江禁渔、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业资源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确保局系统执法责任制考核达标率达95%以上。建立市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加强区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建设,切实提高行政执法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法》,建立和完善各区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
27、认真落实各项强化惠农政策。继续做好良种补贴、粮食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的落实工作。稳步开展水稻、能繁母猪、奶牛等政策性保险,扩大蔬菜、水产、种子种苗、食用菌保险面积,开展家禽等新品种试点。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条例》,严格落实减负“五项制度”,坚决制止举债搞建设,严查涉农违规收费行为,努力遏制农民负担反弹。积极会同财政部门探索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试点。建立健全农村财务“双代管”、村级财务公开和农村财务预决算制度。加强农村财务审计,积极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政策和途径。
(八)继续深化农业各项改革
28、创新农业经营发展模式。结合我市实际,推介12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加强典型示范和宣传引导,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单一家庭经营向农业多功能性经营转变。探索和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主体,促进我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
29、加快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加快建设区、乡(镇街)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分支机构,形成市、区、乡三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健全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交易制度,优化完善现有信息平台,拓展交易品种,扩大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规模。积极引导各类中介机构进驻,为农村产权交易提供专业配套服务。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力争全年完成交易210宗,实现交易金额30亿,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0万亩,抵押融资达到2亿元。
30、推进农业相关改革。完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10年内建立起区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撑机构,使畜牧兽医工作步入依法监管的轨道。继续深化农业“小三场”改革,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剥离社会职能、落实职工养老保险。继续抓好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工作,新增10个城郊村开展产权制度改革。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建立耕地保护金制度。
(九)不断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力度
31、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国家级龙头企业及我市特色优势产业,加强项目策划包装,充分发挥华创会、经贸洽谈会、农博会等招商平台作用,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全年引进内资40亿元以上、外资6000万元美元。积极配合黄陂区搞好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
32、大力发展创汇农业。依托资源优势,引导企业调整出口农产品结构,提高资源性产品的深加工程度,延伸产业链,促进出口农产品由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化,提高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坚持自营出口与供货出口一起抓,努力拓宽农副产品出口渠道。全年力争农产品出口创汇达到1.55亿美元。
33、加强农业经济协作。充分发挥武汉农产品加工、流通优势,依托农业集团、汉口精武、武汉高龙、武汉海浩、武汉中粮等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在周边城市建立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发展订单生产。加强与全国副省级城市和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经济协作,全年开展经济协作活动2次以上。加大城市间农业龙头企业的对接力度,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依托项目带动原材料和技术合作。
三、切实加强农业系统自身建设
(一)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突出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实行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现代都市农业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加强自身建设。强化绩效目标管理,落实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加强督查督办,确保上级机关和领导交办的任务件件落实。深入开展文明机关创建活动,加快“两型”机关建设。认真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强化农业安全管理。加强农业政风行风建设,集中力量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三)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纪法规教育,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政教育活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严格实行重大项目评审制度和公开招标制度、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直属单位“一把手”不直接管理人财物制度以及公款接待、出国出境、行政开支等8项政务每月公示制度等。继续抓好各项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加强农业项目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和使用效益。
(四)继续加强农业合作共建。建立健全市农业局与各涉农区、市直有关部门合作共建的长效工作机制,突出基地、园区、龙头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等项目建设。加强督办,做到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检查、年底有验收,并对项目进展情况实行月度调度和通报,确保共建项目全面落实。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