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村地区主要包括蔡甸、江夏、黄陂、新洲、东西湖、汉南等6个新城区和部分中心城区、开发区所辖农业乡村,共辖3个乡、1个镇、72个办事处,1902个村民委员会,农业人口260.6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46.08万人,国有农林牧渔场人口14.55万人)。全市共有耕地295.87万亩(其中:水田175.65万亩、旱地120.22万亩),宜林地160万亩,可养殖水面161万亩。
一、2016年“三农”工作情况及近五年的工作成效
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农委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三个率先” (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建立现代农业体系、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目标,按照保供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以全面实施“三计划一工程”(品牌农业发展计划、美丽乡村提升计划、生态小镇建设计划、精准扶贫攻坚计划)为抓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整建制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着力抓好措施落实,全市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在高位推动的基础上,经受住了98+特大洪涝灾害的严峻考验,保持了竞进提质、升级增效、量质兼取的良好态势,圆满完成了各项年度目标任务。
全市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669.65亿元,农业增加值409亿元,按可比价分别比上年增长3.6%、3.5%。预计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334元,比上年增长9.1%。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84万亩。其中,粮食生产面积322.2万亩,总产量136.9万吨;油菜89万亩,产量11万吨;蔬菜播种面积264.5万亩,总产量754.9万吨;淡水产品产量53.9万吨;生猪出栏284.21万头、禽蛋产量19万吨、肉产量29 万吨,生猪等畜禽产品继续保持良好的养殖效益。
盘点2016年工作,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抗灾保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水平。面对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全市农业部门以抗灾救灾为核心,全力保障市场供应稳定。我委及时有针对性指导开展抗灾恢复生产,筹措抗灾资金3.4亿余元,开展抢收抢种抢管和补栏补投,抗灾复产成效明显,实现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优质粮油、特色水产、优质蔬菜、规模畜禽等主导产业发展,全市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保持80%以上。狠抓“菜篮子”生产管理,“菜篮子”产品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新建稻虾、稻鱼模式为主的水产生态高效综合种养基地2.5万亩,新增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5万亩,快生菜自给率达到85%,保障市场供给平稳。
(二)聚焦绿色循环,农业环保整治取得新进展。制定农业生产负面清单,突出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湖泊围拦网养殖整治等重点工作。以迎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契机,认真督查并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制定全市“三区”划定实施方案,全面实施挂图作战,建立畜牧种养循环模式,截至目前畜禽退养和循环利用工作分别完成整体形象进度54.8%和32.6%。拆除湖泊渔业“三网”设施,治理水产养殖污染。目前全市共拆除围栏网面积21.26万亩,长度95.43公里,网箱已全部拆除,按照时间节点全面超额完成拆网和退养工作任务。大力发展“两型”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行种养循环,以稻虾(鱼)结合为主要模式的“一水两用”、“一水两收”的稻虾(鱼)水产生态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近4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进一步压实,监督、检查、执法体系不断健全。江夏区获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区,蔡甸、黄陂区获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合格率达到99.9%,连续11年没发生过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三)聚焦品牌带动,产业融合发展跃上新台阶。强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7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建立示范园区建设月报等制度,及时调整扶持政策,加强项目稽查和绩效评价,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使用效益。认真开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确保在全国综合考核中实现跨越进位。东西湖区成功获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加快推进品牌农业发展。正式出台《品牌农业发展计划(2016-2018年)实施方案》,着力调结构、树品牌、提质量、强效益。龙头企业实现提档升级。新培育销售收入50亿元的企业1家、30亿元的企业1家、10亿元的企业2家。武汉健业食用菌有限公司在湖北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武汉维尔福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登陆新三板,周黑鸭入选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活动“中国之礼”,并成功在香港上市,已成为全国第二大休闲卤制品公司,良品铺子在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考核中首次入围前十,居第7位。全年预计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680亿元,同比增长6.5%。全市新增“三品一标”品牌55个,提档升级“一村一品”专业村19个。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相继举办了蔡甸油菜花节、东西湖郁金香节和桃花节、新洲桃花节、黄陂云雾山杜鹃花节和木兰草原格桑花节等活动。全年接待游客人数3100万人次,同比增长2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亿元,同比增长24%。
(四)聚焦创新驱动,智慧农业发展焕发新活力。以“互联网+农业”为抓手,加快智慧农业转型升级。完成武汉市智慧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建成江夏、东西湖区2个“互联网+农业”区级指挥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23家,培育农业电商企业11家,建成电子商务服务站300个,周黑鸭、良品铺子、楼兰蜜语等电商销售位于全国食品类前十,农业电商交易额有望突破500亿元。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进中国种都建设。以新成立武汉市和长江中游城市群2个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为依托,多倍体水稻等一批中国种都重点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发布了《中国种都发展规划(2016-2025)》,中国种都功能服务平台建设及种业博览会基础建设项目施工快速推进,中国种子大厦项目开始招标进入建设阶段,多倍体水稻项目成功获批农业部“国家多倍体水稻育种创新基地”。预计种业产值达306亿元。成功举办首届农业嘉年华,实现综合收入2.38亿元,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实施农机作业水平提升工程,新增农机总动力8万千瓦,全市综合农机化水平可达67.3%。
(五)聚焦提档升级,统筹城乡发展呈现新面貌。加强规划引导,大力推进美丽乡村提升计划和生态小镇建设计划。出台了《武汉市美丽乡村提升计划和生态小镇建设计划(2016-2018年)行动方案》,逐步实现市域村庄建设详细规划全覆盖,分批推进,串点成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强化项目检查督办。制订了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验收等文件,指导各区对中心村(社区)、美丽乡村项目工程进行验收工作,促进项目规范化管理。继续推进3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村湾、5个中心村(社区)项目建设。加强村湾环境整治,联合市城管委、市环保局、市卫计委,协作推进农村垃圾专项治理、环境卫生整治、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等工作。切实保障移民安稳发展,移民产业发展初见端倪,建成汉江村等5个移民美丽家园,移民群体社会总体和谐稳定。
(六)聚焦激活要素,重点改革事项实现新突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蹄疾步稳。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出台了《武汉市关于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改造,实现“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蔡甸区被列为省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分别在5个试点村开展了经营性资产量化型的股份合作制改革、资源量化型改革及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型改革试点。涉农资金扶持方式实现重大改革。出台了《市级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资金改革方案》,集中资金着力推进品牌农业发展计划、美丽乡村提升计划、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精准脱贫工程的实施,并在资金分配方式、投入方式和监管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实现了涉农扶持资金集中集约高效使用。国家“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出台了具体推进工作方案,分别拟定了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及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操作指引,2016年全市完成土地承包的经营权抵押贷款157笔,贷款金额3.48亿元;江夏区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实现破冰。全年组织各类农村综合产权交易387宗,交易金额2.52亿元,涉及农村土地面积5.8万亩,惠及 7500多农户;联合金融机构为农业企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实现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贷款3亿元。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延伸到“1+8”城市圈覆盖城市6个。
(七)聚焦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役开创新局面。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程,先后多次组织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回头看”,建立了武汉市精准扶贫信息管理平台和全市贫困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夯实精准扶贫工作基础。建立了全市脱贫攻坚作战体系,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挂图作战、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实现了市领导联系4个新城区的22个老区街(乡镇)、市直部门和中心城区(开发区、功能区)包271个贫困村、帮扶单位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三个全覆盖”。全市上下瞄准贫困村和贫困户,精准施策,积极出台行业扶贫政策,落实项目和资金。落实市级财政落实扶贫专项资金2.478亿元,已全部拨付到区。2016年计划脱贫的77个村共组织实施扶贫项目144个,目前已完工116个,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512万元。全市通过开展走访慰问、五送下乡促脱贫、春风行动、农业嘉年华、百企帮百村、10·17扶贫日等主题活动,为贫困户送去慰问金和物资折合现金共计1.1亿元。全市第六轮“三万”活动突出精准扶贫,筹资近15亿元为农民办实事1.5万件。全年实际完成减少贫困人口45739人,比年度计划43369超出2370人。
2016年,我市“三农”工作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工作开好局起好步的目标,为做好“十三五”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农业系统抢抓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着力打造三农发展新优势,取得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福祉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武汉被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授予全国第四个国际都市农业试点示范城市,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民创业师资培训基地(全国仅1家)等,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的经验多次在全国现代都市农业现场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国内动态清样》、《人民日报》也曾予以报道。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汪洋副总理分别视察了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对我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有关经验做法被吸纳到《决定》之中。主要成效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农民收入增速稳居同类城市前列。我市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稳居副省级城市前列,排名由2010年的第13位提升到2015年第5位,实现跨越式进位,增幅连续第8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实现“八连超”。农民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工资性收入成为主要来源,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2.6:1缩小到2015年的2.06:1。
二是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2015年,我市成功申报整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持续提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达到75%以上,目前全市共有“三品一标”723个,中国驰名商标10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12个,省级名牌产品42个,获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65万家,产业化经营农户覆盖率达到70.5%。
三是菜篮子保供稳价水平全国领先。农业设施化水平大幅提高,标准化农业基地达到161万亩,其中标准化蔬菜基地90万亩、设施化蔬菜基地10万亩,菜篮子保供稳价基础更加坚实。淡水产品产量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稳居第1位;菜篮子自给率75%,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菜篮子市场供应货丰价稳,是全国鲜菜价格指数最低的城市之一。
四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产值预计达到268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4: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省第1位,在19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5位。乡村休闲游迅猛发展,近五年实现旅游收入256.27亿元、接待游客1.17亿人次,比五年前分别增长245%、107%。
五是农业农村改革走在全国前列。2011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验区,我们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并被写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工作进展位居全国前列,2016年全国确权登记颁证现场会在我市江夏召开。大力发展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武汉模式”被推向全国。
六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启动了精准扶贫攻坚战,“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减贫55638人,年均减贫11128人,2016年减少贫困人口45739人,每年都超额完成了省里下达的任务。扎实开展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建成了67个中心村(社区)、美丽乡村示范村(湾)等一批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新农村,全市城乡统筹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长平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都市农业多功能性认识不足。由于三大产业中农业对GDP、财税的贡献不断减弱,部分新城区过度看重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对都市农业的生态效益、生活支撑等功能认识不到位,生态农业发展带动力不强,部分地方党委、政府还存在对“三农”工作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情况。特别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薄弱,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能力不足;二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品牌化程度不高。当前我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尽管达到1.65万家,但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的农业龙头企业比较少,尤其缺乏航母型的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链条短,产业带动力弱,覆盖面不广;三是农业抗风险能力不强。由于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太多,全市农业产业弱质特征非常明显,特别是今年的严重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四是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的压力仍然较大,“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问题时有发生;五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动力减弱。在宏观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下,农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持续降低,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增幅减缓。六是农业农村改革任重而道远。目前在农业农村改革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农业农村投入政策不配套、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资源资本化进程不快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步伐。七是农村金融支农政策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市金融支农的扶持性政策数量不多,操作性不强,导致农村金融尚未充分破题,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二、“十三五”时期工作思路及2017年工作安排
“十三五”时期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效、高端、高辐射为主要标志,以实现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要素活起来为目标,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三三四”:一是完成“一项任务”,确保2018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二是实现“三个率先”,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建立现代农业体系、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三是注重“三个统筹”,就是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统筹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统筹好城乡一体化发展。四是建成“四个标杆”,建成具有较高水平的国家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全国智慧农业示范城市、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样板区。
2017年,我们将按照“十三五”规划的总体部署,强化措施,开拓创新,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以“三计划一工程”为抓手,着力调结构、提品质、降成本、补短板,进一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培育农业新增长点和新优势,增强形成农业发展新动力,有效促进确保菜篮子保价稳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稳步改善。
主要目标是: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完成市下达目标;主要菜篮子产品综合自给率达到75%以上,其中快生菜自给率达到8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800亿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1%;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综合性改革,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完成全市减少贫困人口47528人、贫困村减少107个的年度减贫目标任务。
具体要做到“坚持六大引领,着力实现六个目标”:
(一)坚持品牌引领,着力提升质量效益。通过不断调整结构,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向高端化、品牌化、差异化发展新趋势,着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一是大力实施品牌农业发展计划。以创建品牌产品为核心,发挥区域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围绕特色产业,打造一批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农业产业,创建一批“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专业村镇,提档升级“一村一品”专业村20个,新增认证“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50个以上。二是大力推进菜篮子工程提档升级。要以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为重点,调优、调高、调精菜篮子产品结构。继续推进蔬菜流通体系建设,探索具有武汉特色的蔬菜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新平台,确保我市“菜篮子”市场稳价保供。全市设施蔬菜基地种植比例达到90%以上。三是加快“中国种都”建设进程。以做大做强民族种业为核心,加快推进国家级种子产业园、多倍体水稻资源圃与中试基地、武湖种业博览园和标准化制种基地等“中国种都”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培育生物农业、创意农业等高端产业,使全市种业产值达到380亿元。四是全面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围绕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重点打造7个“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生产技术先进、产业链条衔接、储运物流配套、休闲观光融合”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
(二)坚持绿色引领,着力推进转型升级。以绿色发展转型为抓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从田间到“舌尖”的安全,以绿色、安全、高品质的农产品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进农业副产品、废弃物综合利用,建设年收储农作物秸秆能力达1万吨的秸秆收储中心1-2个,全年秸秆还田量占总量75%以上,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达到92%。积极推广猪-沼-菜(果、林)等循环农业模式,推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启动推进1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制区的建设,督促每个新城区启动建设1个生态循环农业综合示范片带。二是大力发展健康养殖。大力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推动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一场一策”、整区推进。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巩固提高稻虾模式,发展渔业稻田综合种养基地2万亩,探索开展“稻-鳖”、“稻-蟹”等更高效种养模式的试点和示范。三是强化农业生态保护。继续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耕地土壤污染治理行动。全面完成“三区”划定和水产业湖泊渔业“三网”设施拆除工作。实行“两清两减”(清洁种植、清洁养殖和农药减量、化肥减量),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分别减少2%、3%。主要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5%,指导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100万亩。四是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进标准化种养基地建设,全年新增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万亩以上。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案件查处率100%,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三)坚持产业引领,着力推进融合发展。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致力实现高水平供给与需求新平衡,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一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使产业链、价值链前延后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现有品牌农业企业做大做强,并重点支持拥有驰名商标、省市著名商标、省市名牌产品且近3年年销售收入递增速度达到30%以上的品牌农业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800亿元。二是着力提升乡村休闲游发展水平。深入挖掘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推动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与乡村休闲游融合发展,打造全国知名的乡村休闲旅游胜地。支持农民发展农(林、牧、渔)家乐,新增农家乐经营户500户。全年乡村休闲游总人数达到3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总收入86亿元。三是大力创建全国智慧农业示范城市。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重点突出市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农产品电商、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等,推进互联网+有机循环农业试点。引导1000户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各类电商平台,继续发展300个村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实现涉农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900亿元。
(四)坚持统筹引领,着力补齐发展短板。通过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产村融合,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一是继续实施美丽乡村提升计划。编制美丽乡村发展带总体规划,按照4A级景区标准,继续推进集中连片打造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江夏梁子湖和107国道、新洲区桂花大道、蔡甸后官湖绿道和索子长河、东西湖区、汉南区等美丽乡村发展带,建成美丽乡村40个。继续推进武湖街、奓山街和五里界街3个省级“四化同步”示范街试点建设。大力支持凤凰镇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工作。二是实施生态小镇建设计划。秉承产城融合理念,深入学习黄冈市黄梅小池镇小城镇建设先进经验,鼓励各新城区结合自身实际,优先选择灾后重建所确定的移民建镇等项目,按不低于3A级景区的标准,组织建设1-3个基础设施完善、环境卫生优良、生态景观优美、人文特色浓郁、产业定位明晰、公共配套齐全的宜业宜居宜游生态小镇,引导村民就地城镇化,吸引城市居民下乡休闲度假和创业,形成“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为特色的美丽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进一步支持贫困街(乡镇)的市政道路、文化广场等功能性设施的配套建设,改善贫困街(乡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建设资金,完善建设规划,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各新城区政府责任目标考核,全年完成新建21.2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加大中小河流及湖泊整治力度,全面提升水利防洪减灾能力。四是着力开展农村环境治理。继续深入推进“城管革命进农村”行动,健全村塆环境长效保洁管理。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试点,继续推进农村露天敞口垃圾池改造和淘汰工作,完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确保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五是确保移民安稳。全面落实各项移民政策措施,深入推进移民美丽乡村创建、生产发展和持续增收,维护移民群体和谐稳定。
(五)坚持改革引领,着力激活要素元素。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激活农村发展要素元素,培育农业新增长点和新优势,形成农业发展新动力。一是继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市郊各区全面推开“三村”(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完备全市统一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数据库,建立市、区、街(乡镇)三级联网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督促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及集体资金采购进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规范运行;大力推进以武汉农交所为龙头的全省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二是加快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扶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发展;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一批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年培育高素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1000人,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家,新增市级以上示范社25家,示范家庭农场60家。三是加快继续深入开展农村金融创新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加快推进“惠农贷”、“涉农贷款保证保险”等符合“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和应用,扩大抵质押物范围;稳妥推进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引导其向“生产经营合作+信用合作”延伸;加快建立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体系,尽快推动农业资产运营公司开展经营服务;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逐步增加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探索开展农业互助保险,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协保机制。
(六)坚持精准引领,着力推进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方式的重大转变,是扶真贫、真扶贫的科学路径,是补齐农村现代化、农民致富奔小康短板的重要途径。一是全力推进行业扶贫政策精准落地。继续实施“五个一批”和“六大工程”等脱贫措施,进一步简化优化行业扶贫政策操作流程,全力推进助学扶智、医疗保障、就业创业等26个行业扶贫政策落地生根,受惠于民。二是强力推进扶贫项目精准实施。积极抢抓政策机遇,突出光伏发电、设施农业、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电商扶贫等重点,策划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扶贫项目,重点组织实施好107个计划脱贫村的近200个项目,增强“造血”机能,确保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并惠及贫困户,带动贫困户获得“三金”(租金、薪金、股金),实现增收脱贫。三是进一步强化脱贫攻坚保障。继续落实市级财政1.622亿专项扶贫资金,并督促相关区按标准增列区级财政精准扶贫专项资金,加强对各类资金的统筹整合使用,确保扶贫资金精准投入。四是进一步抓好对口帮扶工作。充分发挥271个贫困村市派第一书记和脱贫攻坚工作队的积极作用,切实帮助驻点村抓好项目管理和资金落实,帮助贫困村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的“领头雁”。五是进一步压实精准扶贫工作责任。在工作责任上再聚焦,做到分工实、责任实、追责实,层层压实责任。采取专题督办等形式加强督查巡查工作,对责任落实不力、工作作风不实的及时预警纠正。严格脱贫验收和工作成效考核,倒逼扶贫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