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年度计划 > 2022年武汉市种植业工作要点

2022年武汉市种植业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 2022-05-06 10:55 发布单位: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全市种植业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1号文件精神,以盯紧“米袋子”、提稳“菜篮子”、拎好“油瓶子”、丰富“果盘子”、端好“茶杯子”为目标,大力推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确保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确保初级农产品供给稳定。

一、扛稳政治责任,确保稳定粮食生产

1.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全面落实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结合涉粮巡察中市委第四巡察组反馈的问题清单,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推进全市粮食安全生产,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达的2022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层层分解,逐级压实到街(乡、镇),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18万亩和大豆播种面积13.87万亩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2.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整合各类粮食生产相关补助资金,明确向粮食生产倾斜,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鼓励引导业主开发撂荒地种植粮食作物。落实中央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种粮一次性补贴政策,用好市级粮食奖补资金,出台我市应对农资价格上涨补贴政策,争取将水稻生态补偿资金明确用于鼓励粮食生产。

3.提高粮食种植效益。大力推广轻简省工节本、绿色优质高效、农机农艺融合、全程机械化等新技术新模式,降低种粮成本。围绕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重要粮食作物,围绕构建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全链条产业融合,提升全域种粮生产水平,开展区域性、标准化粮食高质高效技术模式探索和示范推广,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增收。

4.加强农作物病虫防控。组织开展“两增两减”虫口夺粮促丰收行动,加强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等病虫害监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早防治。按照不发生大面积连片成灾的要求,突出抓好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大力推广应用植保无人机等先进施药机械,大力推行专业化植保服务组织开展统防统治,确保全市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6%,主要粮食作物病虫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5.推进科学防灾减灾。加强与应急管理、气象、水务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加强洪涝、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监测,及时有效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做好主动避灾、科学抗灾、有效救灾,提高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及早做好技术和物资储备,适时调整种植结构,利用设施农业,调整作物成熟期,主动避开灾害天气易发期。加强抗灾生产指导,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灾区,开展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指导。

二、调优种植结构,确保初级农产品供给稳定

6.保障蔬菜产品供给。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保障我市常年菜地保有量和重要蔬菜产品自给率的稳定、均衡及质量安全。每个区围绕3-5个特色优势蔬菜品种,深入实施2022年度武汉市菜果茶标准园建设示范项目,改善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条件和产地环境,扶持建设一批蔬菜工厂。开展工厂集约化蔬菜育苗,集成推广壮苗培育、节水灌溉、精准施肥、轻简化栽培等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2022年全市蔬菜面积稳定在248万亩以上。

7.稳步提升油料生产能力。稳定现有大豆种植面积,扩大油菜生产能力。深入实施油菜轮作项目,加大开发利用冬闲田、撂荒地扩种油菜力度,重点在公路主干道、铁路及景点景区沿线两侧、天河临空港飞机起降可视区域的常年冬闲田或撂荒地等集中连片区域实施油菜轮作,示范应用“双低”油菜新品种,拓展油菜“一菜多用”功能。确保2022年全市油料种植面积达到88万亩。

8.提高果茶生产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对符合用地要求的果茶基地进行提档升级,支持对老果茶基地品种进行更新,开展省力化栽培模式示范,配套喷(滴)灌、水肥一体化设施和采用防虫网、诱虫色板等生物防治等。

9.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扩大经用粮食作物。按照“稳定面积、主攻优质、务求高效”的工作思路,把杂粮当作经济作物播种,逐步将马铃薯、鲜毛豆、鲜玉米、鲜花生等鲜食杂粮规模发展到30万亩以上。大力推广油菜、红薯“一种两收”技术,调减棉花面积,稳定中药材面积。

三、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种植业绿色高效发展

10.持续推进“两减”项目。在粮食作物和菜果茶生产优势区域,继续实施化肥和化学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在全市建立“两减”核心示范区1.02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0万亩。在示范区重点推广配方肥、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以及高效施肥方式和生物农药、绿色防控、统防统治以及高效施药方式,通过手段创新、技术集成、药肥效果提升等措施,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助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11.深入推进有机肥替减化肥。以菜果茶产业基地及粮食种植经营主体为重点,通过推广商品有机肥、秸秆腐熟还田、绿肥种植等技术手段减少化肥使用量。2022年,在全市示范推广商品有机肥2万吨;继续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2% 。

12.持续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认真贯彻落实《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在6个新城区继续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工作。按照“谁生产、经营,谁回收”的原则,建立“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理、公共财政扶持”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和集中处置体系;合理布局回收站(点),确保农药包装废弃物做到应收尽收,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80%。

四、强化履职尽责,提升种植业工作效能

13.加强农药行业监管。按照《农药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的规定,全面履行农药监管职责,将农药使用纳入日常监督管理。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环节、重点企业,紧盯不放,从严从细落实各项措施。充分认识农药安全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关键季节组织开展农药行业安全生产检查,指导督促农药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范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14.加强肥料行业监管。按照《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做好肥料登记及管理工作,提高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对合格肥料的认知。严厉打击肥料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行为,加大对肥料市场的打假力度,重点对商品有机肥、微生物肥等肥料进行抽查。抓好宣传培训,强化对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法律知识和科学施肥的培训。

15.继续开展产业扶贫。聚焦经济欠发达街乡镇,因地制宜选准特色产业,组织农技专家深入开展技术指导,加大特色产业技能培训,助力发展扶贫产业。在菜果茶基地提档升级、油菜轮作、有机肥替减化肥、农药和化学农药减量化等项目资金重点向经济欠发达街乡镇倾斜。

16.加强农作物质安监管。实施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加强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的管理,加强监测预警。严厉查处违规使用禁用、限用农药,加强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的检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7.提升服务指导能力。严格落实种植业项目属地管理责任,规范实施,阳光操作,确保项目真实性、数据完整性、效益显著性,促进种植业转型升级。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情调度体系,加强病虫害防控、防灾减灾等生产实用技术宣传培训和服务指导。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