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武汉市统筹抓好农村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农业农村“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775.5亿元,增幅12.4%;增加值470.3亿元,增幅9.5%(居副省级城市第1),第一产业占全市GDP 2.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09元,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3.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全省增幅。
一、高质高效保障“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供给
在抗疫保卫战、防汛保卫战、疫后经济重振“三战并举”中,充分发挥“三农”压舱石和战略后院作用,全力保障城乡居民“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高质量供给。全市蔬菜播种面积271.7万亩,产量774万吨,除春淡、秋淡季节外,自给率达100%以上。生猪存栏132.14万头,超额完成省级下达的124.32万头目标任务,年自给率近60%。水产品年产量达43.7万吨,年自给率达90%,禽蛋年自给率近40%。全市种粮217.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90.75万吨,超额完成省下达的216万亩和89.6万吨的粮食生产目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武汉力量。多措并举,积极应对蔬菜和淡水产品市场价格突发走高等市场情况,保持我市“菜篮子”产品市场价格居全国大中城市中低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合格率达99.9%,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江夏、黄陂、蔡甸区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新洲、东西湖区创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农产品“二品一标”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六。增强突发事件、极端环境下“菜篮子”应急保供能力,打造“平战结合”农产品供应模式,形成“无接触直供”“1个新城区包保1-2个中心城区”蔬菜供应模式,创新“活鱼游上市民餐桌”水产业供应模式,保供工作得到各级领导高度肯定。
二、聚力聚智打造武汉农创中心
武汉获评中部地区唯一一家、全国五家之一国家级农创中心,以种业为支撑的武汉农创中心上升为国家战略。农创中心成立规模3亿元子基金,聚集新型研发机构8家,院士专家团队10家,海外合作项目平台2家,新引进企业、机构50家,企业总量680余家,引进投资19亿元,推动11个项目落地,参与举办各类招商、品牌、成果转化活动110余场次,获批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项目,发布了一批种业“卡脖子”技术清单,摘得国家级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资质,种业研发实力站上全国第一方阵。回盛生物年产值有望突破15亿,科前生物成为万亿级规模生猪产业重要服务商。科前生物、回盛生物成功上市,新华扬科创板IPO获受理。成立了全国首家农业院士科普工作室并组织十余场次科普宣传活动,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过300万人。组织了近年来最大规模武汉种博会和武汉城市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高峰论坛等,交易额达20亿元。
三、强链补链助推三产融合发展
延长产业链、拓展功能链,发展壮大种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游和农村电商等新型业态,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对接省十大产业链,推荐27家重点龙头企业进入省级支持平台。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出台并推动我市四条产业链发展。大力发展优势种业,推动种植、水产、畜牧三大产业的种企做大做强,推动重点种业企业参与洪山实验室建设,形成种业全产业链格局,种都产值达到540亿元。汉南种业小镇聚集了亚非种业等10多家竞争力强的头部种企,吸引了碧桂园“中国种谷”等重大项目落户。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以培育龙头企业引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武汉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16家,居副省级城市第四位,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106家,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GDP加速增长,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远远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乡村休闲游持续火热,全年旅游综合收入和接待人数分别达到145亿元、5100万人次,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东西湖区入选全国首批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名单。“黄陂烂漫春花之旅”入选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春季精品线路,新洲紫薇都市田园综合体获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93.7亿元,形成“武汉采武汉卖”“武汉采卖全国”农产品线上销售模式。
四、塑形筑魂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从“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之一“三乡工程”引起乡村蝶变,到“美丽经济”激活乡村“美丽资源”,全市建设了6条一线串珠、集中连片的美丽乡村发展带,打造了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形成了一批产业基础强、生态环境好、乡风文明、治理高效的美丽乡村集群。黄陂区杜堂片区、玉枝店村农机小镇,新洲区凤凰片区,江夏区乌龙泉铭泉谷片区,蔡甸区火焰村十里莲华,东西湖区群力大队,汉南区郧阳村等一批美丽乡村新亮点即将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村湾环境面貌明显改善,美丽乡村覆盖面和建设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今年全市新策划并启动33条美丽乡村示范片带规划设计和210个示范村项目。蔡甸区获评全国美丽乡村重点县,黄陂区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江夏区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五、久久为功推进“十年禁渔”走在沿江城市前列
自我市成功承办国家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启动活动以来,坚持以超常举措和攻坚姿态推动长江“十年禁渔”,禁捕工作成效显著,影响广泛。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在全国会议上作经验交流,三起执法案例入选农业农村部和公安部十大典型案例,市执法支队被评为“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窗口”“中国渔政亮剑执法行动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全市禁捕水域“天网工程”进展顺利,建成市本级渔政监管信息化系统,对长江、汉江中心城区江段实现24小时监督,建档立卡退捕渔船620艘全部上岸处置,符合参保条件的1140名退捕渔民全部参保,需转产安置的785名渔民全部安置到位。开展“规范垂钓、共护长江”文明倡议,推行禁渔管理“岸线长”责任制,68名江段长、322名岸线长全部上岗,有效打通禁捕监管“最后一公里”。10月19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专门赴武汉渔政码头调研长江禁捕退捕工作,充分肯定我市长江禁捕工作开局顺利,阶段性目标完成较好。
六、克难攻坚释放强大改革动能
深化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探索“点状用地”等灵活多样乡村产业用地新方式,满足乡村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首次成功举办农业招商引资专场活动,签约金额达332亿元,项目落地38个,亿元以上项目18个。推进金融支农创新,与金融机构签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持战略合作协议。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强筋壮骨五年行动计划,实施“国企联村”“村社共建”行动。创新“人才导流回乡工程”,安排81名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到涉农区实践。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招录100名优秀农村青年接受大专教育。连续三年举办大学生留汉农业创新创业大赛,推出一批农业创业创新典型。培训高素质农民1981人。推进乡村治理试点,蔡甸区推行“四项清单”模式获评全国乡村治理十大典型案例。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