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公益事业建设>乡村振兴 > 让武汉乡村振兴报道带着泥土的芬芳

让武汉乡村振兴报道带着泥土的芬芳

发布日期: 2022-01-07 10:15 来源: 长江日报 发布单位:

1月4日,2022年第一个工作日,《大地》武汉乡村振兴周刊首场通讯员培训活动在新长江传媒大厦举行。来自全市相关涉农单位、各区农业农村局、各区乡村振兴局、全市农业龙头企业代表、相关街(镇)通讯员和宣传骨干代表们,一起用学习的模式,为新年“加油充电”再出发。

■ 黄陂蔡店街道宣传骨干从武汉最北端赶来

4日早上8时,黄陂区蔡店街道党政办宣传干事邹东元就和同事一起到达新长江传媒大厦。

“今天讲课的两位老师,都是长江日报资深业务骨干,在日常的街道宣传工作中,我们有不少疑惑想向两位老师请教。”邹东元对培训充满期待。

为办好培训,长江日报乡村振兴传播中心提前半个月就着手准备,确定授课老师、授课内容,制定流程,力求为通讯员提供更好的培训服务。

“发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社会价值,实现新闻的传播价值和历史价值,需要我们记者和通讯员朋友一起发力。”本次培训特邀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的长江日报资深记者邱焰、朱建华两位记者,分别以《怎样拍出有新闻价值的摄影作品》《从案例看新闻发现与写作》为主题,从什么是新闻、如何发现新闻、如何做好新闻传播、新闻图片的拍摄方法等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地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讲解,同时结合各自的新闻实践经验与大家进行交流分享。

邱焰记者是全国新闻摄影界的专家,他精选了包括世界新闻荷赛奖、中国新闻奖、省市新闻奖、长江日报重点摄影主题报道等丰富的摄影作品,进行了分析讲解。从人物的拍摄,到场景构图的技巧,到光、影的运用,实战和实用相结合,让现场通讯员们备受启发。

朱建华不仅介绍了新闻发现与写作的基础知识,还剖析了多篇新闻奖作品,讲述背后“金点子”故事,用实战经验告诉大家如何发现新闻和整合式融合传播。

■ 建起全市乡村振兴报道“交流圈”

“农科新闻线索有的比较专业,如何操作得通俗易懂?”“会议活动怎么才能拍出新闻性,更接地气?”“转发率不高、粉丝不多,机关单位农业新媒体官微的突破点在哪里?”……课堂上老师们讲得精彩生动,下课后通讯员们的讨论和提问交流也“争分夺秒”。

来自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的王璐说:“我的日常工作就是和媒体打交道,以往在宣传工作中侧重于文件、通稿的写作,参加培训后,学习到了许多新的传播手段、新的传播形式,对做好三农宣传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来自各重点农业企业的宣传骨干,和各区农业部门的通讯员们,也互相交流起学习心得。

“《大地》周刊是武汉三农战线最强有力的舆论主阵地,这次的培训很实用,按照老师讲解的新闻思路,我边听课边想到了全市农机报道好几条有价值的宣传点。”市农机中心石振疆兴奋地说。

黄陂区木兰花乡的李正洲说:“我在公司主要负责摄影等宣传工作,这次培训为我解决了许多在摄影中遇到的难题。还有很多同事因为工作关系不能到现场参加培训,我特地把今天线上的直播链接分享到公司,组织大家共同学习,让更多同事受益。”

《大地》武汉乡村振兴周刊自去年9月23日创刊以来,推出一系列三农报道,获得广泛好评,社会反响强烈。

来自一线的鲜活新闻线索,对办好《大地》周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培训活动,是《大地》周刊落实市政府办公厅要求,提升武汉三农战线通讯员新闻意识和宣传写作能力,加强《大地》武汉乡村振兴周刊通讯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开启了《大地》周刊通讯员培训计划的第一站。

以《大地》周刊为载体,吸引更多三农战线优秀通讯员和宣传骨干,加入武汉乡村振兴报道“交流圈”。下一步,《大地》周刊将推出形式更加丰富的相关培训活动,建强通讯员队伍,为武汉“三农”人提供更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