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公益事业建设>预警信息 > 武汉市2021年3月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武汉市2021年3月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发布日期: 2021-03-10 15:00 来源: 发布单位: 武汉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中心

我市3月份进入春季,温度整体回升,但仍偏低,变化幅度较大,气温高时宜做好养殖品种投食,气温较低时做好防寒保暖。根据气象预报,本月中旬将有弱冷空气来袭,并伴有小到中雨,下旬受中等强度冷空气影响,将有较强降温,伴有中到大雨,各地要做好预防工作,谨防"倒春寒"给渔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一、病情预测

我市3月水产养殖常见病害主要有∶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水霉病及黄颡鱼"裂头病"等。

1.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危害鲫、团头鲂、鲢、鳙、鳜、加州鲈、黄鳝等多种鱼类,水温在 9~36℃均流行,该病可通过病鱼、病菌污染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传播,鸟类捕食病鱼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养殖池间传播。 该病病程较急、死亡率高,历年来给我市渔业生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各养殖区域均需重点防控。

2.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为柱状屈桡杆菌,危害对象主要有青鱼、草鱼、鲫、团头鲂、鳜、加州鲈鱼等,该病一般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死亡率较高,发病快、死亡迅速、继发性感染能力强,各养殖区域均需重点防控。

3. 细菌性肠炎病∶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主要危害对象为草鱼、青鱼、鲤、鲫、团头鲂、黄鳝等,水温 20℃以上发生流行,流行高峰为水温 25~ 30℃,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是养殖鱼类中危害较大的疾病之一,各养殖区域均需重点防控。

4.水霉病∶ 病原为水霉。发病原因多因机械损伤或其他不良环境因素,造成体表组织受伤,引起继发感染。主要症状∶ 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病变部位初期呈圆形,后期则呈不规则的斑块,严重时皮肤破损肌肉裸露;鳃组织感染寄生后,引起缺氧造成死亡。各养殖区域均需重点防控。

5.黄颡鱼"裂头病"∶俗称一点红,病原为鲶爱德华氏菌,经由黄颡鱼嗅叶神经慢性感染进入脑部,病灶向上发展由顶骨裂隙中冒出,形成头顶病变发红,严重时表皮溃烂,顶骨受损,出现裂头。水温在 18~30℃之间发病,25~28℃发病较严重,病程较长,死亡率较高。2020 年春季,我市部分区域发生黄颡鱼大面积死亡,各养殖区需重点防控,做好池塘管理。

二、防控措施

1.清塘消毒。平塘的池塘清除过多底泥,保持淤泥厚度 10cm左右,清淤后曝晒 20 天以上。干法清塘每亩使用 60~80kg 生石灰或 5~10kg 漂白粉,带水清塘每亩使用生石灰 250~300kg 或 10~20kg漂白粉。

2. 稳定水质。冬季过后,水体营养消耗大,早春时应及时做好肥水。根据池塘水质情况,适当施用有机肥,培养浮游动物和藻类。谨慎使用化肥。适当肥水可抑制虾蟹塘中青苔的生长。定期巡塘,合理使用增氧机,保障水体溶氧充足。

3.科学投喂。天气晴好时,可根据存塘量投喂优质饲料,并适当拌饲复合多维、保肝护胆中草药等,增强鱼体体质。早春时水温不稳定,切忌大量喂食,以免遇到天气突变引起积食。

4.防治水霉病。减少机械损伤,加强操作管理,拉网捕捞时规范操作,拉网、分拣、运输环节要避免鱼体受机械性损伤引起继发性感染,并在拉网以后及时做好消毒处理。发生水霉病时,可外用真菌消毒剂,内服增强体质、抗应激制剂。

5.做好苗种管理。投放苗种时应选择天气良好、气温稳定的时间,保证投苗后尽量有 2~3 日晴好天气,减少因天气变化引起苗种应激导致的死亡。蟹苗投放前要提前解毒试水,投放后泼洒抗应激类投入品,并及时投喂适口饵料。

6.及时报告疫情。在渔业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养殖品种出现大规模发病和大量死亡现象,要及时向当地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的扩散。目前,我省有黄颡鱼养殖有疫病暴发,各区做好监控,及时上报。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