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果类蔬菜(番茄、辣椒、茄子)是我市春季的主栽品种,随着气温的升高,降水日益增多,有利于病害的发生。目前,茄果类蔬菜灰霉病、菌核病、早疫病、晚疫病等病害已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若防治不力,将对茄果类蔬菜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一、发生特点
灰霉病:症状:主要为害植株叶、花、果。该病害最大特点是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色霉层,叶片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病斑浅灰色至黄褐色,后病部腐烂,长出灰色霉状物;花器发病时,花瓣呈褐色,水浸状,上密生灰色霉层;果实发病,先从残留败花及柱头开始侵染,后在幼果上部或蒂部附近形成褐色水浸状病斑,果面上密生灰色霉状物,导致幼果变软腐烂。发生规律:病菌借气流、雨水和露珠及农事操作传播。温度在18℃~23℃间、相对湿度90%以上时易发病。连阴雨,植株密度过大,通气不良,生长弱的田块易流行。花期是侵染高峰期,果实膨大期是发病盛期。
菌核病:成株期茎、枝、花、果、叶均能受害。大多数从植株茎部地面5〜25厘米的主茎或侧枝处开始发病。为害茎杆或分枝,呈局部褐色坏死,皮层腐烂,上端枝叶凋萎枯死。病部常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黑色鼠粪状菌核。发生规律:病原菌主要以菌核越冬。病菌随气流传播,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棚内3月底开始发病,5月上旬达发病高峰,随气温迅速升高病情减轻。地膜覆盖栽培良好的大棚,发病少,覆膜不平,膜下杂草丛生,病害发生加重。
早疫病:症状:叶、茎、果实均能受害,受害部位生深褐色或黑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有同心轮纹,潮湿时病斑上长出黑霉。发生规律:病菌靠气流、雨水和农事操作传播,一般结果初期开始发病,盛果期发病较重。一般温度为25℃,湿度为80%以上,昼夜温差大时易发病。重茬地,低洼地,植株生长不良地块发病重。
晚疫病: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一般从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叶缘或叶尖部位侵染,呈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形状不规则,潮湿时病健交界处生出白色霉状物。果实发病,病斑油渍状暗绿色,后呈褐色云纹状斑块,潮湿时边缘生出稀疏白霉,病果初期常不腐烂。发生规律:借气流或雨水传播,从气孔中表皮直接进入,在田间形成中心病株,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引起该病流行。当气温25℃左右、相对湿度高于85%时易发病,尤其是伴随着雨季到来,病势扩展迅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二、防治意见
1.注意雨后及时排渍,大棚及时通风换气,降低田间湿度。
2.及时拔除菌核病病株,摘除病果,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减少菌源。
3.避雨栽培防病,保持大棚顶膜,避免雨水淋湿蔬菜,减少病害的发生。
4.药剂防治:防治灰霉病和菌核病可选用40%嘧霉胺悬浮剂800倍液~1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40%菌核净1000倍液喷雾。早疫病可选用50%异菌脲悬浮剂800倍液或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700倍液喷雾。防治晚疫病可选用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1000倍液或72%克露500倍液或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600倍液~800倍液喷雾,每隔7天~10天一次,注意药剂交替使用。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