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我市进入初夏时节,预计平均气温 25.1~26.1℃,累计降水量 155~165毫米,较常年偏少1成左右。本月是渔业生产旺季,养殖品种摄食多,生长快。但水体中残饵和粪便等代谢产物也同时增多,为水体病原微生物提供了营养,易使其大量繁殖,造成病害流行。
一、病情预测
5月份,我市雨水频繁,水霉病、黄颡鱼暴发性病害等流行严重,为后续渔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6月份,我市需重点防控;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车轮虫病、白斑综合征、黄颡鱼暴发性病害等。
1.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危害鲫、团头鲂、鲢、鳙、鳜、加州鲈、黄鳝等多种鱼类,水温在 9~36℃均流行,该病可通过病鱼、病菌污染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传播,鸟类捕食病鱼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养殖池间传播。该病病程较急、死亡率高,历年来给我市渔业生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各养殖区域均需重点防控。
2. 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为柱状屈桡杆菌,危害对象主要有青鱼、草鱼、鲫、团头鲂、鳜、加州鲈鱼等,该病一般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死亡率较高,发病快、死亡迅速、继发性感染能力强。各养殖区域均需重点防控。
3.细菌性肠炎病∶ 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主要危害对象为草鱼、青鱼、鲤、鲫、团头鲂、黄鳝等,水温 20℃以上发生流行,流行高峰为水温 25~30℃,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是养殖鱼类中危害较大的疾病之一。各养殖区域均需重点防控。
4.车轮虫病∶病原为车轮虫,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的苗种,由大量、多种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皮肤或鳃部引起的疾病。发病水温 20℃~28℃。主要症状是病鱼头部和嘴周围呈微白色,分泌很多黏液,通常鱼苗放养 10天后患病,成群沿池塘边狂游,俗称"跑马病",是对养殖鱼类危害较大的一种寄生虫病,我市各地的养鱼区均有发生,特别是在养殖密集的鱼池,连续阴雨天气尤其容易引起暴发,各养殖区域均需重点防控。
5.白斑综合征∶ 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小龙虾等,水温18℃~30℃时易暴发该病,死亡率高。我市小龙虾养殖区域需重点防控。
6.黄颡鱼暴发性病害∶ 今年春季我市江夏、东西湖等地出现黄颡鱼暴发性病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经有关专家现场调查、采样与实验室诊断,发现黄颡鱼疾病主要包括"头穿孔"病、腹水病、腐皮病、肌肉溃疡症等,同时进一步确认了 2020年首次发现的一种黄颡鱼新型冠状病毒病再度暴发。全市黄颡鱼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二、防控措施
1. 细菌性疾病防治措施。预防方法∶ 每隔 15天,用漂白粉或生石灰等消毒药物全池泼洒,漂白粉的浓度为1 毫克/升,生石灰的浓度为 20~30 毫克/升,三氯异氰脲酸粉按 0.2~0.3 毫克/升经水溶解、稀释后全池泼洒。治疗方法∶ 外用国标渔用含氯、含碘消毒剂消毒,内服结合药敏试验,采用敏感度高抑菌效果好的抗菌药物进行拌饲投喂,可配合使用大蒜素、中草药(如复方三黄散)和维生素同时内服,增强药效。
2.寄生虫疾病防治措施。需根据不同寄生虫的机体结构和寄生规律选用合适药物,并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对已感染的池塘,可采用国标渔药精制敌百虫、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中草药制剂驱虫散等药物治疗,尽量选择高效无毒药物治疗。
3.小龙虾白斑综合征的防治。目前小龙虾白斑综合征尚无有效治疗药物,预防工作非常重要。在养殖小龙虾时需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土池和养殖场可以使用生石灰0.25千克/立方米(水体)或相当效力的消毒剂消毒12 小时以上,底泥消毒翻耕深度应在 10~15 厘米;水泥池、地膜塘和养殖设施用次氯酸钙 50~100克/立方米(水体)浸泡消毒 24小时以上;养殖或育苗用水可使用次氯酸钙 40~100 克/立方米(水体)或相当效力的消毒剂消毒 12小时,消毒后充分曝气消除余氯(每立方米水体低于3 克),才可放苗或者将水注入池塘。养殖时建议以优质饲料替代冰鲜鱼,减少病害传播风险。避免近缘虾蟹混养,减小疫病跨宿主传播的风险。发现有病害迹象后,保持养殖水体的高溶氧、低氨氮和低亚硝酸盐,维持养殖水体的温度、pH和盐度等水质指标稳定,可减缓发病速度。及时捞出病死虾并用深埋法或化尸法进行无害化处理。患病池塘清塘时,养殖废水需使用生石灰 0.25 千克/立方米(水体)处理 12 小时再排放; 清塘后需利用上述消毒措施等对养殖池塘、设施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4. 黄颡鱼暴发性病害的防治。黄颡鱼暴发性病害致病原因复杂,主要包括∶ 池塘老化,未进行有效的清塘晒塘消毒;放养密度高、投喂量过大;去冬今春持续低温以及温度变化剧烈,鱼体抵抗力下降;多病原混合感染;滥用药物导致死亡加剧等。预防措施∶ 做好清塘消毒,尤其要晒塘,杀灭病原体;控制放养密度,适当套养滤食性鱼类;投喂优质饲料,切忌过度投喂;提前预防,定期添加多维、多糖、益生菌以及天然植物药物,增强鱼体抗病力;调控水质,保持水体透明度与溶解氧,减少鱼体应激; 有条件的养殖场可开展苗种检疫、苗种免疫预防。针对黄颡鱼新型病毒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体表正常但下颌部充血),建议采用外用泼洒碘制剂,如聚维酮碘等, 内服抗病毒天然植物药物,如大黄、板蓝根、鱼腥草、黄芪等进行治疗。杜绝滥用药物,避免增加患病鱼死亡率。
5.准确诊断科学用药。勤观察、细分析,对疫病进行有效的监测,对疫情进行及时的预警预报,共同防控疫病的暴发与流行。防治疾病应特别注意准确诊断与对症下药,切忌滥用药,杜绝使用违禁药,避免造成次生死鱼事故。养殖户可关注"中国水产"微信公众号,通过"鱼病自助"功能,或"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www.adds.org.cn)"进行远程病害诊治,各养殖品种疫病防控方法可参考进行。
6.及时报告疫情。在渔业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养殖品种出现大规模发病和大量死亡现象,要及时向当地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的扩散。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