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办理 > 市农委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0170622号提案的答复

市农委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0170622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17-06-22 00:00 来源: 发布单位: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农业界别:

贵委提出的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0170622号关于加快推进中国种都建设的提案收悉,我委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园林和林业局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中国种都”建设推进情况

  201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中国种都”的战略目标。2015年市政府(54)号会议纪要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推进种都建设的具体工作和责任分工。几年来,我市以高农生物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为核心,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园区建设,“中国种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专业机构编制的《中国种都建设发展规划(2016-2017)》,列入2017年度市级专项规划。一是明确发展定位。“中国种都”是大种业,以种子为主,主粮品种世界领先,高附加值经济品种突破话语权;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以掌握市场定价权为目标,最终占领中国种业发展制高点。二是明确建设目标。确立了到2020年种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到2025年,实现种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的目标,种业产能占中国种业市场比例20%,品种权占全国的20%。三是明确产业布局。概括为“一核两圈四链多片区”。“一核”是指以高农生物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为核心,打造种业研发、交流与服务等功能性平台;“两圈”是指建设武汉城市圈和以武汉为中心的都市协作圈;“四链”是指包括水稻、水生蔬菜、水产和微生物技术产业链等;“多片区”是指分布在武汉市、湖北省和全国各省份的种业繁育、示范、推广片区。

(二)加强组织保障

市政府2016年将建设“中国种都”分别列入《武汉“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016-2020)》和《武汉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重点项目。2017年市委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把打造“中国种都”列为工作任务。

市政府副市长龙良文到任不久就调研了“中国种都”核心区——高农生物园,详细了解入驻企业的经营状况、研发投入、存在困难和企业夙求。要求市直有关部门抓紧梳理建设种都所需的政策,市政府将积极搭建平台,全力支持中国种都入驻企业发展。今年还将“中国种都”作为他任职内农业重点推进的三大项目之一。 

(三)加强省市共建

2016年4月19日,张德江委员长视察了中国种都核心区高农生物园的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指出中国种业研发要抢占世界制高点,湖北武汉要为中国种业发展作出积极、重要的贡献。

今年年初,市政府将《需要国家予以支持“中国种都”建设的有关情况》上报省政府,积极争取国家、省相关部门的支持,省发改委已明确了支持意见;5月上旬,省科技厅刘望清副厅长一行对高农生物园种子企业进行了调研,明确:以中种集团科技中心牵头、联合高农生物园内的种子企业共同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项目;6月上旬,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到湖北调研,省农业厅专题汇报“武汉·中国种都”建设的情况,恳请将武汉中国种都建设由省市共建上市到部省共建层面,重点将武汉种业品种展示园、大种业种质资源及创新基地列入国家重点项目。

2016年5月我市“国家多倍体水稻育种创新基地”获农业部批准,项目总投资概算684万,其中中央财政拨付资金545万;今年又获批科技部重大研究专项多倍体子项,每年支持研发团队50-60万元,连续支持5年。

二、“中国种都”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以武汉为中心,拥有杂交水稻、作物遗传改良等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作物分子育种中心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9个;傅廷栋、朱英国、陈焕春等13名涉农院士坐镇武汉“中国种都”核心区,并建立院士工作站8个。国家水生蔬菜资源圃、国家多倍体水稻育种创新基地等纷纷落户武汉。2016年9月武汉成功举办了“2016全国多倍体生物育种学术研讨会”,袁隆平、谢华安、朱英国三院士聚汉论“稻”,为种都建设再添动力。双低油菜、优质水稻、水生蔬菜、优质瘦肉猪、柑橘、中科3号鲤鱼、全雄黄颡鱼、先锋1号鲌鱼等品种的育种育苗方面取得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标志性成果。

(二)种业全产业链格局基本形成

武汉种业研究、加工、销售范围覆盖了生猪、水产、粮食、家禽、蔬菜、林果、食用菌、生物疫苗等8个优势农业产业。“中国种都”以高农生物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为核心,全面推进功能性平台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重点推进了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重点实验室、中国种都科技研发创新中心等平台项目建设。“种都”商标成功注册,中国种子大厦项目已动工。种业核心区聚集了大批国内外种业巨头,孟山都、先正达、隆平高科、丰乐、大荒垦丰种业、敦煌、大北农等大型种企先后进驻,入园企业总数达260家。2012 -2016年,武汉通过省品种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223个,从2015年起,“中国·武汉种业博览会”正式上升为省市战略,一改过去种子交易会单一的商务模式,集地展、会展等于一体。武汉黄陂武湖现代农业展示区每年吸纳参展新品种近3000个,在全国业内反响很大。武汉已建成各类种业基地近100个;工厂化育苗基地20万平方米;花卉苗木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34多万亩;在省内及江苏、四川、新疆等地建成制种基地50多万亩,海南南鉴基地500亩。

(三)种子企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目前在汉有效持证经营的种子企业253家,其中农作物种子企业146家;水产苗种繁育企业46家,其中国家级渔业种苗示范场1家,省级良种场3家;畜牧禽类种鸭种鸡场16个,种猪场45个,其中国家级种猪场3个。中香米业和维尔福两家种子种苗企业2015、2016年先后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具有30年历史的武汉种子交易会,交易额由2013年前不足10亿元,2016年上升到15亿元。

2016年全口径种业产值达到350亿元,其中农作物(蔬菜)种子年产销量突破5000万公斤,产值近130亿元;瓜果蔬菜种苗2.6亿多株,食用菌菌种2.18亿瓶,产值10.2亿元;各类花卉苗木2.94亿株(枝、盆),生态公益林面积维持在90万亩左右,产值78.1亿元;年出栏原种猪8.5万头、种猪30万头、鸭苗3000万只、鸡苗6000万只,畜禽种苗产值50.5亿元;渔业种苗产量126.9亿尾(名特优新品种80亿尾),产值12.5亿元;生物疫苗近10.7亿元;种业延伸产值58亿元。

三、“中国种都”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种业产业集中度仍较低

目前,年销售过亿元的企业仅有17家(畜牧7家、农业6家、林业3家、水产1家),过5亿元的一家(武汉中粮)。行业分散,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于聚集技术、资金和经营优势;面对具备雄厚技术、资金和经营优势的国内外种子企业,武汉种业竞争力仍不强。

(二)种业的保障机制仍缺失

一是种业投入种类单一。2013年以来,种业投入5190万元(含2016年多倍体水稻研发投入1330万元,2017年700万元),主要是投入农作物育种基地建设的,其他行业投入甚少。

二是种业保险机制缺失。目前湖北仅仅是油菜在公安和当阳两个县开展试点,小麦、玉米及花生、大豆等均没有纳入保险范围,而武汉市没有开展种业保险业务。

(三)种业发展附加值仍偏低

以种子为核心,种子产业链主要包括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关键环节。目前世界各大种业集团都在努力完善产业链,种子的研发、生产、包装、推广以及销售分工更加明确,且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我市种子产业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运营模式,处于“一流的种子、二流的加工、三流的包装、四流的价格”的状态,制约了种子产后附加值的提高。

四、“中国种都”建设重点

(一)建立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将“中国种都”建设纳入“品牌农业计划”专项资金支持。用于品种改良和繁育基础设施建设、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品种展示中心、种子风险基金等公益性、基础性项目建设以及良种补贴。二是设立专门的制种保险险种。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商业化运作的制种风险分散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农作物种子生产开展保险试点。

(二)加强功能性平台建设

一是建设种子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通过与省、市种子管理站合作,将引入的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测试重点实验室和省、市种子检验检疫机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检测认证服务。二是建设种业科技成果托管平台。采取公益托管和市场化托管两种模式,对入驻园区的国内外科研单位和企业的科技成果进行托管,对新品种进行展示,帮助新品种完成产业化开发。三是建设中国种子交易中心和种子会展平台。以园区农业电子商务中心为基础,为种子企业提供线上交易服务。

(三)加强招才引智工作

鼓励优势龙头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战略性、深层次的“产、学、研、用”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资本纽带反哺科研单位、激励育种专家,鼓励科技资源合理流动。

依托重大科技项目、重要创新平台和重点创业基地,设立“种都精英计划”,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物,为种业的发展提供资本服务和科研人才储备。

(四)推进“中国种都”国际化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种业交流,开拓省外和海外市场。种业国际交流合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服务于现代种业发展、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


武汉市农业委员会

2017年6月22日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