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抢抓全球大健康产业发展机遇,加快打造万亿级大健康产业集群,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精神,结合武汉实际,我市制定了《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5年)》,发挥全市研发资源优势,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加快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大健康产业链条,增强产业竞争力,力争打造第五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建成世界级万亿大健康产业集群,把武汉建成一座大健康产业之城、幸福之城。同时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意见》(武政规〔2019〕11号),对我市大健康产业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平台、创新业态等进行全方位支持。
一、发展农业健康品牌产业取得的成效
市农业农村局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导向,坚持走品牌农业发展之路,稳步扩大“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规模,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开创了我市农业“三品一标”工作的新局面。
(一)“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稳步增加。2018年,我市新增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8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87个,绿色食品80个,有机食品1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3个(东西湖葡萄、蔡甸西甜瓜、舒安藠头),超全年目标任务50个的272%。比上年认证168个,增加了18个,增长了11%。全市认证的“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到956个。
(二)“三品一标”农产品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2018年先后组织我市28家“三品一标”企业参加中国农产品加工投资贸易洽谈会、在杭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有机茶博会、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厦门举办的第十九中国绿色食品和第十二届中国有机食品博览会,我市江夏区国营牛山湖渔场等4家企业分别获得博览会金奖。
(三)政策支持力度大幅提升。2018年,我市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品一标”的认证补贴力度。市级财政补贴资金提高到460万元,较去年增加260万元。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补贴标准由3000元提高到5000元,对绿色食品的补贴标准由5000元提高到2万元,对有机农产品的补贴标准由1万元提升到2万元,地理标准农产品的补贴标准为20万元,保持不变。同时,引导区级财政对新认证的“三品一标”产品进行配套补贴。
二、主要开展的工作
(一)谋篇布局,夯实责任。2018年我市按照有关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三品一标”年度工作计划,印发了工作要点,明确了全年目标任务。市、区绿办工作人员围绕实现全年工作目标,凝心聚力,拼搏赶超,奋力推进农业品牌培育认证工作。
(二)上门指导,积极认证。深入贯彻落实服务型政府管理理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由被动等待企业咨询,转变为主动上门指导,做到服务上门、政策上门、宣传上门。向企业传递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理念,宣传认证“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的重要意义,普及品牌认证的有关政策、程序和注意事项等,以保姆式的服务,全程指导企业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内控管理措施,积极培育认证“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
(三)政策支持,助推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费用较高,给认证企业增加了成本,在当前农业比较效益不高的情形下,打击了企业认证产品的积极性。为此,我市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对新认证“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的企业给予补贴,降低企业的认证成本,有效提高了企业认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新获得“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或完成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绿色食品续展的企业给予了市级财政补贴。
(四)依法依规,强化监管。一是组织各区对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及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用标情况进行了大检查。二是按照绿色食品的规定及要求,对全市61家企业的377个绿色食品开展了年检,全部通过。三是根据省绿办《关于开展2018年绿色食品综合检查的通知》要求开展了绿色食品的交叉检查活动,宜昌市、荆门市绿办对我市7家绿色食品企业进行了综合检查,我市绿办也检查了8家恩施州的绿色食品企业。
(五)多方培训,交流经验。一是组织全市绿办工作人员参加了省绿办在荆州举办的“绿色食品检查员培训班”。二是参加了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在呼伦贝尔举办的2018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培训班,获得了省培训合格证书。三是到湖南参加了全国农交会地理标志参展会议地理标志检查员提升培训班。四是组织市、区20多名基层干部参加了湖北省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作培训班,全部获得了毕业证书;组织有关人员参加了省绿办举办的全省“三品一标”基地培训班;举办了全市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培训班,100余人参加了培训,全部合格,并注册了内检员账号。五是参加了省绿办召开的全省“三品一标”工作会议,在会上交流了我市工作经验。
(六)组织参展,宣传推介。每年一届的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有机食品博览会、全国农产品交易会等大型展会,规格高,范围广,影响力大,是宣传推介品牌农产品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市绿办把组织参加大型展销展会作为宣传推介我市品牌农产品,提升品牌竞争力、影响力的重要举措来抓,每年花大力气组织我市“三品一标”企业参展,并争取政策支持,对参展企业给予补贴,降低企业参展成本。今年,在组织企业参展的同时,还组织企业参加了湖北省地理标志农产品OCOP文创大赛,我市蔡甸区荷香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藜蒿茶荣获一等奖,奖金10万元;汉南甜玉米获得二等奖,奖金3万元;新洲李集香葱获得最佳潜力奖,奖金5000元,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施品牌农业发展战略,坚持“发展与质量、认证与管理”并重,稳步推进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不断加强主体培育、基地建设、质量管理、品牌认证和市场推介,深度挖掘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推动“三品一标”产地环境洁净化、生产过程标准化、包装标识规范化、质量管理制度化和产业发展规模化,促进我市“三品一标”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工作目标。全市计划新增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00个以上(新洲、黄陂、江夏、蔡甸、东西湖区各20个以上,汉南区10个以上),其中新增1-2个通过农业部认证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加强证后监管,保障认证产品规范用标和优质安全。完成全市农业“三品”续展和复查换证工作,绿色食品年检率100%,抽检合格率98%以上。加强“三品一标”基地建设,新增一批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三)工作举措
1.加强组织领导。全市绿色食品工作机构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把“三品一标”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各区应充实加强绿办工作队伍,强化工作手段,保障工作条件,明确工作责任,扎实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与监管工作。
2. 明确发展思路。把握好各类品牌的发展重点: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无公害农产品的改革意见;绿色食品认证坚持“从严从紧,积极稳妥”的原则,保持稳健的发展速度,强化认证风险防范;有机农产品要突出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应遵循特色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优先把有品质、有特色、有历史、有影响的产品纳入登记保护范围,深度挖掘品牌价值,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3.积极培育认证。推进“三品一标”事业,要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手,以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为认证“三品一标”创造良好条件。加强认证培训和指导,把好准入门槛,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确保认证产品质量,有效防范安全风险。
4.强化证后监管。加强“三品一标”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认真开展续展、复查换证和年检工作,加大市场用标抽查力度,督促“三品一标”企业实施质量控制措施,明确生产操作规程,落实档案记录制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规范包装标识,实现“三品一标”产品包装标识上市和可追溯管理。
5.组织品牌推介。一方面,积极动员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农产品交易会等大型展会,组织更多的“三品一标”企业参展;另一方面,注重引导“三品一标”企业积极创新营销模式,善于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努力发展电子商务,不断开拓线上线下市场,扩大产品市场销路。
6.加强培训工作。“三品一标”工作专业性强,积极组织市、区绿办工作人员和企业质量内控人员参加部、省举办的培训班,同时在省绿办的委托和指导下,举办全市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内检员培训班,切实提升监管部门和企业主体从业人员素质,为“三品一标”事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
7.争取政策支持。在市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各区争取更大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叠加补贴力度,充分调动企业主体申报认证“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农业品牌质量引领现代化农业发展。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