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刚、汪利珍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黄陂中北部“国家乡村公园”示范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综合黄陂区人民政府的会办意见,一并答复如下:
国家乡村公园,是国家发改委原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研究所执行所长,北京大美城乡规划设计院创始人王子夫先生近十年来研究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课题。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国家乡村公园选址标准、国家乡村公园建设规范与验收标准、乡村生态小镇系统研究、乡村生态人家建设标准、海绵乡村模式、中国山地丘陵产业经济模式、农村互助合作社单元经济模式、乡贤计划—中国乡村精英循环修复模式研究等。
一、研究现状
该课题由北京大美城乡规划设计院与武汉创业智库生态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商贸学院、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北京养生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东海证券公司、北京天道蓝图规划设计院、湖北捌佰匠景观设计工程公司、武汉大楚凡工景观建筑设计公司等20多家国家科研院(所)及社会专业机构,根据前期研究设置条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目前政府支持主导、生态环境良好、有市场主体介入的行政村或自然湾先行先试。北京大美城乡规划设计院负责组织相关专家团队实施规划设计、模式研究、顶层制度设计、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美丽乡村建设实施过程指导,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后期管理运营、制度模式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并通过建立乡村人才智库、实验基地、示范村庄等形式,采用解剖麻雀的工作方式探索、寻找乡村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国家及地方政府乡村建设规范、统一及实践,找到解决问题并可推广复制的模式。北京大美城乡规划设计院自2013年始,接受相关市(县)、镇(乡)政府邀请,先后在江西省新余市白梅村、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石柱村、湖北省嘉鱼县官桥镇官桥镇、襄阳市南漳县巡检镇漫云村、百福店村、通城河村等地统筹规划并实践推广应用。
二、研究模型
“国家乡村公园”是一个对外产品与文化输出系统,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人们自主游憩,多以农业生产景观为主,具有农业生产、科普教育、文化传承、综合服务游憩保健、休闲度假、维持生态平衡等多重功能,为社会人群提供观光、游览、休闲、体验、教育为主的多种休闲娱乐活动地域。主要功能包括六种:
(一)农业生产功能
“国家乡村公园”包涵整个乡村社会,主要功能农业生产,以大农业的农、林、牧、副、渔业态资源为依托,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观光游览相结合萌发出来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生产劳作、生活享乐型公园。因此,与其他类型公园相比,“国家乡村公园”具备农业生产功能。
(二)游憩保健功能
“国家乡村公园”以大自然空间环境为背景,在其山、水、林、田、农作物、农场、庄园等人工劳动生产效益为主要形态的乡村社会、生态风景,可使人们在此沐浴自然,接受阳光,感受清新空气、享受鸟语花香,缓解生活和工作压力,达到修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保健作用,使人的精神状态更加健康。这是新时代物质极大丰富后为社会人群提供的城乡两栖生活方式,具有其他传统公园不可替代作用。
(三)科普教育功能
“国家乡村公园”可以适度开展教育和培训项目。结合乡村资源特色,利用园区良好硬件设施、优越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农业科技成果,为参与生产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培训服务,通过培训和交流活动,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认识农业发展历史,了解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学习现代农业知识的机会;通过趣味性活动设置和特色鲜明景点建设,让人们在游憩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对弘扬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农业技术、民俗文化以及传播现代先进生态、农业生产知识起到积极作用。
(四)文化传承功能
建立“国家乡村公园”,使乡村特有生活文化、民间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得以继承,并创造出独具特色、与时俱进的新型乡村文化。通过传统农耕文明和休闲娱乐性思想交融、民俗习惯凝聚,使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悠久的乡村民俗、传统民间娱乐活动得以延续与展示,使其在“国家乡村公园”的开发中得到保留和发展,融入新农村建设等时代特色新内容,赋予新的生命含义,使乡村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发展与提升。
(五)综合服务功能
“国家乡村公园”具有服务功能及形式多样化特点。目前旅游风景区单一的游赏功能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生活化、多元化需求,国家乡村公园通过美丽乡村产业建设、环境改造,实现“乡村变景区”,为来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人群提供不同类型休闲产品,创造一个清洁、优雅、方便的生态自由环境,把乡村旅游景点、美丽乡村建设资源利用经营和管理模式导入乡村,方便游人吃、住、行、游、购、赏活动,从多维度展现农业文化和乡土风展现农业文化和乡土风情素材,通过生产资源拓展、综合服务功能提升,使乡村农民从服务项目中得到收益,从而提高“国家乡村公园”综合经济效益。
(六)生态维护功能
“国家乡村公园”是一种新型乡村体制,它包含各地不同资源形态的各类特色村落与小镇,以改善乡村环境卫生,提高环境品质,维护自然生态均衡提升乡村人群生活品质为工作基础,其生态维护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系统对自然环境调节,如乡村生态化技术利用、海绵乡村实践、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空气、固碳制氧、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三、黄陂区发展情况
2016年,北京大美城乡规划设计院中南分院进入武汉市黄陂区,与黄陂区农业委员会合作,从黄陂北部山区179个行政村中选择5-10个行政村或自然湾,共同探索城市近郊乡村产业与乡村建设发展模式。目前所做的工作包括:
(一)高标准规划指导。黄陂区坚持规划先行,按照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群众自愿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突出黄陂特色,注重农旅结合,村景融合,高标准编制规划设计。全区坚持乡村建设规划“一张图”,编制《黄陂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5)》,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上位规划紧密衔接,与《全域旅游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横向规划深度融合。按照“一轴(黄土公路)一环(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环线)一组团(蔡榨、六指、武湖)”的示范布局,试点示范,打造美丽乡村发展带、发展片。结合武汉市委、市政府推进“三乡工程”和黄陂区美丽乡村建设,相继推进“国家乡村公园”建设模式。通过搭建智库平台,创建生态保护与绿色产业创新孵化实验基地,引进高校与社会研究机构。根据黄陂地理位置以及南城北乡、南工北农地理与产业格局,研究乡村产业、乡村旅游、民居改造、生态村落、生态人家、农民返乡、市民下乡、企业兴乡、洁美家园建设、乡贤反哺农村、乡村养老托养、乡村教育培训、基层组织建设、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乡村治理、公共管理、公平分配、乡村农企股份合作模式、乡村制度建设等总结经验,探索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新路径。
(二)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黄陂区已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已召集区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社会机构等50多名专家对《黄陂“国家乡村公园”建设规范与验收标准》进行专项体系研究,深度挖掘“国家乡村公园”相关理论。主要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从战略层面探究中国乡村建设顶层制度设计、寻找可推广模式的通道与方法;从技术层面探究美丽乡村建设中多规合一、民居改造、产业融合、生态村落、生态人家、生活方式等,推动社会文明与提升乡村农民幸福指数为目标;从社会学层面探究乡村治理、社会稳定、人民安居及未来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公共管理、公平分配、产业发展、乡村教育等体系,实现未来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在探索“国家乡村公园”中寻求更充足的发展动力和发展前景。
四、下步发展方向
(一)支持试点工作。结合武汉市政府、黄陂区政府美丽乡村建设,黄陂区开展“国家乡村公园”建设模式试点工作。通过搭建智库平台,创建生态保护与绿色产业创新孵化实验基地,引进高校与社会研究机构,根据黄陂地理位置以及南城北乡、南工北农地理与产业格局,研究乡村产业、乡村旅游、民居改造、生态人家、农民返乡创业、洁美家园建设、乡贤反哺农村、乡村养老托养、乡村教育培训、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治理、乡村经济组织建设、公共管理、公平分配、乡村农企股份合作模式、乡村制度建设等。力争在“十三五”期末,黄陂区探索推出3-5个相对成熟的“国家乡村公园”示范村庄。
(二)吸收合理建议。对王子夫提出的“国家乡村公园”课题中的合理建议和有益实践进行吸收,充实到我市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新农村建设拓面提质发展建设。
武汉市农业委员会
2018年7月10日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