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市高效生态都市农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生态都市农业发展情况
自2008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获批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我市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着力推进农业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全市生态都市农业发展成效与年俱增。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种养循环模式化。经多年探索,全市基本形成四类循环农业模式:一是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能源循环模式。如: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湖北金林原种畜牧有限公司,不仅有4.5万头生猪,还有1000亩有机茶叶基地、1000亩特色水产基地、800亩蔬果种植园,通过采用“猪—沼—果(鱼、菜、茶)”生产模式,1660立方米沼气池年产沼肥1.2万吨、沼液2.8万吨作为有机肥,基地内一年四季瓜果不断、鱼肥茶香,还向周边农民近1000亩耕地供肥,农作物增产达20%,每年减少化肥施用量1200吨、减少消毒药20吨,节约用电量15万度。该公司种植业年产值1984万元,实现利润53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农民800户,农民人均增收18000元。
二是以食用菌和有机肥生产为纽带的废弃物循环模式。食用菌以棉籽壳、稻草、牛粪等为原料,生产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如新洲区徐古街、东西湖区的如意情集团等为代表的智能化食用菌企业已发展到15家,种植总面积达500万平方米,年产值超过10亿元。如东西湖的日清、江夏区的合缘等,以农作物秸秆、食用菌废料、畜禽粪便等为原料的有机肥生产企业异军突起,共发展到22家,年产有机肥62万吨,总产值达4.5亿元。
三是以动植物互利为纽带的种养结合模式。主要以稻鱼(虾、鸭)共育为主,如蔡甸区洪北南嘴大洋渔业有限公司实行稻田养殖小龙虾模式,亩产稻谷650公斤左右、小龙虾150-250斤,亩平产值10000元左右,利润5000元左右。目前全市以稻田养虾为主的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超过10万亩,亩平纯收入达3000多元。
四是以深加工为纽带的农产品加工下脚料循环模式。典型代表为江夏区的武汉梁子湖水产品加工有限公司,该公司利用鱼加工下脚料开发生物蛋白、生物饲料和生物原料, 已建成5万吨综合精深加工项目,实现了一条鱼的价值从“1”到“40”的飞跃,带动10万养殖户致富,户年均增收8000元,年销售收入5.7亿元,利润1.06亿元,产品出口创汇武汉市第一,全省排名第三。
(二)生态种养规模化。通过推广农业循环模式,全市已建成循环农业示范点65个,核心示范面积11.5万亩,辐射带动面积98万亩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种养循环生态养殖小区项目建设,建成24个部级、73个省级畜禽规模养殖示范场和10个种养循环生态养殖小区;新增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9万亩;全市示范推广商品有机肥6万吨,有机肥生产企业中,带动全市商品有机肥施用面积比上年增加10万亩次以上。据统计,通过种养循环,我市年转化各类农业废弃物566万吨以上,农业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年产值超过40亿元。
(三)绿色生产清洁化。一是推进沃土工程。通过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生物有机肥推广、增加绿肥种植等措施,实现全市化肥施用量零增长;二是推进绿色植保。以狠抓综合防治、力推物理防治、发展生物防治、科学规范用药为抓手,确保全市农药施用量零增长;三是推进清洁生产。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达16.8万亩,喷滴灌面积12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培育“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783个,各类农业节能减排技术运用占种植养殖总面积的88%。如江夏区的武汉盟发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在种植上采用光解膜、无滴膜、防虫网、杀虫灯、节水灌溉等,养殖中引进节能环保鸡舍、猪舍、牛羊舍,实行种养循环,并提供种、养全过程参观服务,成功打造了一个集设施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于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
(四)污染防控制度化。严格落实畜禽“三区”划定方案,全面实施畜禽禁养退养和湖泊渔业“三网”设施拆除,有序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产环境得到较大改观。2017年底,全市有“三网”拆除任务的10个区均完成了拆除验收,并全面取缔了湖泊水库投肥养殖。全市共拆除湖泊渔业围栏网面积33.36万亩、网箱12.17万平方米,实行不投肥、不投药、不投饲的湖泊生态养殖模式;截至2017年12月,全市畜禽禁养区3522个养殖场(户)已全面完成退养;2017年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比上年分别减少了2%和3%,全市建立减量化核心示范区5000亩,核心区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2%。2017年新建秸秆收储点6个,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9%。
(五)生产生活低碳化。以农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扎实推进清洁能源入户工程,全市农村建成大中型沼气池155处、联户沼气318处,生产沼气6.5万立方米,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9万台,安装太阳能路灯1.9万余盏,农村清洁能源入户总量达到47.05万户,入户率达70%。
(六)产业融合深度化。以生态农业为载体,进一步开发农业非农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17年,全市乡村休闲游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形成八大乡村休闲旅游带,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总数达3013个(户),农家乐聚集的乡村游特色村 20个,农村从业人员2万多人,全市乡村休闲游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3亿元,同比增长56.99%,实现历史性突破,接待游客4011万人次,同比增长26.31%。市农委出台了《武汉市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办法》,完善了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扶持体系。随着该政策出台,全市每年会新增30-40个新(扩)建农产品加工项目,每年新增加农产品加工产值150-200亿元。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2016年以来,市农委相继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委领导为副组长的市“两型”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市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村能源处(“两型”农业办公室)办公,具体承担此类工作的统筹、协调与综合。各区农业主管部门也成立了相应机构,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二)压实工作责任。按照“管生产必须管生态”的原则,市农委已建立条块结合、分线作战的工作机制,市农委主要领导为总负责人,分管“两型”农业的委领导为推进协调人,分管畜牧、水产、种植的委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各生产行业处室主要负责人为具体责任人,涉及具体专项行动,由负责生产行业的委分管领导挂帅,分管执法总队的委领导配合,由委机关专业处室和执法专业大队人员组成联合工作专班,狠抓举措落实。各区农业部门也按此模式落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机制,确保任务明确、责任上肩、措施到位。
(三)做好政策扶持。通过整合市级财政专项资金,不断加大生态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市、区农业部门共同做好禁牧拆网、水产湖泊生态健康养殖和化肥农药减量化等6大专项行动的政策性奖补方案,并提出资金奖补合理化建议,报请市政府审定。通过政策激励,鼓励和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等积极参与到我市生态农业建设中来。
(四)抓好检查督办。2016年以来,我市一直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重点督查对象。全市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并将发展生态农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评内容,切实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进展、有回音,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市农委实行一月一通报,表扬先进,鞭策后进,着力营造上下联动、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
(五)注重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宣传和推广,以点带面促进先进模式的应用,推动生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市农委不定期组织生态农业创新模式大赛,在全市范围内推出、表彰一批先进典型,各区要善于发掘典型,尽早做好准备。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虽然我市生态都市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受人多、地少、规模、空间等因素制约,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相比、与省内外先进城市相比、与农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不够。生态农业建设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的地位较高,但实际工作中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观念层面上,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对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总认为是普遍现象,缺乏强烈的紧迫感和应有的责任感;二是市场层面上,农产品市场优质优价机制还未完全形成,部分生产者在追求高产高效的同时,忽视质量与安全;三是主体层面上,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都以中老年人居多,文化水平低、传统观念重,习惯式、经验式方式简单管用,转变原有农业发展方式比较困难。
(二)政策倾斜不足。生态农业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通过整合组装种植、养殖、加工等多个行业,是一项创新技术、管理和经营方式的系统工程。因此,我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融资机制、补偿机制、激励机制亟待突破,由单一产业衍生出的循环农业示范点散、线长、面窄,循环农业模式还停留在业主尝试阶段,技术创新不够,发展规模不大,产业效益不高,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三)资金投入较少。生态农业是要把农业大宗废弃物变成资源,必须有个“逼干榨尽”的处置过程,而仅靠动员企业业主和农民自己投资是不够的。在发达地区用于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量每年都有很大幅度的递增,如在扶持商品有机肥生产与施用上,上海近几年每年投入市级财政补贴资金 2250~3750万元,杭州市“十二五”期间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500万元,而我市2018年市级财政没有安排用于商品有机肥生产与推广的补贴资金。目前,我市扶持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量少、面窄,特别是发展循环农业和大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资金匮乏。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完善考核评价。加快建立高效生态都市农业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制度,以此推动各级各部门整合涉农资金,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生态都市农业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将生态都市农业发展目标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确保任务明确、责任落实、目标具体、措施到位。
(二)强化政策激励。依据国家有关清洁生产的产业政策、技术开发和推广政策,建议制定促进生态都市农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物价、税收等激励政策,重点对种养结合、废弃物综合利用、生物能源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研发及推广项目加大奖补力度,给予融资便利、贷款贴息和税收减免,使生态都市农业企业得到更多实惠,引导生态循环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推进生态养殖。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生态农业,强力推进部、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养殖场创建、种养循环生态养殖小区建设,促进畜禽养殖粪污“变废为宝”。指导各区对养殖湖泊推行不投药、不投肥、不投饲的生态养殖模式,加大限养湖泊违法养殖查处力度,对湖泊围栏网、投肥等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四)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化。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化示范建设,争取各区化肥、农药使用量比上年减少1-2%,其中核心示范区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在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基础上,实施有机肥替减化肥行动,力争全市施用有机肥示范5万亩以上。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推进农药减量控害。
武汉市农业委员会
2018年7月3日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