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生,任宗权,唐霖,汤云,王涛,张巧霞,郭彩霞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我市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旅游脱贫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开展精准扶贫与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
(一)精准扶贫现状
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村271个,贫困人口88500人,现有贫困村194个,贫困人口64067人。2017年的目标是全年实现47528名贫困人口脱贫、107个贫困村出列。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目标为:到2018年,实现包括已进入全国扶贫信息管理系统贫困人口在内的全市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确保在全省乃至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005年以来,我市出台政策、成立领导机构推进乡村旅游发展。2016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数3100万人次,同比增长22.15%,旅游综合收入为78亿元,同比增长24.19%。全市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到2378个(户),其中: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点)31个,休闲农庄(山庄)297个,农业旅游点88个,农家乐经营户1955个,其他7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村20个,农村从业人员2万多人。从全国副省级城市和中部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来看,武汉市在产业规模、接待人次、综合收入和就业人数等指标上整体靠前,有三项指标排前四位,有一项指标排前三位。
今年以来,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继续保持持续增长,1-5月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656万人次,同比增长21.2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7.55亿元,同比增长49.69%,发展农家乐165户,新增农民就业882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就业增收、助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
二、近年来主要工作
近年来武汉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发展目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补齐短板、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旅游脱贫,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成立领导小组, 编制发展规划
为发展我市乡村旅游和赏花经济,2005年成立武汉市乡村休闲游管理工作领导小组,2012年成立市赏花游发展领导小组。今年,市领导决定合并原乡村休闲游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赏花游发展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有关副秘书长任副组长,15个市直部门和有关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为市乡村休闲游(赏花游)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在市农委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市各成员单位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根据各自部门职责认真履职,相互配合,形成整体联动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旅游扶贫的工作格局。
利用我市革命老区和贫困村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产业和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市政府及农委在制定有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时注重统筹精准扶贫工作,在《武汉市赏花游发展规划(2012-2020年)》(武政〔2012〕96号)、《武汉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十三五”规划》、《武汉市乡村休闲游“十三五”发展规划》等规划中都突出了扶贫工作重点,同时编制了《武汉市革命老区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专项规划。
(二)探索扶贫模式,补齐发展短板
针对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短板,我们探索了具有武汉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旅游脱贫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总结近几年的经验,我市旅游扶贫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农旅结合模式。坚持以农为本,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拓展农业多功能,实现农业与旅游深度结合。建设以农业园、生态区、苗圃基地为载体的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农事体验功能的农业旅游景点。如革命老区蔡甸区消泗乡创新农旅结合模式,开发冬闲田种植万亩油菜花,每年举办知音故里油菜花节,年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发展农家乐75户,500余农户直接参与了农产品销售,节假日单天销售收入超过50万元,60%的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
2.景区带动模式。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开发革命老区山水、文化资源,建设大型景区带动附近地区农民发展农家乐经营,建设了一批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旅游村,如黄陂的刘家山村、道士冲村、泥人王村、官田村,新洲的丰乐寺村等。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从业人员培训,大力开发农家美食、农家休闲、农家体验和农副产品。黄陂张家榨村曾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如今一幢幢白墙灰瓦的三层小楼鳞次栉比,整齐划一,家家户户经营农家乐,每户年收入至少在10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80万元,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如今的金山银山,被农业部授予“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黄陂木兰生态旅游区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黄陂区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现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
3.新农村建设模式。将精准扶贫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把村作为旅游扶贫的载体,利用田园风光、农业生态、美丽村落和历史文化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培育主导产业。如黄陂昔日最贫困的刘家山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后,夏季房间供不应求,实现了旅游脱贫。比较典型的还有黄陂区的木兰山村、杜堂村等。美丽乡村成为我市环境最美、农民最富的村。
4.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模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型是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为依托开发的农业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融合传统农业与现代高科技农业种植技术,将成规模的农业种植基地打造成为乡村休闲景观供游客观赏,集生产、展示、观光、科普教育、交易市场、物流中心为一体。典型的有黄陂武湖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东西湖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以及武汉新洲桂花产业示范园区等。现代农业园区展示了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水平,带动了周边旅游村的建设和农家乐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
(三)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市民下乡”
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程,注重提高脱贫质量,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今年以来,出台了《武汉市2017-2020年赏花游(休闲农业)建设与奖补标准》(武农财〔2017〕8号)、《武汉市2017-2018年美丽乡村建设与奖补标准》(武农财〔2017〕13号)等政策文件,鼓励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特色小镇、农业环境保护等有机结合,积极发展以本地居民自主经营为主的多种经营方式。
今年5月,针对革命老区和贫困村镇出台了倾斜性的 “市民下乡”脱贫攻坚十大新政,统筹解决贫困村落和革命老区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房子空置却没有资金和经营技能、企业有资金却没有用地的问题。通过补贴扶持、培训支持鼓励发展农家乐经营,最高补贴额达6万元/户;同时针对没有能力自主创业的农户,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资本开发农村闲置资源,对以租赁、合作方式利用贫困村空闲农房的最高补贴20万/户,用最优惠的政策推动“新上山下乡”活动,突破“农民没有钱、企业没有地”的发展瓶颈。
(四)搭建交易平台,盘活闲置资源
利用农村综合产权信息平台、农业政务网等平台,对符合租赁、合作条件的农村空闲农房,免费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大力推进登记制度改革,放宽租赁空闲农房作为住所(经营场所)的登记条件,对“市民下乡” 租赁农村空闲农房创业创新免收登记类、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通过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开发乡村闲置资源,利用村庄整治、闲置乡村宅基地等节约建设用地唤醒农民手中所掌握的“沉睡财富”,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打造“休闲、度假、养生”于一体的新型养老方式,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自启动“市民下乡”活动以来,截至6月5日,已组织“市民下乡”活动信息推介会3场,向社会公布两批“市民下乡”推荐行政村141个,已统计农村空闲农房18595户,市农交所发布有出租意愿的农村空闲农房信息297条,其中新洲区139条、蔡甸区69条、汉南区41条、东西湖区21条、江夏区9条、黄陂区18条,发布有承租意愿的农村空闲农房信息21条。解答市长专线、市农委微信公众平台、12316热线等咨询电话110个;签订空闲农房租赁协议农户656户,年租金达900万元。“市民下乡”为市民的“新上山下乡”提供了必要基础。
三、下步主要工作
根据各委员提案建议,结合武汉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扶贫各项工作
强化市、区两级职能部门对乡村游工作的统筹协调职能,统一思想,认真研究和解决乡村旅游扶贫中的各类问题,整合资源,落实管理体制,明确工作部署,结合自身职能完善细化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措施,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在分配资金和安排项目时向乡村旅游扶贫的重点村倾斜,形成旅游扶贫开发合力。
(二)创新扶贫模式,推动精准扶贫
创新扶贫模式,实现精准扶贫,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1.结合精准扶贫,大力发展农家乐。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从业人员培训,进一步理清脱贫致富发展旅游的思路,同时不断加大对贫困人口参与农家乐经营的补贴力度,将乡村旅游开发、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让贫困人口分享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红利,将绿水青山变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2.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乡村游合作社试点工作。通过奖励性政策支持和引导,鼓励美丽乡村、旅游村或农家乐、民宿集中的村,组建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打造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解决乡村旅游单个经营户规模小、实力弱、发展水平低等问题,从而实现乡村旅游经营规模化、品牌化,增加农民收益。
3.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意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以田园景观化为目标,高水平建设农业休闲基地,深度开发农业生态休闲功能,重点打造一批旅游村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开发乡村特色旅游商品,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收益。
4.加强分类指导,推动旅游扶贫。组织开展能人回乡工程、新青年下乡、市民下乡等活动,鼓励、支持、引导各类人员和社会力量下乡,切实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市场。开展农户及院落风貌整治,挖掘农耕文化和传承保护民俗风情,盘活利用农村空闲农房开展农事体验、民居休闲、养老养生、文化创意等,推动“新上山下乡”,增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空闲农房的财产性收入,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三)加强宣传引导,做好典型示范
与传统媒体、新媒体、旅行社、景区景点合作,整合资源,形成整体优势,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交通、集散、消费等优势功能,做好乡村旅游的宣传工作,同时通过组织现场会节、信息发布会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宣传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切实做好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旅游脱贫典型示范的引领工作。
武汉市农业委员会
2017年6 月 16 日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