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办理 > 市农委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0180044号提案的答复

市农委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0180044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18-06-20 00:00 来源: 发布单位: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民建武汉市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以品牌品质品位为抓手,推进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第20180044号提案)收悉,现综合市委网信办、市金融工作局意见,一并答复如下:

  一、提案办理情况

  (一)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我委对政协提案办理工作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列为今年工作重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了任务,落实专人负责,确保高质量完成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办理本提案过程中,对提案内容逐字逐句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本提案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我市品牌农业、农业品质、农民品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对抓好我市品牌农业、农业品质、农民品位,推进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督促指导作用。

  (二)部门会商,强化措施。为在2018年工作中尽快落实有关提案建议,针对提案指出的我市品牌农业、农业品质、农民品位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委与会办单位市委网信办、市金融工作局一起多次研究,对提案提出的建议,已经在做的工作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持续推进,对忽视或重视不够的工作,正在强化措施,抓好落实。

  二、有关工作落实情况

  (一)加快品牌农业建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1.转变农业发展观念,树立品牌竞争意识。制定了《武汉市“一村一品”建设实施方案》,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品牌农业建设、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促进产品优化升级为根本目标,安排“一村一品”专项资金,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建设专业村进行奖励补贴,引导创建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培植一批市场潜力大、产业集中度高、区域特色明显、品牌影响力大、附加值高的主导产业和产品,提升我市农业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市场综合竞争力。

  2.积极制(修)订地方农业标准,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一是加快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近几年,全市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全市累计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达到157项;二是推进标准化示范建设。目前,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面积累计达到31.4万亩,进一步带动全市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三是严格执行国家质量安全检测标准。2018年,市级增加了农产品农药残留定量监测项目,由去年的40项扩大到50余项;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即将上线。我市利用移动互联、物联网技术,肉类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种植养殖及屠宰环节追溯系统即将上线运行,通过前端检测设备对肉类蔬菜种植养殖关键环节的信息采集,实现农产品质量信息化监管。目前,纳入我市追溯系统的各个节点单位,包括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生猪屠宰场(厂)、街(镇)监管站和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单位等300多个。

  3.实施“互联网+品牌农业”战略。一是出台了《2017年“互联网+农业”工作实施方案》、《2017年全市“互联网+农业”项目建设工作方案》。按照“政府支持,企业参与”的原则,相继与武汉火凤凰公司等本地优质信息化运营商签署了“互联网+品牌农业”、“互联网+休闲农业”战略合作协议;二是依托中国农云网,为我市品牌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免费运营服务,同时各区加强与知名垂直电商平台、区域农特产品电商平台及村淘电商平台合作,市、区财政安排 “互联网+农业”扶持资金,重点向品牌农业电子商务项目倾斜;三是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品牌农产品网上开店、线上推广、线下物流,以及网络通信、孵化培训等项目。计划到2018年底,全市培植10个以上全国有影响的适宜网上销售的本地特色品牌,孵化100家新型经营主体上线运营。

  4.建立品牌农业政策激励机制。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2018年争取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60万元,对2017年“三品一标”新认证和绿色食品续展、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进行补贴;二是注重提高“三品一标”品牌认证面积。在继续增加认证产品数量的基础上,2018年,积极引导企业扩大品牌产品的生产面积,提高品牌效益;三是整合涉农财政资金,向品牌农业创建主体倾斜。2018年会同市财政局安排市级财政资金8.15亿元,支持 “中国种都”建设、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区建设项目奖补资金、高标准农田的农业开发、生猪产业绿色发展等农业品牌发展事业。

  (二)切实提升农业品质,开发农业多功能。

  1.全面调整拼产量的传统理念和政策设计。一是认真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措施。“一控”是控制并节约农业用水,“两减”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实现零增长,“三基本”就是实现畜禽污染、秸秆、地膜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二是严格落实农业禁止区、限制区、适宜发展区的规定,强化农业生态功能;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农业的休闲观光功能;四是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加快品牌强农步伐。我市“十三五”期间认证的品牌农产品数量将实现年均增长10%以上,品牌农产品总数将达到1000个以上。

  2.努力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一是整合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资源,每年发布《菜篮子动态》周报,为消费者提供参考依据;二是依托新闻媒体建立健全覆盖优质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程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为生产者、消费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供求信息服务;三是建立涵盖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监测体系。实行全年365天不间断的采集和发布,提供高质量的鲜活农产品供求、质量、价格等信息;四是创新农业险种。市、区印发了农业保险实施方案,各保险主体坚持以推广贴近地方农业特点和农业需求的特色险种为推手,以充分用好市区两级财政补贴资金为途径,开发了蔬菜价格指数保险、水果类种植保险、莲藕保险,并对原有的条款进行了修改。目前,水果类、小龙虾、莲藕、西瓜、蔬菜价格指数保险等新增险种均已落地签单。

  3.全面规范优质农产品认证。一是抓好组织领导。市本级和6个涉农区均成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专门承担“三品一标”认证监管工作;二是抓好申报。市、区绿色食品办公室积极主动上门服务,指导发展“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促进企业提档升级;三是抓好证后监管。对获得“三品一标”品牌认证的企业,督促按标生产、科学用药、规范标识,及时复查换证、续展和年检,定期开展“三品一标”用标情况检查,确保“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的公信力;四是抓好政策支持。近几年来,市、区农业部门积极争取有关政策支持,逐年加大对“三品一标”品牌的补贴,充分调动企业认证品牌农产品的积极性。目前,全市 “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累计达到813个,实际用标数量全省第一。

  4.打造优质农产品完整产业链。一是搭建了“云端武汉”政务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有效整合农产品与商务、冷链、物流等环节的信息资源,实现协同管理和服务,完善全领域信息共享及分析预警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农业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体系深度融合;二是注重流通体系建设。继续贯彻落实《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2—2020)》,相继编制出台了《武汉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十三五”规划》和《武汉市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目前,7个农产品冷链配送中心集群已初具规模,入驻企业数达到50多家,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市场流通的效果显著;三是大力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近年来,我市大力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大幅提升,农产品生产与流通规模化、组织化覆盖率达到90%。四是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产品冷链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11个蔬菜产地批发市场,经营面积8.2万平方米,累计日交易量630吨,带动蔬菜基地15万亩、菜农2万户,蔬菜冷链物流配送中心达到11个,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蔬菜产地冷库达到97个,总库容达到42265立方米。

  (三)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1.规范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分类分层次培训,2018年市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预算资金300万,以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为切入点开展培训,联合市招才局、团市委举办大学生农业类创业大赛;依托市农广校及各区农广校开展市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目前,通过给培训学员发放结业证书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第一步,下一步,将结合省农业厅出台的相关政策,探索从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基本条件、认定标准(分类、分级)、认定程序、配套政策等方面逐步完善和落实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

  2.加大规模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扶持。一是鼓励、支持人才申报各类各级人才项目,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者,优先推荐入选武汉黄鹤英才(农业)计划,入选后可一次性给予5万元的专项资金补助。优先推荐新型农民创业者参加省级龙头企业高管培训,并推荐受训者入选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人才支撑计划。优先推荐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者入选省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参加国家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省农业龙头企业高管、省市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培训,夯实新型职业农民健康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二是整合现有扶持政策,积极制定返乡创业相关的系列扶持政策,制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办法的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3.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金融政策支持。一是创新保险服务模式。指导人保财险投入3亿元保险资金直接支持农业实体和小微企业,打破“政银保”模式中对银行放款的依赖,利用保险资金开办“支农融资”普惠金融业务。该模式能够提高保险公司承保主动权,减少了审批流程,提高了放款效率;二是做好农业保险各项服务。鼓励支持各农业保险经办公司结合武汉特点,按照市场化原则,逐步建立能够满足农业保险经营需要的基层服务体系,构建便捷、高效的农业保险服务网络体系;三是创新“两权”抵押贷款增信。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需求大、“两权”抵押价值不足等问题,推动经办银行探索“两权+其他抵质押方式”的增信模式,扩大“两权”抵押贷款额度。相关区政府和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积极引导经办银行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充分发挥评级授信作用;四是进一步释放农村资源资产的抵押担保权能,增加促进乡村振兴的农业生产信贷投入,切实满足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五是引导银行机构按照试点城区“两权”相关文件要求,利用“惠农贷”风险补偿基金、“涉农保证保险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在全省独家实行了市级农业科技示范户贷款贴息政策,对农村发展有带头作用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认定为示范户后给予贷款贴息,适当提高贷款额度,科技示范户支持率达到70%。利用就业创业和金山英才计划项目资金,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者技术创新、新项目研发和再次创业给予10万元以内的2年期无息贷款支持。对吸纳新型职业农民达30人以上的企业给予400万元以内的2年无息贷款;对取得资格证书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者,可凭证书申请1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


                                   武汉市农业委员会

                                    2018年6月20日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