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改委:
现将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20170107号建议提出的《关于加快城市经济民生“三个升级版”建设》的建议办理情况函告如下,请综合后一并答复王青玲代表。
一、我市“互联网+农业”基本情况
2015年,我市全面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工作。目前,全市已建成设施农业、水产、畜牧、大田环境监测4类物联网典型示范,其中,蔬菜基地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突破万亩,畜牧水产基地物联网应用达到90%以上。全市涉农电商企业发展到150多家,涉农电商年交易额达到516.5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方阵,良品铺子、周黑鸭、楼兰蜜语跻身淘宝、京东等平台食品类企业全国销售前十位。开发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集体“三资”监管、精准扶贫等9个涉农管理系统,初步搭建了市级智慧农业云平台。依托街道(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业经营主体、村邮站建设了1570个益农信息社,并将316个村邮站升级为村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了信息咨询、科技推广、技能培训、电子商务、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顶层设计,构建一张“互联网+农业”建设蓝图。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市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家团队并制定了“互联网+农业”规划,利用政策支持、项目带动等手段,坚持重点突破,形成了一批“可看、可学、可推广、可持续”的典型,带动全市“互联网+农业”发展。
(二)整合资源,打造多维“互联网+农业”服务体系。为推进农业行政执法和公共服务“云管理”,我市整合了全市涉农信息资源,并对接市综治办网格化社会管理系统,打造智慧农业云平台,实现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资源整合。2017年,市农委、市食药监局合力推进肉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项目;2016年,市农委和市邮政公司签订了“互联网+农业”战略合作协议,打造集农业信息、电商、生活、金融、创业等服务为一体的村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
(三)重点突破,培育两个“互联网+农业”综合示范区。2015年,我市在江夏区、东西湖区设立市级“互联网+农业”综合示范区先期进行探索。江夏区作为全国第二批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单位,实现了村镇两级益农社全覆盖,组织有关部门累计录入农业类、农村综合产权等各类图文数据信息近2000万条,丰富了农业大数据功能。海吉星电商园区已经试运行,签约商户600余家。“农云网”进驻商户50多家。东西湖区的周黑鸭、天喔等知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在做大做强电商平台的同时,开发了企业内部进销存管理系统和客户管理系统,电商运营再上水平。2015—2016年,两区共培植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23家,农业电子商务企业11家。
(四)资金扶持,形成三位一体的“互联网+农业”投入格局。为支持“互联网+农业”建设,武汉市形成了政府、服务商(运营商)、农业经营主体“三位一体”的投入格局。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整合涉农资金2000万元,支持“互联网+农业”发展,同时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互联网+农业”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利用政策支持、项目带动、典型示范等手段,构建了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格局。
三、下步打算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农业部和省市“互联网+农业”相关文件精神,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建立全市统一的农业公共服务管理云平台,打造一批“可看、可学、可用、可持续”的“互联网+农业”示范区,推进“互联网+品牌农业”,做大做活本地农业电商市场,实现信息进村入户全覆盖,构建一张功能齐全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实现我市“互联网+农业”跨越式发展。
武汉市农业委员会
2017年5月10日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