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办理 > 市农委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0170568号提案的答复

市农委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2017056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17-06-23 00:00 来源: 发布单位: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尊敬的李苨苨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2014年以来,我市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扎实推进“互联网+农业”行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取得长足发展,村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网路不断拓展,农产品电商交易额逐年上升。截至2016年,我市建成区级农村电商运营中心6个,街道农村电商运营中心30个,村级电商综合服务站341个,培育农产品电商企业30多家,建设电商仓储5万平方米,涉农电商年交易额达到516.5亿元。
我市农产品电商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农产品网络销售快速增长。2013年底,我市农产品电商交易额约为150亿元,在全市电商交易额的占比不到5%,2014年,我市实施“互联网+农业”工程后,我市农产品电商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参与主体不断增加,涉农电商交易额突飞猛进,据武汉农业电商协会统计,到2016年底,我市涉农电商交易额达到516.5亿元,占全市电商交易额的百分比提升到近10%(2016年全市电商交易额为5193亿元)。

  (二)优秀的电商企业不断涌现。近年来,我市品牌农产品电商企业不断涌现:良中行冷链电商平台“良之隆”成为全国农产品B2B专业电商平台标杆企业,年交易额超10亿元,客户群体达到3万家,2016年被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并于12月9日在新三板顺利上市。良品铺子、周黑鸭、楼兰蜜语等利用第三方平台的企业厚积薄发,已成长为天猫平台销售额排名前列的本土涉农电商品牌, 2016年,良品铺子网络交易额达20亿元,周黑鸭年网络销售额达5亿元之多,楼兰蜜语自2013年“触网”以来,短短3年实现年销售突破2亿元。同时,本地创业型自建电商平台农产品板块交易额成绩斐然,卷皮网、汉购网等本土农产品电商品台交易额近5亿元。

  (三)农产品电商应用形式多样化。从电商经营模式看,我市涉农企业主要应用第三方B2C平台、专业B2B平台、委托专业机构、自建自营平台等多种方式开展网络营销,其中,应用第三方平台交易占比最大,达到80%以上。从交易渠道看,全市涉农产品通过电商服务企业交易额为350.8亿元,占全市涉农交易额的67.9%;涉农电子商务应用企业交易额136.4亿元,占全市交易额的26.4%;移动涉农电商交易额29.3亿元,占5.7%。从产品结构看,据市农产品电商协会抽样调查,我市农产品电商主要销售品种为农产品加工品,销售占比约为70%左右,比2015年降低8%,生鲜产品占比呈上升趋势。

  (四)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一是乡村公路网络基本形成,村级道路硬化已全部完成。二是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得以改善,全市所有行政村均已通宽带网络及无线手机4G信号。三是快递物流业快速发展,邮政、顺丰、申通、圆通等物流企业均辐射到村镇社区。四是村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已逐步建成,邮政、供销社、阿里巴巴均参与其中,全市已改造新建2762个乡村电商服务站。

  (五)特色农产品依托电商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我市培育了多个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特色农产品,新洲涨渡湖黄颡鱼、江夏梁子湖大闸蟹、蔡甸莲藕、黄陂荆蜜等12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及新洲汪集鸡汤、黄陂三鲜、东西湖柏泉板鸭、汉南甲鱼、蔡甸藕汤等地方特色产品逐步进入电商领域,2016年网络交易额近2亿元,并且以30%的增长率不断开拓电商市场。

  二、所做的工作

  近年来,围绕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我市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建立机制,落实政策。2014年,我市成立了“互联网+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列支市级农业电子商务扶持资金1000万元,并及时下达各区农产品电商目标和建设内容。三年来,通过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我市成功建立了江夏、东西湖两个“互联网+农业”示范区,建成了6个区级农村电商运营中心,30个街道农村电商运营中心,341个村级电商综合服务站,培育了武汉国家生物电商中心、农云网等两个本土农产品电商平台,支持引导美家美鲜、豪客来、东方神龙、三镇食品、思维特等30多家农业企业开展电商业务,企业年均交易额增长超过500万元。与此同时,我市还成立了武汉市农业电子商务协会,截至2016年底,共吸引642家涉农企业入会,建立健全了全市农业电商企业发展“共商互助共赢机制”。

  (二)制定规划,明确目标。2016年12月底,我市出台了《武汉市智慧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对未来我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明确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到2018年,创建1-2个市级农业电商示范基地,培育100家农业电商示范企业,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全市涉农电商交易额超过1200亿元,培训专业人才3000人次;到2020年培育农业电商年交易额过亿元企业30家,实现涉农电商年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培训专业人才5000人次。

  (三)加强协作,齐抓共管。近年来,市农委加强与市邮政公司的沟通与衔接,打造了340多个集农业信息、电商、生活缴费、金融等服务为一体的村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会同市商务、市物流局共同推进城市共同配送和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建设完善了全市三级物流配送体系,以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为契机,加快以鲜活农产品、食品为主的电子商务冷链物流发展步伐,在黄陂武湖新建了总投资15亿元的广地冷链国际物流食品产业园。支持湖北凯瑞百谷等农产品互联网流通企业以标准化托盘为切入点,实施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降低损耗、提升流通效率。
    
  (四)加强培育,示范引导。支持鑫太阳、蜂巢(淘宝湖北馆)、湖北供销裕农、易行九州等涉农电商平台扩大交易规模、深入整合产业链。支持苏宁、京东、楼兰蜜语、供销卖货郎等电商企业大力拓展农产品销售和配送业务。鼓励良品铺子、周黑鸭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利用互联网转型升级。同时,我市设立了江夏、东西湖两个“互联网+农业”综合示范区,并认真总结知名农产品电商企业经营模式,在农业龙头企业中开展推广和示范,成功引导了全市99%的涉农企业“触网触电”,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得到明显扩展。指导江夏、新洲、黄陂、蔡甸等区有序推进农村淘宝项目,有序推进农超对接,大力提升贫困地区购物环境,促进当地特色农副产品、旅游产品的网络销售份额。

  (五)探索模式,拓展服务。一是引导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规范农产品标准、品牌、包装,开展农产品B2C和B2B业务;引导初级种植养殖农业企业和小微经营主体与大型农贸市场、城市生鲜配送企业发展B2B、O2O、C2B(消费者订制)、C2F(订单农业)、F2C(农场直供)模式。二是通过“互联网+休闲农业”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在江夏梁子湖、黄陂木兰景区等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互联网农业小镇。三是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大型电商平台开展深度对接,支持各区名特优、“三品一标”农产品和乡村旅游资源入驻电商平台,发展“网上农产品直销”和“时令农产品预定”服务。

  (六)加强孵化,增强后劲。继2015年我市在江夏区新建第一个区级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引入淘宝大学定期为农村青年人开展“电商创业”培训之后,2016年我市成立了农业电子商务协会,重点帮助众多农业中小企业跨入电子商务门槛,拓展发展空间,目前已开展电商对接、培训等活动20余场、2000多人次。今年,我市又引进武汉火凤凰公司入驻蔡甸区电商智慧物业产业园,就农村电商创业创新、品牌农业、网上农博会等多个方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拟首批孵化小微企业200家。

  三、存在问题

  目前,我市农业电子商务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一是涉农企业对电子商务作为扩大农产品销售的工具作用的认识仍然不够,农业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深度还比较低;二是涉农企业电商运营专业化程度较低,经营模式较单一;三是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消费需求;四是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特别是鲜活农产品全程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尚不健全。

  四、下步打算

  下步,我们将以“扶持建设1-2家在国内有份额的本地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加强与国内1—2家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引导300家有规模的优质品牌农业企业入驻平台享受农特电商孵化等服务;培植10个在国内有影响的适宜网上销售的本地特色品牌”为主要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我市农产品电商深入发展。

  (一)加强物流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培育农产品第三方冷链物流,着重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经营效益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发展第三方冷链配送服务;二是优化农产品物流体系布局,减少重复建设,促进农产品物流行业集中发展,重点抓好四季美、海吉星、白沙洲等农产品物流园的建设和运营;三是在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产品经销主体,规范农产品经销主体的经营渠道及方式。

  (二)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一是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二是壮大品牌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检测体系,加大“三品一标”的开发及认证工作力度;三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同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形象、统一推介”的原则,通过展示展销中心、连锁店、主流超市、电商网络四种渠道覆盖全国营销网络,建立线上线下品牌农产品营销推广空间,彻底跳出农产品无差异、低附加值销售的瓶颈。

  (三)抓好农产品电商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协会、研究院所、产业联盟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支持中介组织提供农产品电子商务政策与技术咨询服务,开展国内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学术与科研交流,帮助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鼓励各区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和政策研究,提升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营造良好政策导向和舆论氛围。

  (四)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方式。一是通过政策吸引、鼓励专业人才到农村就业;二是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农校对接,培育一批带头人,建立农业组织和企业电子商务建设团队;三是通过职业农民培训等方式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和使用网上交易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和技术水平;四是依托“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引导率先发展电子商务,辐射带动周边的发展。


武汉市农业委员会

2017年6月23日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