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办理 > 市农委关于对市政协第十三届二次会议 20180559号提案的答复

市农委关于对市政协第十三届二次会议 2018055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18-06-26 00:00 来源: 发布单位: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万世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的几点建议,我委已收悉。作为该提案的牵头办理责任单位,我委高度重视,积极协调市科技局和市工商联两家会办单位,进行认真研究,一致认为此提案很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我市抓好产业扶贫、改进工作作风、构建大扶贫格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工作思路。现将具体工作办理落实情况答复如下:

  一、突出特色,发挥产业脱贫的核心作用

  一是加强工作指导。针对我市产业扶贫短板,在深入开展专题调研、问计专家的基础上,出台了《2018年武汉市农业产业扶贫项目投资指南》,推介了企业带动型、合作组织带动型、园区带动型、新村带动型、农户联营型、投资入股型、农旅结合型、电商带动型8大产业扶贫模式。组织市派驻村工作队对全市271个贫困村进行了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现状摸底调查,编印《武汉市271个贫困村基本情况简介》、《武汉精准脱贫工作手册》、《武汉市农业产业扶贫实用手册》等资料,发放到全市所有行政村和驻村工作队,用于指导产业扶贫工作开展,增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造血”功能。

  二是发挥科技优势。遴选87名农业产业扶贫技术专家,对2018年拟脱贫的87个贫困村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指导,促进产业扶贫上轨道、可持续、见实效。2017年,市科技局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060万元,较上年增长45%,共实施科技扶贫项目66个。通过调整种植结构,重点发展了适合贫困地区气候特点、经济效益好、市场潜力大的品种,建设了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受益率高的种植基地。因地制宜地在贫困地区发展了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养殖场,打造了地方特色畜牧品牌。探索了新产业、新业态,推进贫困地区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推进苗木花卉、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创新工作举措。着力以“三乡工程”为主抓手,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通过促进市民、能人、企业带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下乡,盘活农村现有资源资产,解决农村土地撂荒等问题,使部分贫困人口的资产能够产生长期稳定收益。如我市黄陂区采取真奖实补的优惠政策,搭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信息平台,鼓励号召市民下乡,同时积极推动能人回乡发展,带动实现乡村振兴。通过各类媒体的宣传推介、信息发布以及组织现场推进会、对接会、推介会等活动,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根据承租户数、改厕数量、行业类别对租赁方进行资金奖补,给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扶持等,引导市民下乡发展乡村休闲、养生养老和创新创意等产业。黄陂区杜堂村葛家湾回乡能人葛天才,投资2.4亿元,以杜堂村和贫困村崇杰村为核心区域,成功打造木兰花乡风景区,共营旅游休闲产业,崇杰村17户贫困户按每年100元/平方米的价格签约或为共享业主,通过共享空闲农房发展高端民宿产业带动增收脱贫,农房入股分红。同时积极带动周边400名村民就地就业,解决贫困户就业113人,成功帮助40户村民脱贫致富。

  二、强化监督,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加大民主监督力度。市扶贫办与市委统战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各民主党派市委会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聘请了32名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参政议政意愿、能力的民主党派成员,担任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员,分四个工作组分别对口我市蔡甸、江夏、黄陂、新洲4个区,重点从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情况、精准脱贫情况、贫困村脱贫出列情况、脱贫攻坚责任制落实情况、重大政策措施执行情况、扶贫资金项目管理使用情况等方面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

  二是加强考核和督查。强化考核“指挥棒”,将扶贫工作纳入2018年度组织部绩效考核,倒逼各区、各行业部门脱贫攻坚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建立完善了脱贫攻坚月度督查机制、通报机制、会商机制、约谈机制、专报机制,制定了《2018年工作督查计划》,每月确定一个专项,由市扶贫办与行业主管部门共同进行督查督办,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扎实落地。1至5月份,分别围绕线上线下信息数据、资金项目、行业政策落实、驻村帮扶、反馈问题整改等情况开展了5次督查,督查情况以专报呈报市领导,并将问题清单反馈至相关区和责任单位,督促抓好整改落实。按照省委、市委对扶贫领域突出问题开展专项集中治理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制订了全市扶贫项目资金专项集中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启动了专项治理工作。积极配合省委巡视组和审计人员,扎实做好扶贫领域专项检查和专项审计各项工作。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了《武汉市精准扶贫工作约谈办法(暂行)》,推进约谈机制落实,倒逼工作责任全面压实。

  三是抓基层党建促脱贫。深入实施“红色三乡工程”,强化党建引领助推脱贫攻坚。选优育强“红色头雁”。吸引选任一批“回乡能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特别是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全覆盖培训村党组织书记,进一步提升书记队伍及基层干部发展、治理和服务能力。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以贫困村党组织为重点,全面摸排、全面整顿、全面提升,精准查找问题、精准制定措施、精准选派帮扶力量,有效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弱化虚化的突出问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普遍推行“党员+贫困户”结对帮扶模式,利用多种资源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整合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员、下乡市民党员、各类志愿者等服务力量,建强农村“红色工作队”,帮助贫困户解决各类实际困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推进“红色三乡工程”为抓手,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大力引进企业、人才到贫困村投资创业,促进集体经济增收和贫困户致富。

  四是严格项目资金监管。协调市发改委制定《武汉市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管理的指导意见》;协调市财政局制定《武汉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用制度规范扶贫项目资金监管。要求各区、市直行业主管部门要强化监督指导责任,加强项目前期科学论证,建立扶贫储备项目库。严格执行资金因素法分配及资金、项目、招(投)标、管理和责任“五到区”管理机制。严格规范财政资金使用,强化区级统筹整合财政资金支持精准扶贫工作,落实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各负其责的统筹资金推进机制。采取提前下达、分期下达、分批拨付、先预拨后清算等办法,加快预算执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制度。依法依规落实村务公开,主动接受村民监督。加强执纪问责。对扶贫领域违反财经纪律和资金管理使用规定,侵占、挪用、贪污腐败问题,一经查实,依纪依规依法严肃处理。

  三、广泛动员,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一是积极推进“百企帮百村”。市工商联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订了《市工商联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方案》,组织召开了武汉市“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推进会,积极动员我市民营企业、商会大力弘扬义利兼顾、以义为先、扶危济困、共同富裕的精神,通过资金扶持、项目带动、就业安置、公益捐助等,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活动。截至目前,我市参与精准扶贫的民营企业达257家,帮扶金额超过4亿元。

  二是推广运用“中国社会扶贫网”。围绕推广运用“中国社会扶贫网”,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参与精准扶贫。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党员队伍中推广运用“中国社会扶贫网”助力脱贫攻坚的通知》,号召大家注册爱心人士。还与团市委、市综治办等单位联合发动广大青年团员、网格管理员等群体,关心精准扶贫、关爱帮助贫困人口;开展“中国社会扶贫网”推广进校园、进社区、进高校、进机关“四进”活动。新洲等区组织召开了现场对接专场动员活动;在硚口区、华中农业大学开展“四进”活动试点,及时探索推广经验;组织全市15个区脱贫攻坚工作办公室赴黄冈市学习推广运用经验;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前奥运冠军杨威作为武汉社会扶贫网宣传形象大使,摄制宣传片在武汉电视台、武汉广播电台、地铁等公益广告栏目播放,进一步扩大扶贫宣传受众面。截至6月21日,我市注册爱心人士达97.3万人,通过平台直接向贫困户捐赠金额达72万余元。

  三是推进精准扶贫“爱心超市”试点工作。充分引导社会资源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做到“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创新帮扶脱贫载体,多渠道、多举措筹集爱心捐赠物品,助力脱贫攻坚。积极推进在部分新城区开展“爱心超市”试点工作,探索开展贫困村爱心超市“积分换购”商品、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贴等形式,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劳动增收脱贫,增强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克服“等靠要”思想,最大程度发挥社会各界捐赠效能。



                                    武汉市农业委员会

                                     2018年6月26日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