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农函〔2018〕35号
A
吴俊委员:
您好!
您提出的关于武汉市政协第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0180274号提案《关于加强农田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及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农田重金属污染问题的关注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现就我市相关工作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农田重金属污染调查监测情况
农产品及食品的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的大问题之一,农田重金属污染情况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相关。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对农作物的生长、产量以及品质都有较大影响。重金属还能被作物富集吸收,进入食物链,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因此调查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对提高土壤的环境质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体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近几年武汉市农田重金属污染情况,我市对2015年至2017年武汉市种植业产地环境重金属含量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全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规模种植生产基地进行布点监测,初步摸清武汉市主要种植业土壤质量现状,为生产和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武汉市种植业产地环境土壤监测指标及方法
土壤监测项目选择生物毒性显著的铅(Pb)、镉(Cd)、铬(Cr)、汞(Hg)以及类金属砷(As)、pH等项目。用原子荧光法测定汞(Hg)和砷(As),原子吸收测定铅(Pb)、镉(Cd)、铬(Cr)。实验室分析样与10%的平行样加质控盲样同时分析,所有项目的分析方法均采用国家或行业标准方法。
(二)武汉市种植业产地环境土壤监测结果及评价
2015年至2017年在武汉市新洲区、江夏区、黄陂区、东西湖区、蔡甸区与汉南区等6个新城区监测农业生产基地土壤样品共计483个(2015年监测106个,2016年监测143个,2017年监测234个)。按照GB15618-1995二级标准判定,所有检测结果全部合格。
从监测的五种重金属(铅、镉、铬、汞、砷)元素含量看,6个区的产地土壤中镉含量变化幅度最大。2017年的监测数据显示,蔡甸区镉平均含量最低,汉南区镉平均含量最高,最高含量接近国家限量的临界值。表明武汉市部分区域土壤存在镉污染的风险。
从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来看,2017年的监测数据显示,蔡甸区综合污染指数最低,汉南区最高,其中汉南区综合污染指数为0.74,略高于0.70,其他个区均低于0.7,说明武汉6个区的土壤污染程度处在安全线上,都很清洁,汉南区污染程度处在警戒线上,今后有待进一步监测。
总的来说,武汉市监测的6个城区的土壤质量基本符合标准要求,然而,有些区域中镉虽然符合标准要求,但也已经接近警戒区,因重金属具有迁移及富集性,应该对此引起重视。生产过程中长期使用含有某些重金属的肥料和农药,地块连续耕作,就会引起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造成土壤中某些重金属含量升高。因此必须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的监测,对土壤及农作物中镉含量较高的区域实施重点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尽早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加强生产技术管理,保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
二、我市控制农田重金属污染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开展化肥和化学农药减量化工作。2017年全市建立化肥和化学农药减量化核心示范区5000亩,辐射带动面积10万亩。其中,每个区建1-3个核心示范区,在示范区内因地制宜推广化肥和化学农药减量化技术。化肥减量化主要推广配方肥、有机肥以及高效施肥方式,农药减量化主要推广生物农药、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该项工作已全面完成验收,核心示范区化肥和化学农药当年使用量减少20%以上。通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用量,减少过量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对土壤的污染。
(二)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一是开展农作物秸秆就地腐熟还田技术推广。2017年我市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技术21万亩。该项技术推广解决了农作物秸秆处理难的问题,使农民在适量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带来了收入的增加,避免秸秆焚烧污染大气,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以及引发火灾等隐患;农作物秸秆腐熟还田及综合利用,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耕地地力,构建和谐健康的农业生态环境。二是积极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全市有机肥企业年设计生产能力80万吨,年实际产量达到50万吨。2009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商品有机肥生产财政补贴政策,按每吨2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推动有机肥系列产品在我市年均推广使用30余万吨、种养殖业面积50余万亩,有力地促进了畜禽粪便的循环利用,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动我市两型农业健康发展。三是发展秋冬农业生产,扩大绿肥种植。2017年,我市推广紫云英、绿肥油菜种植10万亩。通过推广绿肥种植,改善了我市土壤有机质偏低的状况,提升了地力,减少下一季种植作物的施肥量。2016-2017年度,已选择有种植绿肥历史、连片面积大的乡镇、村,打造了4个紫云英和绿肥油菜千亩连片示范区。
(三)开展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工作。一是改革耕作制度。在水旱轮作上,旱地80%以上的面积改革了沟厢;在立体种植上,推广粮经、粮菜配茬等20多种高效种植模式。特别是通过调结构,积极发展豆类、花生等用地养地作物面积达45万亩,既改善了土壤通气环境,又能有效地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培肥地力。二是针对部分土壤严重偏酸问题,采取施用生石灰等技术手段,调节土壤pH值,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的活性。蔡甸区侏儒山街金鸡村藜蒿基地的土壤改良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三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样板示范区30万亩,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350万亩次,已实现全市测土配方技术指导全覆盖。通过测土配肥技术推广,摸清土壤家底,有针对性地开展平衡施肥,减少氮肥投入10%,肥料利用率提高5%。
(四)开展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工作。积极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控制过量使用化肥,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新药,全面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大对农药、化肥等投入品市场监管,坚持“着力治本,标本兼治、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源头治理,严厉打击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行为。近3年来,全市查处违禁农药55吨,立案查处36起,对阻止不合格的化肥、农药污染土壤起了积极作用。
三、下步我市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控工作的打算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市区联动、区级主体”原则,建立政府主导的农用地污染防治工作责任机制。市农委成立相关处室和直属单位参加的农用地污染防治工作专班,科学做好谋划部署,及时做好协调推进;区级人民政府是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区级农业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环保、国土等部门沟通协作,根据耕地土壤环境调查监测结果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工作建议,因地制宜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科学确定技术路径,确保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及时、全面、有效落实。
(二)加强宣传培训。结合各类主题宣传活动和农业培训等,大力开展农用地污染防治科学普及和教育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农民特别是新型经营主体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参与农用地保护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力水平。
(三)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制度。配合环保部门,查明耕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完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信息,明确耕地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建立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定期调查制度,每10年开展1次。
(四)加强农田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高集约化蔬菜基地、地质元素高背景区、典型工矿企业周边农区等土壤污染高风险地区为重点区域,针对典型作物和污染物,建设耕地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示范区,因地制宜选择外源污染隔离、灌溉水净化、低积累品种筛选应用、水肥调控、土壤调理、替代种植、秸秆回收利用等技术,综合施策,总结示范,逐步实现农作物安全生产。
(五)加强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控技术的应用推广。一是要严格测土配方施肥,引导种植户根据作物产量、土壤肥力、不同肥料元素利用率等确定适宜肥量,注重施用微量元素,进行科学施肥。二是要增加优质有机肥的占比率,改善土壤结构。加大对有机肥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有机肥市场占有率;同时对都市农业龙头企业和种粮大户予以适当补贴,引导他们率先改施有机肥。三是要推广轮作制,深翻土地,适当休耕。尽量避免在同一块农用地连作,以减少病虫害发生;适当深耕土地,以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连年种植后,可以把握季节适当休耕,恢复地力。四是逐步加大灌区改造工程,对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水肥一体化灌溉建设,采用滴灌技术科学灌溉。
(六)加强对污染源头的治理。一是要控制农业投入品的污染,倡导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推行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推广抗虫蔬菜品种,推广新型低毒无残留、低残留农药。二是要控制来自“工业三废”的污染。配合环保部门,加强对排放污染物企业的管理,依法保证农业灌溉用水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三是要修复已受污染土地。针对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要通过施用化学改良剂,以抑制重金属活性。四是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为土壤改良修复工作提供人才队伍保障和有力的技术支持。
(七)加强公共财政投入。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及时更新、更换仪器设备,提高监测手段,形成市、区、街(乡、镇)联网的农田土壤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确保公益性职能经费逐年增加,力争逐步将土地出让金按比例反哺用于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防止土壤污染,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武汉市农业委员会
2018年5月15日
分管领导:车国强 联系电话:65683397
责 任 人:姜正军 联系电话:82285658
经 办 人:唐 霖 联系电话:82285650
抄送:市人民政府督查室、市政协提案委。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