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农函〔2018〕77号
A
市民盟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第20180027号提案《关于推进“造血式”扶贫路径的建议》收悉。感谢你们对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该提案对推进我市“造血式”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现综合市人社局、市金融工作局等会办部门意见,一并答复如下:
一、我市脱贫攻坚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并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效。截至2017年底,全市国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505户86115人271个贫困村中,已有25837户64616人184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分别完成了目标值的72.77%、75.03%和67.9%。在全省2017年度党委、政府扶贫成效考核中,我市进入第一梯队,位列综合评价好的市州,在全省插花贫困地区排名第一。
二、我市推进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式”扶贫的举措
今年以来,市农委紧紧围绕9668户21499人87个贫困村脱贫出列的目标,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开发式扶贫模式,加大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帮扶力度。
(一)着力加大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力度。
市农委通过实施“三乡工程”,以科技和电商为载体,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式发展,提高农民的股金收入、薪金收入、租金收入,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
1.强化宣传,鼓励因地制宜发展宜农产业。今年来,我委积极收集本地外地产业扶贫的经验做法,通过印发扶贫简报,举办培训班,及时向黄陂、新洲、江夏、蔡甸区以及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驻村工作队进行宣传,并利用武汉脱贫攻坚网站、QQ群进行产业经验推介,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和帮扶责任单位在产业扶贫上创新思路,大胆作为。
2.印发文件,明确产业扶贫的方向和举措。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委印发了《2018年武汉市农业产业扶贫项目投资指南》,推介8大产业扶贫模式;印发了《武汉市关于落实“三乡工程”拓面提质三年行动的工作意见》,将“三乡工程”作为全市推动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的总抓手,积极协调推动中心城区与新城区街(乡镇)的对接,全力支持贫困村发展壮大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3.制订方案,开展产业扶贫技术指导服务。市脱贫攻坚办组织开展了全市271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现状摸底调查。督促各业务处室、直属单位,结合工作职能制订2018年产业扶贫工作方案,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目标,扎实推动市农委系统产业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并从市农院、市农委及直属单位,遴选87个市级农业产业技术指导员,对今年将要脱贫的87个贫困村,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服务。
4.汇编资料,提供产业政策和生产技术资料。为了帮助贫困村、驻村工作队了解掌握我市农业产业支持政策和农业产业生产相关技术,收集编印了《武汉市精准脱贫工作手册》《武汉市农业产业扶贫实用手册》。特别是《实用手册》,发放到4个革命老区975个非贫困村(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1个贫困村及市派驻村工作队,对驻村帮扶干部、贫困户发展产业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5.加强互动,推动各区产业扶贫取长补短。召开全市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议,交流各区产业扶贫工作经验,共同研究解决产业扶贫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各区脱贫攻坚办负责同志到外地考察学习“爱心超市”建设和产业扶贫的工作经验,积极向省扶贫办、省农业厅推荐我市产业扶贫案例,做好典型的选树、培养。
6.压实责任,督促项目资金规范管理。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专项扶贫项目管理的指导意见》(鄂政扶发〔2016〕7号),加强项目库建设,严格执行项目公示公告和备案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绩效体系,加大资金拨付调度,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二)着力加大技能扶贫政策落实力度。
1.抓好相关政策落实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关于技能扶贫的支持政策,确保每个有就读技工院校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应、往届“两后生”,都能免费接受技工教育;每个有劳动能力且有参加职业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者,每年都能够到技工院校接受至少1次免费职业培训;对接受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贫困家庭学生(学员)积极推荐就业,实现“教育培训一人,就业创业一人,脱贫致富一户”的目标。截至目前,我市已有1719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参加了就业创业专项培训,其中,就业技能培训957人,创业培训762人。
2.不断完善精准扶贫就业培训体系。截至目前,我市共认定了72家技能培训定点机构、19家创业培训定点机构,涉及培训专业300多个,初步形成了以高职院校为主、民办培训机构为辅的就业培训体系,为开展精准扶贫培训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精准发力开展就业培训。市人社局制定了针对性培训方案,明确责任要求,组织开展调查摸底,建立实名台账。中心城区以就业为导向,贴近市场需求,研究制定适合贫困人员的培训专业和课程,以短、小、精的培训方式,促进就业创业。新城区突出实践和操作性,深入田间地头、工地厂房开展培训。根据地域特点和用工市场需求,开展以种植养殖、电子商务、育婴师、建筑工等为主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今年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服务招聘活动216场次。实施“雨露计划”,组织80多名贫困家庭人员进行公交驾驶培训,开展革命老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上半年完成了江夏、蔡甸区260名培训工作。下半年,将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完成好黄陂、新洲区460名的培训任务。
(三)着力加大金融支持助力产业扶贫。
市金融工作局积极协调组织相关银行和相关部门,确保金融扶贫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解决贫困户资金短缺的问题。截至6月底,全市已完成了867户,贷款4063万元。
1.加大小额信贷政策宣传力度。市金融工作局会同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市脱贫攻坚办和市财政局制定下发了《武汉市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实施办法》,提出到2018年力争全市扶贫小额信贷规模累计达到1.5亿元以上,实现全市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逐步富”的目标。加强考核督查。对各区小额信贷工作进行督查暗访,发现问题,举一反三,督促存在问题的支行改进作风,优化流程,提高放款的实效。对信用评级合格的贫困户,做到应贷尽贷。
2.加大金融工作站建设力度。市金融部门会同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制定下发了《武汉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建设实施方案》,将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延伸到贫困村。截至目前,精准扶贫金融工作站已实现在271个贫困村全覆盖,实现贫困户贷款不出村。
3.不断创新扶贫贷款新模式。将2015年开发的惠农贷和涉农保证保险贷款产品嫁接到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业务中,只要企业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企业就业,帮助其脱贫增收,即可申请贷款。以武汉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为契机,积极探索“两权”抵押贷款与“惠农贷”、“涉农保证保险贷款”、“扶贫小额信贷”等财政和金融重点支持创新信贷产品的结合,创新“两权”抵押贷款增信,积极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支持服务精准扶贫工作。进一步释放农村资源资产的抵押担保权能,增加农业生产信贷投入,切实满足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
完善推进“造血式”扶贫路径,我市还存在贫困群众与新型市场主体利益联结不紧密的问题。下一步,我市将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为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寻求治本之策。
武汉市农业委员会
2018年6月29日
分管领导 :张百香,联系电话:65683306
责 任 人 :尤 俊,联系电话:65683294
经 办 人 :李春生,联系电话:65683189
抄送:市政府督查室、市政协提案委。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