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农函〔2018〕68号
A
市九三学社:
贵社在市政协第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治理我市农业面源污染的建议》(第20180104号提案)收悉,感谢贵社对我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视和关心!贵社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剖析透彻,提出的四个方面建议非常中肯,对我市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作有重要借鉴意义,我委现综合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和市城管委的意见一并答复如下:
一、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作成效及举措
近几年来,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市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持标本兼治,全力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攻坚战。
(一)加强政策支撑,强化资金保障。2016-2018年,市政府分别制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武汉市拆除湖泊渔业三网设施实施方案的通知》(武政规〔2016〕17号)、《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武汉市畜禽禁止限制和适宜养殖区划定及实施方案的通知》(武政规〔2016〕18号)等文件,市级财政共安排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项资金3.3亿元用于支持全市湖泊渔业三网设施拆除、畜禽退养及种养循环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其中:2016年全市共安排资金1.1亿元(渔业三网拆除奖补资金6000万元,畜禽退养奖补资金5000万元);2017年全市共安排资金1.4亿元,其中:畜禽退养奖补资金1.12亿元、种养循环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奖补资金2800万元;2018年安排全市畜禽退养奖补资金0.8亿元;2016-2017年,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新城区建立化肥和化学农药减量化核心示范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因地制宜推广种植绿肥、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推进科学用药、推进绿色防控、推进统防统治等支出;三年来,市级财政投入资金近1.3亿元,区级财政投入近5亿元,用于夯实农村环卫基础。
截至目前,全市10个区共27个湖泊“三网”全部拆除完毕,共拆除湖泊拦围网333583亩(拦围网总长度1628714米)、网箱8034口(共计121694平方米),全面完成了湖泊“三网”拆除任务;全市共退养687个规模养殖场、2835个散养户,共退养生猪45.98万头、家禽412.7万只、其他种类畜禽5.84万头/只,拆除畜禽舍面积153万平方米(规模场98.7万平方米、散养户54.3万平方米);2012-2017年,全市化肥使用总量由15.5万吨逐年下降到11.9万吨,农药使用总量由7871吨逐年下降到3816吨,分别减少了23.2%和51.5%。
(二)加强机制创新,强化长效监管。自2015年“城管革命”进农村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全市大力开展村湾环境卫生治理,基本建成“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街转运、市及区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垃圾治理实现5个覆盖,即:垃圾桶覆盖所有农户家庭;保洁员覆盖所有自然湾;收运设施车辆覆盖所有行政村;垃圾中转站覆盖所有街乡镇;垃圾收运体系覆盖所有农村地区。同时,市城管委注重机制创新,不能断强化村湾环境卫生长效治理。定期召开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推进会、现场会、分析会,抓统筹、抓部署、抓检查,抓督办。选取第三方测评机构,对区、街、村实行“背靠背”检查考核;大力开展农村版“净地蓝天”行动,组织“三清三整”(清垃圾、清堆放、清立面,整厕所、整焚烧、整沟渠),实施村湾净化工程。
(三)加强资源利用,强化产业调整。2017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9%,比全国高出约13个百分点;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3%,比全国高出约10个百分点;农田残留农膜回收率达到85%,高出全国约30个百分点。通过推广农业循环模式,全市已建成循环农业示范点65个,核心示范面积14.2万亩,辐射带动面积98万亩;实施种养循环生态养殖小区项目建设,建成24个部级、73个省级畜禽规模养殖示范场和10个种养循环生态养殖小区;新增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9万亩;全市每年示范推广商品有机肥6万吨,带动全市商品有机肥施用面积每年增加10万亩次以上;市农委制定了《关于在全市养殖湖泊进一步推行渔业生态养殖技术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养殖湖泊实行不投饲、不投肥、不投药的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市“三品一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总数达到783个。
(四)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群防群控。不断强化企业诚信和行业自律教育,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律意识。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报道工作推进情况,树立先进典型,曝光反面案例,形成政府依法监管、社会广泛参与的群防群治局面,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良好氛围。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将防控农业面源污染作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优先领域,建立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市、区两级财政保障体系,切实落实财政投入,优先保障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市发改、财政、农业、环保等部门将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用足用好国家、省级相关支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进一步强化污染防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技术指导、示范、推广和基础建设,不断巩固禁牧拆网成效,确保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到2020年,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年均减少1-2%,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85%、95%和85%以上,基本建立起具有武汉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三)进一步强化长效监管。健全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规章制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联动联防联控,构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网格化管理机制。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实行清单管理,立行立改,切实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全面实施“蓝天”“碧水”“净土”行动,以“零容忍”态度和高压态势,坚决做到不查清不放过、不处理不放过、不整改不放过、不销号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 切实抓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和综合整治,防止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四)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毫不动摇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问责”,勇于担当,建立环保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对不担当、不负责、不作为、乱作为、搞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
最后,衷心感谢贵社对我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武汉市农业委员会
2018年7月12日
分管领导:汤吉超 联系电话:82243225
责 任 人:熊玉东 联系电话:65683297
经 办 人:陈 昆 联系电话:65683323
抄送:市政府督查室、市政协提案委。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