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农函〔2017〕72号
A
市农委关于对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第20170456号建议的答复
李红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解决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存在几个突出问题的建议》(第20170456号)收悉。感谢您对全市精准扶贫工作的支持和监督。您的《建议》指出的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比较客观的,提出的相关建议是可行的,已被纳入今年市政府龙良文副市长领办的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建议。现就您提出的相关建议当前落实情况和下一步打算回复如下。
一、关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问题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党中央、国务院把脱贫攻坚摆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的战略高度来对待。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军令状工程”来抓,建立起市主导、区主体、街乡镇和村落实、部门配合的脱贫攻坚管理体制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工作责任制。加强各级干部学习培训,统一思想认识,提高业务水平。仅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推进会,部署工作任务,提出工作要求。市扶贫办组织各区、市各部门、市各驻村工作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省、市领导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精神,领会精准扶贫精髓,增强“四个意识”;举办了有22个老区街乡镇和271个贫困村第一书记、书记参加的“市民下乡”促脱贫培训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总体上看,绝大多数区、部门、帮扶单位和广大干部政治站位比较高,认识比较到位。但也确有少数地区、部门、帮扶单位和干部,对脱贫攻坚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认为我市属于插花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数量不多,且绝大部分是老弱病残群体,可以凭借全市财力,对剩余贫困人口“一兜了之”,不必费心劳神搞产业扶贫,因而重视程度、推进力度、工作标准有所降低,扶贫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下一步,我们要不断强化理论学习,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思想统一广大干部的思想认识;不断强化“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抓好工作培训,提高各级干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强化检查督办,完善考核评估,压紧压实各级脱贫攻坚责任制,把精准扶贫是“第一民生工程”、“军令状工程”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关于“升级贫困人口的识别方式”问题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第一颗扣子”。为做好精准识别,2015年9月,我市按照“一低两愁三无保障”的识别标准,即2014年度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3500元(此为我市的贫困标准,国家、省贫困标准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家庭平时吃穿发愁甚至有时揭不开锅,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没有保障;采取农户申请、民主评议、村公示、街审核、区公告“五步法”程序,在全市所有建制村识别贫困人口。建立了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将贫困人口信息等数据及时录入系统。2016年以来,我们按照省统一要求,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进行了几轮大数据比对和核实,剔除了一些不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我们还建立了贫困人口信息动态管理制度,及时发现“隐形”贫困户并纳入到扶贫范围,把应退未退的脱贫户退出去,实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
总体上看,我市的贫困人口识别方法是比较科学的,效果是比较精准的。但在工作中也存在部分贫困户信息录入错误、信息更新不及时以及村级基础台账不完善等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统一要求,督促村委会和驻村队员,对村民情况进行全面排查,结合大数据比对,进一步抓好精准识别工作。抓好建档立卡培训,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完善贫困人口信息动态管理制度,及时在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中更新贫困户信息等相关数据;完善村级扶贫档案管理,提高扶贫精准度。
三、关于“探索更加实际有效的精准扶贫帮扶路径”问题
精准施策是精准扶贫的核心要求。市委、市政府在2015年出台的《关于全力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贫困人口脱贫的“五个一批”路径,即产业扶持脱贫一批、技能培训转移一批、助学扶智帮助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提出了贫困村脱贫的“六大工程”,即交通扶贫工程、水利扶贫工程、电力扶贫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公共服务提升工程。为实施好“五个一批”和“六大工程”,市直有关部门出台了28个行业扶贫政策,并加强宣传和指导;各区统筹安排贫困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统筹整合财政资金;全市建立了市领导联系4个新城区和22个老区街乡镇、市直部门和中心城区(开发区、功能区)组派工作队驻村帮扶271个贫困村、帮扶单位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的“三个全覆盖”帮扶责任机制。
总体上看,我市在脱贫攻坚中能较好做到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脱贫成效比较明显,省考核组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在工作中也存在部分行业扶贫政策程序繁琐、宣传不深入、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如产业扶贫项目难以选准,贫困户医疗报销手续复杂,贫困户小额担保贷款落实难等。
下一步,全市将着重补齐专项扶贫工作短板。在金融扶贫上实现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小额贷款“应贷尽贷”;在产业扶贫上,总结推广“旅游扶贫、特色种养扶贫、新型经营主体扶贫”等产业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在光伏扶贫上,加强统筹规划和指导,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项目产生更大效益;在医疗扶贫上,进一步优化政策落实流程,实现贫困户医疗报销“一站式”管理;在生态扶贫上,加快探索建立贫困村和贫困户生态补偿机制,带动贫困人口实现生态就业、绿色脱贫。
四、关于“建立健全更为高效的精准扶贫管理制度”问题
加强精准扶贫管理是提高扶贫效率的重要保障。近几年,我们建立和完善了顶层设计制度,制定了“1+10+28”扶贫政策体系,即1个市委、市政府《决定》,10个脱贫攻坚机制、28个行业扶贫政策;建立了全市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市、区、街、村四级联动,实行在线管理、科学管理、精准管理;建立了包括驻村帮扶、项目资金管理、督办巡查、考核评估、第三方评估、贫困纳入和退出机制等一整套规章制度。
总体上看,我市现有的管理制度基本能够满足精准扶贫工作需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宣传不够、执行不严。
下一步,全市要在强化制度落实上下功夫。抓紧出台对市直部门落实目标责任制、对街乡镇扶贫开发成效的考核办法,形成完整的考核体系;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在各区、市直部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用好通报问责手段,开展常态化、全覆盖暗访督查,较真碰硬开展督查巡查工作;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各新城区、各街乡镇、市直部门进行常态化评估排名,并定期通报;出台全市精准扶贫工作问责办法,对不履职尽责行为严肃执纪问责,强化警示效应。
请您继续对我们的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武汉市农业委员会
2017年6月29日
分管领导:朱建国 联系电话:65683208
责 任 人:石立兵 联系电话:65683308
经 办 人:张银华 联系电话:65683782
抄送:市人大代工委、市政府督查室。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