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农函〔2017〕53号
A
市农委关于对市政协第十三届一次会议
第20170155号提案的答复
邱化明委员:
感谢您对扶贫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在市政协第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精准扶贫工作中智力扶贫的途径的建议》(第20170155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基础为先,突出教育扶贫重点的建议。2015年10月16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力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武发〔2015〕8号),把助学扶智帮助一批作为“五个一批”脱贫措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到2018年,实现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实行贫困户子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中职、高职教育阶段免学费、免住宿费以及国家助学金资助制度。去年,落实建档立卡学生助学资金共计3169万元,其中:国家资助资金1998万元、我市精准扶贫助学扶智专项资金1171万元。与此同时,我市去年落实学前教育、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国家助学资金和大学新生入学资助项目等共计 1.9亿元,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4.3万人次。
二、关于技能第一,大力发展培训与职业教育的建议。我市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把“技能培训转移一批”作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措施之一。坚持输血扶贫与造血扶贫并举,增强贫困群众自主发展、持久致富的能力。由政府部门聘请创业导师,对贫困户劳动力开展创业培训。加大了“雨露计划”职业教育培训力度,简化补贴对象认定程序,实行应补尽补、直补到户。市人社局根据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采取流动式、“大篷车”式教学等上门培训方式,深入田间地头、工地厂房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市教育局正在推进新城区职教中心标准化建设,将4所新城区职教中心纳入现代化学校建设试点,力争在今年底4所新城区职教中心现代化学校建设工作完成评估、验收。同时发挥武
汉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优势和作用,整合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资源,积极与农业、科研、推广、人力资源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对在家务农的群众就地就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转移就业和劳务品牌培训,对返乡创业人员开展创业技能培训,每年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5万人次。
三、关于建卡到人,运作教育精准扶贫机制的建议。2016年,我市确定建档立卡学生11372人。为落实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要求,在国家资助基础上,市教育局、财政局、人社局和市扶贫办联合出台了精准扶贫助学扶智政策,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建档立卡学生。目前已全部对在籍在校接受从小学到高中阶段教育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分类实行免学费、免住宿费和给予生活费补助等相关的扶持政策。按照现行政策,非应届初中毕业生可凭毕业证书到各中职学校进行报名登记,由学校到当地招办办理录取手续。初中毕业的基本学制以3年为主。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学生,基本学制以1年为主。根据《武汉市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费工作的实施意见》(武教助〔2017〕1号),接受武汉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对高等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按奖、贷、助、勤、减、补等国家及本市有关政策给予资助,确保这些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有学上并完成学业。
四、关于宣传到位,打造吃苦耐劳、敢于创新的新一代农民队伍的建议。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整合宣传力量,创新宣传方式,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宣传我市各区、各部门、各单位、基层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决战贫困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形成了社会各界关注扶贫、参与扶贫、支持扶贫的浓厚氛围。去年,在中央新闻媒体刊播稿件70篇(条),省级媒体(简报)刊播稿件197篇,市级媒体(简报)刊播脱贫攻坚稿件556篇。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简报、网络等宣传平台,进一步宣传政策,加大对贫困户的正面宣传教育力度,宣传一批带领脱贫致富的回乡能人和贫困户自主脱贫的典型,不断激发脱贫内生动力,鼓励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勤劳双手摘掉贫困帽子,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真正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
五、关于提升网络技术,实施“互联网+农业”的建议。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18年,力争实现贫困村光纤宽带、无线4G等网络基础设施、电子商务服务站全覆盖,对贫困人口开展电商和农业物联网技术培训4万人次,大力推进互联网精准扶贫工作。今年,我市制定下发了《2017年全市“互联网+农业”工作实施方案》。将继续完善全市“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农业综合移动执法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规划建设黄陂区休闲农业智慧园区,开展“互联网+循环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大力发展“互联网+品牌农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电子商务,继续发展300个村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实现涉农电子商务交易额900亿元。着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在全市以农业产业为主的街道(乡镇)实现益农信息社全覆盖。
六、关于自体培训,实施“传帮带”帮扶模式的建议。我市各区、市直各单位在开展驻村帮扶中,对引进的产业扶持项目,优先解决贫困户就近务工打工,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市妇联还在建档立卡的贫困妇女中开展“巾帼巧娘脱贫计划”,举办家政服务、手工编织等适合农村妇女特点的培训,帮助有务工意愿且有培训需求的贫困妇女掌握至少一门就业创业技能,去年推荐106名巧娘上岗。市残联加大扶持农村残疾人“家庭种植养殖园”和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发展种植养殖生产项目,引导农村种养大户结对帮扶贫困残疾人家庭。同时对在蔡甸、江夏、黄陂、新洲四个革命老区吸纳残疾人就业、促进残疾人家庭创收增收的老区农民合作社进行资金扶持。
七、关于找准项目,帮扶一批“种子户”的建议。目前,我市也做了一些工作。各区各单位在开展精准扶贫过程中,注重找准产业帮扶项目,发挥致富能人的带头、带领作用,激发贫困户致力创业、脱贫致富的梦想。5月26日,在新洲区召开了我市促进“市民下乡”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加快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会上再推“市民下乡”助脱贫攻坚十大新政,针对市民下乡创业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贫困户脱贫致富等方面进行补贴。5月10日,我市成立了“能人回乡导师团”,首期13名导师有的曾是房地产老板,有的是大学生、公务员、教师。选择回乡创业后,他们深入农村、扎根农业,为武汉农村产业及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理念、新业态、新动能”。
八、关于密切配合,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的建议。市委、市政府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武汉市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实施办法》,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动态管理,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落实,脱贫目标任务分解,年度计划、行业扶贫和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落实等情况进行督查,确保落实到位,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感谢您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付出的艰辛努力!
武汉市农业委员会
2017年6月15日
分管领导:朱建国 联系电话:65683208
责 任 人:石立兵 联系电话:65683308
经 办 人:何艳忠 联系电话:65683202
抄送:市政府督查室、市政协提案委。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