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关注,您在提案中提及的问题研判是准确的,建议是具有指导性和可借鉴性的。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互联网+农业”发展工作,将其作为我市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工程来抓,2015年,我市全面启动“互联网+农业”发展工作,2018年,市政府又启动实施农村电商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我市“互联网+农业”取得快速发展:一批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广,农村电商发展步入全国第一方阵,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逐步覆盖到村,市级“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显著提升,我局正逐步通过推广现有的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着力推进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一、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夯实信息服务能力
(一)积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自2014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启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2015年,我市率先在湖北进行探索,以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依托,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农民主人”的原则,利用街道(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村委会、村邮站、供销社等现有载体和人员,配备电脑、远程视频、网络通讯、显示大屏等信息化设备,推进益农信息社建设,提供“公益、便民、电商、培训体验”四类服务。截至2019年底,我市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益农信息社达到1225个,涵盖了主要涉农街道和行政村。通过信息进村入户运营商及基层农技人员,提供农业公益服务近5万人次、便民服务约10万人次,开展农技、电商、信息化应用等各类培训90余场,培训农民近5000人次,促进农民就业创业近200人。
(二)着力开展农村电商培训。2018年启动农村电商三年计划后,我局遴选了12家本地优质的电商和信息化服务企业参与各新城区农村电商专业型、引导型、普及型培训,共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校学生、普通农民等各类人群18523人。特别是2019年后,我局侧重于开展专业型培训,支持蔡甸、江夏、黄陂、新洲4个新城区各培训50人,培训对象为已经开展或计划开展电商应用的涉农企业负责人和从业团队、社会从事农村电商创业团队等人群,以集中面授、线上辅导跟踪、考察游学、技能比拼等多形式开展深层次的专业培训,力争通过培训,形成一批我市农村电商领军企业,政府对培训费用实行全额补贴。
(三)构建农业信息化培训服务环境。为引导更多的新型经营主体强化农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农业生产经营,我局每年均在市农校开设农业信息化专项培训班,每年参训人数约60人,协调了一批在汉优质农业信息化运营商、服务商专业人才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课,转变思路、更新知识,开阔眼界。同时火凤凰云计算、淘商教育、东湖学院等在汉长期从事农村电商教育机构均开设了专业培训课程。2020年3月,华中农业大学经教育部审批通过,在国内首个开设了智慧农业专业,注重农业智慧生产、作物信息学、智能装备、农业产业链经营与管理等知识能力的训练,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和复合型农业信息化人才。
二、着力整合农业数据资源,强化农业数字化管理
(一)推进农业公共管理信息化应用。市政数局着力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向街道(乡镇)、社区(村)延伸,实现市、区、街道、村四级全覆盖。并推进涉农事项一网通办,截至目前,“水产苗种产地检疫”、“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审查”等26项涉农事项实现一网通办。2016年,我市启动了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市级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追溯监管系统全面投入使用,在315个农业经营主体和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使用,实现了“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究”。农产品批发价格监测系统在我市四季美、白沙洲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广泛使用,每天采集主要农产品成交量和价格信息100条,实现价格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为管理部门引导消费预期、平抑市场菜价、加强宏观调控提供数据支持。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主要用于对村集体资产的集中动态管理,对村集体资金流向、账务进行全面监管,系统应用涉及除东西湖区外的14个区(功能区)的2089个村(村改制公司)。在全省率先使用了动物检疫电子出证系统,全市220个动物检疫申报点全部实现了电子化申报与监管。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开发应用了交易系统、抵押登记系统、网上竞价系统,并与“1+8”城市圈城市实现了交易信息共享。此外,还有省农业农村厅开发的北斗农机化智能管理平台、购机补贴管理系统、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信息系统等也在市区农业主管部门广泛应用。
(二)建立农业信息建设标准。为推进我市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规范化。我局先后制定了市级地方标准《武汉市蔬菜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编码规范》、《武汉市水果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编码规范》、《武汉市益农信息社建设和服务规范》,并联合市农科院制定了市级地方标准《智慧农业 农业物联网平台数据交换规范》。
(三)探索农业大数据应用。2019年,我局选定在蔡甸区进行试点,探索农产品流通大数据应用,以种植、水产、畜牧、果茶、农产品加工产品为基本统计类别(蔡甸区重点以莲藕、西甜瓜、藜蒿、红菜薹、辣椒、毛豆及小龙虾、河蟹等名优种养殖产品为重点),以农产品上行交易数据和流通数据为蓝本,重点采集主流电商交易平台、农贸交易流通、农业加工企业税务数据,经过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建模、数据分析、可视化数据统计管理,形成农产品上行趋势和分析报告,为政府、农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该项目于2020年初启动实施,按三年建设期,搭建农产品流通大数据应用基础支撑和管理平台。同时,我局积极参与省农业农村厅2020年拟启动的全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力争设立武汉分中心,实现与省级平台数据的互通共享,并做好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主持的全市政务信息资源日常上报工作。
三、深入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打通农产品上行供应渠道
(一)完善农村电商基础设施。2018年以来,为打通农村电商服务“最后一公里”,完善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电商服务体系,依托市供销合作总社、市邮政公司以及优质电商运营商,将原来的供销服务站、益农信息社、村级综合服务社、村支部、村邮站(邮乐购)、村级超市、农资店等站点,进行叠加完善服务功,升级成村级电商服务站,建成邮乐购站点2870个,覆盖6个新城区,63个街(乡、镇),1408个行政村(含大队、农场)。积极推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电商“新零售”,村级电商服务站开展农产品代销、生活用品代购、代缴费、小额金融、公共管理和信息服务等业务,通过“邮掌柜”、“供销e家”平台帮助农民代购20万笔、代销上架农产品7725个种类,涉及金额达3亿元,发布农村供求信息2万条次,替农民办理小额助农存取款和转账业务15.3万笔,金额达9.5亿元,办理农村贷款1.32亿元。
(二)发展农村电商平台。2018年以来,白沙洲、四季美等农产品交易市场相继“试水”大宗农产品电商交易,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武汉陆羽茶业交易中心电商运营中心建成投入运营。以阿里、京东、每日优鲜、兴盛优选、美菜、本来生活、供销e家等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电商品牌相继落地武汉。在政策引导下,培育了良品铺子、周黑鸭、火凤凰、吉及鲜、食享会等5家本土电商领军企业,良品铺子交易额达百亿元,其它4家交易额达30亿元;网络零售额超亿元电商平台达20多家,如乡聚珍品、大汉口、三镇食品、卖货郎、乐村淘、仟吉食品、楼兰蜜语、荷香源、小蜜蜂等;武汉市供销总社相继与“卖货郎”、“夏金农”、“乐村淘”等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合作,积极推进县域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有效带动了我市农村电子商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2019年,全市发展涉农电商企业达8500家,农产品网络交易额突破250亿元。
(三)推广生鲜配送模式。食享会、兴盛优选、十荟团、美菜商城等通过自营仓库、自主组织货源,依托自营电商平台进行接单,独立开展配送。盒马鲜生、中百多点、武商网等通过线上接单、线下门店进行分拣,或由总仓进行分拣,运送到门店,通过到店自提、社区自提(社区组织车辆到门店或提货点自提)和配送到家(门店组织车辆配送或利用外卖骑手配送)等方式进行配送。饿了么、美团外卖、京东到家等通过电商配送的平台支撑,由门店组织货源并进行分拣,平台提供外卖骑手配送到小区,或者由供应商自行配送。依托线上平台高效、快速地将生鲜产品配送到家。
四、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助推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
市财政从2015年到2017年,连续三年每年整合涉农资金2000万元支持“互联网+农业”发展,主要用于物联网应用示范、农业电商企业培育、村级电商综合服务站建设、“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2018年起,又连续三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支持全市农村电商发展。国家、省级也对我市农业信息化项目予以支持,如2017年,农业农村部支持武汉宏农农牧有限公司全智能化蛋鸡产业园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1086万元,2018年—2019年,省农业农村厅连续对数字农业示范建设东西湖区试点支持,共960万元。各区按照市级标准予以配套。积极引导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参与,吸引社会投资上亿元,有效发挥了政府财政资金引导和示范效应,在我市打造了多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农业信息化应用典型。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12月,农业农村部、中央网信办印发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 年)》,2020年,中央、省、市鼓励加大新基建和数字经济建设。我们将按照国家顶层设计,继续谋划好、推广好、实施好“十四五”期间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力争打造数字乡村新的亮点,取得新的实效。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8月12日
分管领导:车国强 联系电话:65683397
责 任 人:叶道剑 联系电话:65652312
经 办 人:吴 杨 联系电话:65652317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