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久明代表:
您在市人大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减少耕地撂荒,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第20200116号)收悉。感谢您对我市“三农”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耕地撂荒的主要特征
近年来,由于农产品比较效益偏低,我市部分地区耕地撂荒现象较严重。据新洲区发改委农产品成本调查机构对2018年粮食、油料、棉花、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价格、成本和收益情况进行了调查汇总。结果显示:2018年粮食作物单产提高、成本增加、价格下降、稻谷亩平净利润93.02元;油料作物(油菜籽)单产提高、成本增加、价格回升、亩平净利润-361.58元;棉花作物单产与成本双减少、价格增加、亩平净利润-1213.59元;蔬菜作物产量略减、成本增加、价格下降、收益减少。净利润为负的主要原因是单户种植面积小,使用机械作业少,家庭用工量大,人工成本高。
土地耕种收益低,造成种植人口减少,种植意愿降低,撂荒现象突出,不利于稳定粮食生产,不利于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经调查,我市耕地撂荒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季节性撂荒。由于秋冬作物种植效益不高、农业机械普及率低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秋冬农业生产积极性降低,导致秋冬季节性撂荒现象严重。
二是易旱、易涝地区撂荒。那些农业基础完善、交通便利、实施土地整理项目的地区耕地利用率较高,但是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灌排设施不配套,特别是一些易旱、易涝地区撂荒情况相对严重一些。
三是近郊村撂荒。在各新城区乡镇街道的近郊村、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的区域撂荒现象严重,这些区域的农民大多就近就业,家庭收入以工资性收入为主。那些交通不便或者相对偏远地区的农民收入来源仍然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这些地方撂荒情况相对较轻。
四是人均耕地少的地方撂荒。人均耕地面积越少的地方耕地撂荒情况越严重,这些地方的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低,大量剩余劳动力只能外出打工;而那些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多或者土地流转力度大的地方,规模经营程度高,撂荒现象较少发生。
二、关于有关建议的答复
(一)关于加大耕地撂荒监管力度。我市将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将土地撂荒和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扶贫、退耕还林、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变市民等农村发展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农村耕地撂荒问题。同时规范执行政策,整顿耕地闲置,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一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耕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二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二是制定耕地撂荒管理办法,明确耕地征占用补偿标准,凡耕地撂荒2年以上的,在征地补偿和集体公益占地调整土地时一律按非耕地荒地标准进行补偿。三是对全家外迁的农户,鼓励将户口迁出并转成城镇户口的给予一定补偿,及时收回原有承包耕地并进行相应流转或者转包。四是对征而未用、占而不用的非农建设用地,进行清理整顿,确保闲置两年以上且具备耕种条件的耕地及时恢复耕种。
(二)关于加大农业产业扶持力度。目前,我市通过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以示范促农业发展,通过加强农业机械服务、农业植保服务,减少土地撂荒的发生。近年来,我市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一是扶持家庭农场。二是扶持农机服务,在水稻、油菜、小麦种植的主要生产环节实现了机耕整、机插、机防、机收等全程机械化,从而有效遏制了土地抛荒。三是扶持植保服务,通过购置植保机械,进行全程的病虫防治,减少劳动力投入。四是扶持种粮大户及蔬菜大户。下阶段,我市将继续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力推广标准化、绿色化产品生产实用技术,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和土地产出效益,减少土地撂荒。
(三)关于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近年来,我市注重加强农业设施管理与保护,以应对常见的自然灾害,比如旱能灌、涝能排,提升耕地质量并加以保护,同时,加快改造中、低产田的实施步伐,减少撂荒的发生。2016年以来,全市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67个,总建设规模84.7万亩,总投资规模11.63亿元,其中新建项目51个,建设规模49.74万亩,投资规模9.4亿元;补建项目16个,建设规模34.96万亩,投资规模2.22亿元。下阶段,我市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监管力度,确保建一片、成一片、收益一片,为有效减少和抑制撂荒作出不懈努力。
(四)关于加大土地流转政策支持力度。目前,我市通过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减少土地撂荒的发生,全市现已流转面积145.98万亩。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实现“六大转型”,即企业流转向农民流转转变、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提高企业效益向提高农民收入转变、大规模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土地流转租期长向租期短转变、行政推动向市场导向转变。下阶段,我市将继续落实政策扶持,加大惠农力度,不断完善土地“三权分置”,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一是鼓励以村为单位组织农户连片流转土地,给予一定奖励。二是鼓励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集中连片流转给予一定补贴。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三农”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5月12日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