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国良委员:
您在市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盘活农业技术人才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提案(第20200286号)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及农技人才培育的关心、关注和支持。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农技推广与培训服务体系现状
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我市通过农技推广内容、载体、效能、方式、途径等的不断实践,逐步发展成公益性和产业化并行的农技推广模式,形成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产业化企业、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目前,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公益性的农技推广机构,在宣政策、强服务、履职能、兴产业、惠民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全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构建情况
我市现有市、区、乡三级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192个,在岗职工1777人,主要开展种植、畜牧、水产、农机四大产业的技术推广与服务。其中市级推广机构4个,在岗职工104人,区级推广机构30个,在岗职工323人。街乡级推广机构158个,在岗位职工1350人。
(二)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与培训情况
1、以需求为导向,持续拓展农技服务与培训功能。市区农业推广部门围绕农业农村发展技术需求,打造以“专家+龙头企业+农户”、“专家+农技推广机构+农户”、“专家+农业专业学会+农户”等多种有效的运作方式,打通技术服务推广一体化通道。一是开展农作物病虫防治服务,全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有效防治面积达到1314.33万亩次。其中,江夏区每个行政村都配有一名查虫员,随时掌握病虫动态便于提前处置、及时止损;二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为群众提供安全的农产品供给;三是开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帮助农民成立水稻、南瓜、蔬菜等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产销对接、激活农村市场;四是开展农业“三新”的推广。推进“菜篮子”工程提档升级。2019年累计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模式近百项;五是同步开展农业专业培训服务,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围绕精准扶贫、产业需求、能力提升、新农村建设等新命题,农技人员身兼服务专家和培训老师两重身份,在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的同时,开展政策传导、技术传授、理念传播服务,用真情实意去打动引领更多农民。如新洲区农技专家周文娟,2019年接受农户24小时咨询电话达60余次,及时有效解答、解决农民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同时义务为农民开展科技培训达8场次,田间实地指导农民达500余人。
2、以项目为载体,全面落实基层农技推广公益性服务职能。我市持续多年组织开展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年度项目保障资金500-800万元,用于支持基层农技推广站所的制度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户的物化补助,农业科技试示范基地的技术示范补助,基层农技人员技术指导与培训等,推动和完善了农技推广到边到角、到村到户的服务。近三年来,武汉市六个新城区农业推广部门围绕粮油、蔬菜、食用菌、畜牧、水产和农业机械等主导产业,择优选聘了农技指导员1500人次,遴选服务了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科技示范主体10000个次,打造高质量水平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200个次,较好地推动了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以效益为标准,建立多元化服务体系。一是不断培育多元化的服务主体。在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主导作用的同时,扶持和培育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发挥新型市场主体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组织优势,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目前已有近100家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参与我市的推广培训工作,如武汉国英种业有限公司、武汉惠华三农有限公司、武汉弘耕种业有限公司等每年举办新品种观摩会,市种业协会每年组织看禾选种现场交流会向经销商和农户更直观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全市农业推广的一主多元的服务体系雏形初步形成。二是搭建了农技推广转化平台。强化了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针对农业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组织科研院所联合攻关,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院区共建、校企共建等方式,为科研院所搭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推广、转化平台,实现农业行政、科研、推广单位的横向互动,促进农业专家和生产一线的对接,共同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4、以人才为引领,抓好两个队伍建设。一是抓好专家服务队伍建设。致力于打造一支精干、高效、“一懂两爱”型的现代农技推广队伍,着力实施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省、市、区三级培训,年度培训农技人员250人次以上,引导农技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手段、仪器设备开展点对点的精准服务。农技人员中涌现出了一批批成效明显、甘于奉献、兢兢业业、开拓创新的优秀代表。市区农技推广专家朱伯华、朱林耀、况开河、李茂年、邱先斌等因为在农技推广工作中的贡献被评选为武汉市黄鹤英才农业专项计划入选人才。二是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建设。致力于打造一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着力培育能够承接、实践、总结、发扬农业“三新”的实施主体,切实解决“谁来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理念来种地”的问题,按照“锁定对象、系统培训、跟踪服务、政策扶持”的总体部署,我市每年争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金近600万元,为农民提供普惠制的分层分类分级农民免费培训,年培训农民3000人次以上,达到授农民以渔,帮农民增智,为农业转型,促农民增收的目标。
二、关于有关建议的答复
1、重视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市区公益性农技机构推广人员承担了大量了农技推广服务职能,但实行“以钱养事”后,由于旧的推广体制已被打破,新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着农技推广队伍人心稳定难、新生力量补充难、“以钱养事”经费到位难、街道乡镇推广机构条件改善难、农业主管部门技术推广计划落实难等问题。目前,我市农技公益性服务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是江夏区实行的行政主管部门“派出制”模式,即由区直主管部门作为项目服务的发包方,管理服务人员,负责服务项目的实施。二是黄陂、新洲、蔡甸、汉南、东西湖五个区实行的是委托服务制,即由街道乡镇政府作为公益性服务的责任主体,负责“以钱养事”项目的确定、发包、签订合同、项目实施、年度考核、资金兑现等。就目前来说,江夏区的“派出制”在人、钱、事上达到了一定程序的统一,便于农业工作的开展,因此,今年,我们将努力呼吁促进黄陂、新洲、蔡甸、汉南、东西湖区向江夏区看齐,以“派出制”为导向机制。
2、加大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力度,积极引进农业人才。我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的省、市、区各级组织的知识更新培训达到300人次,其中省级培训由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承办,市级知识更新培训班每年都走出去学习,2017-2019年分别组织武汉市区的农技专家赴宜昌、南京、成都学习了当地新农村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经验,区级以实用型技术知识更新为主体。三个层次的知识更新培训满足了部分农技人员对新知识、新理念、新科学的求知。今后,我们将以农技人员的需求为导向,精准办班,扎实办班,做到学有所获。
3、提高基层科技人才的待遇。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基层科技人才近两年待遇虽然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差距在拉小,但是绝对值不高,获得感不强,这是事实存在。为了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待遇,2018年以前,我市实施了黄鹤英才农业专项计划,一批基层的农技专家入选并获得奖励资金5万元,今年拟联合市委组织部开展优秀农村科技人才的评选活动,并加大力度组织申报全省、全国的农业科技人才奖项,今年全市共9名农技专家入选全省100名最美农技员,其中新洲区周文娟入选。今后,我们将致力于推动各区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科技特派员经费补贴获评的基层农技人员。
4、理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关系。继续推进农技推广双轨运行。继续完善公益性、产业化“双轨”运行机制,一方面,农技的引进推广、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技术人员的下乡等农技推广活动必须投入大量的经费,在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异常分散的情况下,企业和农户都无力承担,必须由政府支持;另一方面,农技推广的产业化建设能促进农技推广活动完全面向市场需求,有效地建立农技成果与市场的关系,这方面,我们要加快农技信息服务机构和农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从制度建设方面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介机构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7月14日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