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芬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重点打造美丽乡村生态旅游样板景区的建议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经认真研究,认为建议从健全统筹机制、做好规划特色、突出资金整合、强化配套政策、提升运营水平、包装旅游品牌等方面,为我市打造乡村生态旅游样板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我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对照建议内容逐条办理落实,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完善统筹工作机制,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继续强化全市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统筹职能。高位推动,由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为总指挥,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面负责。二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行业发展推动职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村庄规划、乡村生态振兴、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资金保障等8个专项工作组,每个成员单位对各区落实情况分别打分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成绩。三是着力突出专项工作组协同推进职能。分别成立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小组、乡村休闲游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武汉市赏花游发展领导小组,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统筹指导各新城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休闲游和赏花游发展,市农业农村局成立精致农业“十大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职、相互配合,形成整体联动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优化顶层设计。一是持续优化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我市在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排名第2,评为优秀等级,2020、2021年再接再厉,加大投入、加大力度、继续发力,聚焦谋划“十四五”,制发《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打造乡村振兴武汉样板的实施意见》(武发〔2021〕1号),着力完善机制体制,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发展思路等全面提升。二是不断优化村湾发展基础。主动对标江浙、上海等地先进模式,结合我市实际,先后制发《关于全面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 扎实推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推动村湾基础设施强化提升;印发《武汉市常态化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暨开展2021年度春季战役的通知》(武美办发〔2021〕1号),夯实村湾生态环境基础;学习借鉴山东工作经验,形成《关于赴山东考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调查报告》,提出乡村振兴相关优化建议;市生态环境局制发《2021年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部署70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三是大力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印发《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推进精致农业发展“十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部署实施乡村休闲游提档工程,力争到2025年,全市4A级以上乡村休闲游景区15个、创建精致乡村休闲游示范村40个、星级乡村旅游民宿100个、打造乡村旅游强村100个,形成“1+8城市圈”休闲农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三)完善工作机制。制定乡村振兴战略年度实施意见,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建立全面发展议事协商机制,按照议事规则协调全市相关部门和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修订乡村振兴战略考核激励办法,完善考核机制,设置产业兴旺考核指标,市文旅局负责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考核打分;用好考核指挥棒,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建立结果通报制度、成绩激励制度、问题问责制度,倒逼责任落实,形成推动合力。
二、完善行业发展规划,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品牌
(一)全域规划乡村旅游发展。一是完善村庄规划。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指导各新城区编制了全市域村庄总体规划,并结合各区实际,突出村湾的禀赋优势、资源特色、产业基础、历史文化等,有序推进村庄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二是谋划片带发展。在建设6条美丽乡村发展带和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基础上,通过全面提升、连片打造、辐射带动、区域示范,谋划实施“23456工程”,通过三年时间努力,力争打造2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区、30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片带,建设40个以上乡村休闲游示范村、50个以上精致农业示范点和600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构建“点上出彩、面上出新,带上成景、全面铺开”的美丽乡村蓝图。三是优化功能布局。坚持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以全域旅游为导向,实施乡村旅游精品计划,以田园功能单元为主体,以功能小镇为支点,促进乡村品质功能提升,助推实现乡村振兴,推出一批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指导黄陂区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了黄陂区姚家集街杜堂村、木兰乡双泉村,蔡甸区大集街天星村和江夏区五里界街童周岭村等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黄陂区姚家集街杜堂村和江夏区五里界街童周岭村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名村”。
(二)多元发展乡村旅游项目。一是发展赏花游。对赏花特色鲜明、田园景观美化、体验活动丰富、基地规模1000亩以上的赏花游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给予一次性最高500万元的奖补。二是发展休闲农业。对农业生产特色鲜明、田园景观美化、农耕体验活动丰富、生产基地规模100亩以上的休闲农业项目的道路、停车场、厕所、冷库、果茶采摘等补贴最高100万元。三是对创办星级农家乐、星级乡村民宿、乡村游专业合作社分别予以2-10万的奖励。四是对获得中央部委、省级部门授予乡村旅游或休闲农业示范点称号的经营主体,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五是对乡村游、赏花游景区景点的旅游标识标牌、停车场、道路、游步道、游客中心、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进行提升和完善。全市重点支持建设了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5A级景区)、江夏五里界梁湖大道赏花大道、蔡甸索河十里荷花长廊、蔡甸消泗和侏儒油菜花海、新洲十里桂花长廊、东西湖郁金香主题公园及四季吉祥滨江赏花带、汉南楚湘农业园等多个重点项目,建成了蔡甸索河、江夏五里界、黄陂李集、新洲仓埠等旅游特色镇,江夏群益村和童周岭村(小朱湾)、蔡甸丁湾村和炉房村、黄陂张家榨村和杜堂村、东西湖石榴红等旅游特色村,成为全市最富裕、最美丽的新农村。
(三)打造文旅融合发展品牌。一是继续推进历史文化名村建设。保护全市镇村历史文化遗存,促进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发扬名镇名村特色风貌和文化内涵,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推进城市转型和乡村振兴。二是开展品牌创建。对标全省文旅融合十大示范品牌,支持鼓励新城区创建“荆楚文旅名镇”、“荆楚文旅名村”。指导黄陂木兰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蔡甸区索河、九真山片区打造省级旅游度假区。推动创建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在江夏、黄陂、蔡甸、新洲和东西湖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民宿群。三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推进乡村景区旅游演艺节目提档升级,积极推动表演艺术和传统技艺进乡村,创新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搭建武汉乡村休闲游宣传推介平台,开通“武汉乡村休闲游”微信、百度、腾讯、抖音、快手、今日头条、新浪微博等平台公众号,构建自媒体矩阵和短视频宣传渠道,围绕休闲农业观光攻略、特色美食、网红打卡点、时令采摘园等,对武汉乡村休闲游进行了全面的宣传推广,并且每年制作武汉乡村休闲游口袋书免费给市民发放。在长江日报开展了美丽乡村短视频和摄影大赛,在武汉电视台开展了21期美丽乡村展播,通过网络票选和专家评选,评选出16个武汉最美乡村,在武汉“三乡工程”平台开展美丽乡村专场直播活动,东西湖群力大队等10个村湾荣获市委宣传部十佳书香村组。今年将持续加大美丽乡村全媒体宣传推介力度。
三、完善资金整合政策,保障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市财政局建立了乡村振兴战略资金保障工作专班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年度资金保障工作要点,确保市委、市政府明确的重点工作任务预算安排、预算执行落实到位,积极履行财政职能,做好资金保障工作,促进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
(一)构建财政支持政策体系。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专项资金改革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武政办〔2018〕153号),构建我市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先后出台《市级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专项资金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实施方案》(武财农〔2019〕589号)、《2020年统筹整合使用财政资金的实施方案》(武财农〔2020〕33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的意见》等文件,市级财政支持政策的建设投入模式、预算管理方式、资金管理机制、统筹整合机制、资金投入方式改革推进,政策体系渐趋完善,确保了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助推了全市乡村产业振兴。
(二)保障项目建设发展资金。近年来,市级财政每年投入数千万元,对乡村游道路、水电基础设施进行奖补,吸引社会投资近60亿元参与建设全市乡村休闲游重点项目。先后出台《武汉市2020-2022年美丽乡村建设奖补标准与资金管理办法》(武农〔2020〕16号)、《武汉市2020-2021年乡村休闲游(赏花游)项目奖补办法》(武农〔2020〕39号),支持各新城区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对乡村休闲游(赏花游)建设的农家乐、乡村民宿、乡村游合作社、旅游特色村、休闲农业、特色赏花游以及举办的农事、赏花会节活动给予支持,市级财政每年统筹安排涉农资金5亿元支持美丽乡村及乡村休闲游项目建设,确保财政投入与目标任务和建设标准相适应。
(三)优化涉农资金改革政策。市财政局根据中办国办《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认真做好贯彻落实工作,积极将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要求落实到预算安排之中,保障存量调整优先到位,逐步在增量分配上加大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同时,继续加强与省直相关部门的联系,争取省直部门的理解和支持,确保“十四五”期间,按我省制定的实施方案规定落实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
四、完善人才培育政策,促进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市农业农村局不断加大乡村人才培育力度,每年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持续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培养支持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高素质农民队伍。市人社局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人才培育。
(一)加强人才扶持。支持技工院校、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申办乡村旅游业培训相关专业,加强乡村旅游业人才储备。指导技工院校增设乡村旅游业相关专业和课程,支持社会力量申办乡村旅游业定点培训机构,鼓励城乡劳动者参相关技能培训,并对符合条件的给予培训补贴。免费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职业经理人。
(二)优化培训渠道。及时公布有关专业工种和培训定点机构信息。目前,我市就业培训定点机构中涉及旅游服务类专业的有保安员、保洁员、家政服务员、餐厅服务员、营销师、营业员、客房服务员等专业培训资源,如湖北木兰花职业培训学校、武汉市蔡甸区友缘家政职业培训学校等10余家。我们将通过“湖北公共招聘网”等渠道向社会发布涉及旅游服务专业培训专业工种和培训定点机构信息目录。
(三)增加资源供给。鼓励支持更多定点培训机构开设旅游类专业工种培训,吸纳一批具有旅游类专业培训资质的公办院校、优质社会性办学机构成为我市定点机构,扩大旅游服务类专业培训资源供给。
(四)落实培训政策。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在我市培训定点机构报名参加旅游服务类相关专业培训合格的,可按规定享受400-4000元/人的就业培训补贴。
五、完善优秀人才布局,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大力实施“武汉英才”计划。市委组织部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结合武汉人才工作需要和产业发展需要,研究制定“武汉英才”(引进、培育)计划及配套政策。会同市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卫生健康、人社、农业农村等部门,制定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教育人才、文化艺术人才、卫生健康人才、技能人才、农业农村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办法,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打造美丽乡村生态旅游样板景区引进培育高素质、专业化乡村旅游人才。
(二)常态化开展“企业问计”活动。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总体部署,在全市开展“我为人才办实事”活动,切实为企业和人才纾困解难,并健全完善问题收集、分级解决、协调督办、及时反馈等工作机制,推动“企业问计”常态长效。推广重点企业人才“一揽子”定制服务,加强市、区与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重点用人单位合作联动,推动服务精准化、规范化、集约化,提高企业和人才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高质量推进“国企联村”行动。通过整合市属国有企业资源,为结对联结片区提供项目支持、技术指导、产销对接、管理咨询等服务,建设一批高质量产业发展项目、培育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创新一批高效能乡村治理载体、健全一批高标准公共服务设施、传承一批高品位民俗农耕文化,建立产业发展与村集体、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国企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转化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动能和农村优化治理的效能,实现集体增收,带动农民致富。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6月29日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