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武汉周边建设一处美丽乡村示范区的建议收悉,有关建议内容对江夏区统筹推进乡村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创建示范区域提供了新模式新路径。我局会同江夏区人民政府、市文化和旅游局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坚持持续推进,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我市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发展战略,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根本目标,全面推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支持6个新城区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对村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切实提升,乡村产业基础不断增强,美丽乡村覆盖规模和建设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一)逐步完善美丽乡村格局。一是强化基础。我市2009年开始以“特色鲜明的致富产业、环境优美的村容村貌、风格统一的农民住宅、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为主题推进家园建设行动;2013年起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促进产村融合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二是提标建设。2016年出台《武汉市美丽乡村提升计划(2016-2018年)》,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体要求,参照4A级景区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先生态景观体系建设,每年提标建设40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塆的基础上;强化乡风文明和基层组织建设,充分挖掘观光休闲、宜居养老、文化传承、农事体验等多种功能,促进农村产业提档升级,提升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美丽乡村串点、连线、成带发展,各新城区建成一条美丽乡村发展带;2017年创新实施“三乡工程”,盘活农村闲置农房和土地资源,促进城乡要素互动,助力美丽乡村发展带产村融合发展。三是示范打造。我市学习借鉴江浙沪乡村振兴经验做法,2018年起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整治,实施“三乡”工程拓面提质三年行动计划,结合自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条件、闲置资源状况等,全面促进美丽乡村产业发展,2019年按照“培育重点、打造样板、串点成带、辐射带动、示范引领”原则,围绕乡村振兴示范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武汉样板。
(二)着力打造美丽乡村示范。一是创建了一批示范典型。黄陂区创建了个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蔡甸区、江夏区分别纳入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区和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区,2019年江夏区大路村入选全国首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典型范例,2020年江夏区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单位,江夏区金水一村、长江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创建了6个国家卫生乡镇、5个“全国文明村镇”、8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8个“国家森林乡村”,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我市通过促进市民下乡、鼓励能人回乡、吸引企业兴乡,引导城市资源、社会资本和优秀人才涌向农村,形成的“三乡工程”武汉样板荣获了“2017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二是建成了一批发展片带。基本建成6条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生态景观优美的美丽乡村发展带,分别为:黄陂区沿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中轴(省级黄土公路)和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环线布局,按5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成木兰生态旅游区美丽乡村发展带;新洲区沿230国道桂花大道赏花旅游区、东北部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域和中部施岗—邾城—道观河线建设美丽乡村,建成桂花大道美丽乡村发展带;江夏区按照农业大公园“一园三圈四线九板块”布局,打造沿梁子湖、107国道美丽乡村发展带,发展赏花经济、郊野休闲、采摘体验、民俗民风、滨水休闲,建成梁子湖美丽乡村发展带。蔡甸区围绕索河省级旅游名镇建设,以索子长河、嵩阳山山水资源为依托,发展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田园采摘、农事体验等,建成九如鲤—索河美丽乡村发展带。东西湖区沿东柏公路建设柏泉—东山—慈惠美丽乡村发展带,发展田园采摘、旅游休闲、农事体验等,建成东西湖美丽乡村发展带。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沿汉洪高速,按照城乡一体化总体建设目标,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建成集生态秀美、产业富民、乡风文明于一体的汉南美丽乡村发展带。三是打造了乡村振兴武汉样板。以主干道沿线500米范围为重点,初步形成黄陂木兰大道、新洲桂花大道、蔡甸嵩阳大道、江夏鲁湖田园综合体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形成了一批产业基础强、生态环境好、乡风文化淳朴、治理机制高效、致富能力强的优势资源集群,同时通过“三乡工程”三年拓面提质,助推打造乡村振兴武汉样板。
(三)不断探索美丽乡村模式。依托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民俗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发展原则,鼓励美丽乡村多种发展模式。一是打造了黄陂区杜堂村、木兰山村,新洲区项山村、周铺村,江夏区童周岭村、海洋村,蔡甸区天星村、黄虎村等一批特色鲜明、风光旖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2020年经网上投票和专家评审评选出16个最美乡村。二是黄陂区杜堂村入选湖北省首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类),在省综改办举办的全省“美丽乡村(一村一品特色)”评选名列第一,成功探索了以“木兰出生地”为文化根源,以“三乡工程”实践有效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农民转变为股民、乡村变乐园的“杜堂模式”,村民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是蔡甸区天星村多年深耕花博汇旅游小镇项目,在保留原有土地上的村湾、农田、房屋、水系、树木,在维持乡村肌理的基础上改造升级,盘活农村闲置资产,一方面不改变农用地的属性和用途,将其功能进一步提升和放大,让撂荒的农田“变现”,另一方面通过“一揽子”改造,将闲置破败的农房子“变现”成游乐、创业、生活、居住、度假场地,成功探索了“不大拆、不大建”的综合利用改造模式。四是江夏区童周岭村小朱湾是武汉“三乡工程”发源地,利用湾内空闲农房资源,打造荆楚风韵美丽乡村,充分体现了梁子湖自然生态之美,引进湖北摄影家协会、华师教授、城市合伙人、大学生村官等入驻,兴办了摄影实训基地、新民文化书院、老渔民农庄、“三分田”乡村青旅等文化基地、农家乐、乡村民宿、实训基地等,融合摄影、绘画、国学等文化元素,增添村湾文化底蕴,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村,吸引了市民下乡,带动了农民增收,形成独特“小朱湾”模式,在全国拥有较高知名度。江夏区群益村湖榭里“云稼慢乡”依托群益村省级美丽乡村试点的有利基础,利用城郊区位优势,依托田园、山水、村落等原生态资源,开发闲置农地资源,突出城乡差异,突显健康自然元素,打造以定制化家庭农场式为主题的“康养田园模式”。
二、积极主动谋划,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健康发展
(一)大力实施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为全面提升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我市出台了《武汉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武政办〔2020〕94号),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挖掘乡村发展动能,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构建精致农业产业体系、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和多元乡村发展体系,通过全面提升、连片打造、辐射带动、区域示范,构建“点上出彩、面上出新,带上成景、全面铺开”的美丽乡村蓝图。一是突出特色美,建设示范村(点)。到2023年底,全市建设600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示范村农村户厕无害化率达到98%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覆盖率达到100%;按照方便村民生活的要求合理布局农村公厕和污水处理设施,保留型和扩新型村湾水冲式农村公厕覆盖率达到100%、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每个示范村要形成1-2个支撑产业。二是突出片带美,打造示范带。全市打造30个以美丽乡村示范片带,每个示范片带建设必须涵盖2个以上的行政村,美丽乡村示范村比例达到70%以上,农村户厕无害化率达到96%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覆盖率达到98%以上;按照方便村民生活的要求合理布局农村公厕和污水处理设施,保留型和扩新型村湾水冲式农村公厕覆盖率达到96%以上,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三是突出整体美,创建示范区。鼓励各新城区对照标准,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政策聚焦、资源集聚等,积极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区,力争打造2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区,每个示范区要建成多条美丽乡村示范片带,美丽乡村示范村比例达到50%以上,农村户厕无害化率达到9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覆盖率达到95%以上;按照方便村民生活的要求合理布局农村公厕和污水处理设施,保留型和扩新型村湾水冲式农村公厕覆盖率达到95%以上,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二)大力推进三产融合提升发展。一是实施精致农业“十大工程”。按照《武汉市推进精致农业发展“十大工程”实施方案》(武政办〔2021〕10号),引导农业生产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全面提升农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水平,完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全面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实施农业补短板提升、农业产业链提质、乡村休闲游提档、农业科技创新、品牌农业建设、经营主体培育、质量兴农提效、绿色农业提速、实施智慧农业示范、农业示范园区振兴等十大工程,力争到2025年,全市精致农业产业融合比例达到85%以上,重点打造50个精致农业示范点,40个精致乡村休闲游示范村,10条精致农业产业链,其中:千亿元种业产业链1条,百亿元粮油、蔬菜、生猪、水产和花卉苗木产业链各1条,50亿元家禽、水果、茶叶、莲藕产业链各1条。二是提升乡村旅游产业品质。兼顾农民生活、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环境的整体发展,有效植入“旅游+、生态+、文化+”等模式,推进休闲农业、精品民宿与种养基地协同布局,融合农业景观、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打造集农业生产、观光、乡村休闲以及美丽乡村建设于一体的精致乡村休闲游品牌。力争到2025年,全市4A级以上乡村休闲游景区15个、创建精致乡村休闲游示范村40个、星级乡村旅游民宿100个、打造乡村旅游强村100个,形成“1+8”城市圈休闲农业协同发展新格局。三是支持休闲农业项目开发。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对有意愿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并符合《武汉市2020—2021年乡村休闲游(赏花游)项目奖补办法》(武农〔2020〕39号)等政策文件条件的,给予适当奖补资金进行扶持,鼓励其积极发展以本地居民自主经营为主的民宿、农家乐多种经营方式,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丰富旅游要素、形成特色品牌、完善旅游功能、优化生态环境、提升服务能力。
(三)大力开展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我市印发《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新一轮市级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工作的通知》(武政办〔2021〕52号)、《武汉市市级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申报指南》(武综创办〔2021〕1号)和《关于开展新一轮武汉市市级都市田园综合体2021年申报工作的通知》(武综创办〔2021〕2号),鼓励企业主体根据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自愿申报,由区级评审推荐,市级组织第三方审计评定。对规划面积在5000亩以上(以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的产业核心区面积不小于3000亩),新建项目计划投资金额在1亿元以上,并且符合其他申报条件的,重点支持建设主体在基础性、生产性、平台性等方面项目建设,包括道路、水利、电力通讯、公共服务、绿化、亮化、污水垃圾处理等7类基础性项目,种植业、渔业、畜禽、加工设施、流通设施、品牌农业、农业服务平台、设施大棚、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循环农业等11类生产性项目,展示及服务中心、门楼与标识、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美丽乡村等5类平台性项目。以3年为规划创建期,达到选址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优势明显、产村融合发展、绿色发展突出、经营机制创新六个方面创建标准的,经区级验收合格,市级评估认定后,每个综合体给予不超过5000万元市级奖补,区级按照不低于市级专项奖补资金额度叠加奖补,市区专项奖补资金总额不超过新建项目投资总额的50%。2021年全市市级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名额6个,各区可根据实际情况择优推荐,每个区推荐数量不超过2个,目前正在由各区评审推荐,申报日期截至7月25日。
三、发挥区级主体,统筹规划美丽乡村区域发展
(一)坚持规划引领。一是以区级为主体编制完善村庄规划。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指导各新城区编制了全市域村庄总体规划,结合各区实际,适度节约用地、提高资源利用,提出了保留型、扩新型、控制型三类村庄规划,其中保留型和扩新型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条件,扩新型村湾纳入区级拆并规划或自然消亡,不做较大建设计划;同时,突出村湾的禀赋优势、资源特色、产业基础、历史文化等,编制村庄建设详细规划。目前江夏区除个别街村村庄总体规划尚在征求意见,整体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正在结合对乡村建设总体部署有序推进村庄详细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二是完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2016年指导各新城区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确保防洪安全,编制美丽乡村发展带总体规划,制定区域内村塆建设性详细规划,选择符合条件的长期保留村塆建立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库,因地制宜分年度组织项目实施。2019年各区组织编制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对美丽乡村发和乡村振兴示范片带进一步优化布局。三是全域布局美丽乡村示范片带。根据《关于迅速组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工作的通知》(武美组发〔2021〕1号),将组织指导各有关区统筹组织、统一规划、一体设计美丽乡村示范片带风格风貌。
(二)优化功能布局。一是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市文旅局以全域旅游为导向,实施乡村旅游精品计划,以田园功能单元为主体,以功能小镇为支点,促进乡村品质功能提升,助推实现乡村振兴,推出一批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二是科学谋划、完善布局。江夏区将美丽乡村作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初步形成了沿梁子湖大道、107国道和环鲁湖美丽乡村示范片带,2021-2023年将继续打造武嘉沿线示范带、环鲁湖示范带、沿张郑湖示范带、天子山大道示范带、107国道示范带、湖舒沿线带、梁湖大道示范带等7条美丽乡村示范片带,着力构建江夏区美丽乡村片带新格局。三是整治环境、提升风貌。突出乡村风貌、地域特色,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对美丽乡村进行全区域、全方位、全要素规划,科学区分生产生活生态区域,统筹生产、生活和服务设施布局。市城乡建设局组织编印了农房建设和整治风貌指导图集,根据特色的风俗民情各提供了4要建筑推荐方案和3套整治方案,各新城区应当选择具有武汉乡村特色和地域风格的房型图样,注重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打造统一建筑风貌,倡导建设绿色农房,引导农户新(改、扩)建住房与建筑整治符合建筑设计要求,注重与环境协调。
(二)抓好项目统筹。一是推进项目建设。2013年以来,市级财政投入15亿元,持续支持各新城区401个村湾开展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江夏区共建设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84个,涉及农户6548户,已建成54个美丽村湾。2021年指导各有关区策划申报了2021-2023年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项目,经组织市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联合调研和资格审查,征求部门和区级意见,报市政府审定同意后,初步确定全市打造33条美丽乡村示范片带,建设21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共涵盖黄陂、新洲、江夏、蔡甸、东西湖5个新城区,44个街乡镇、189个行政村,涉及农户21733户。其中,江夏区围绕7条美丽乡村示范片带,建设30个美丽乡村项目,涵盖10个街道、29个行政村,涉及农户3018户。乌龙泉街布局了新农村村、友爱村(上屋张湾)、勤劳村三个美丽乡村。二是突出示范引领。江夏区对照“千万工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切入点,统筹推进村内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走出一条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径,建成一批以五里界小朱湾、湖泗海洋村、安山麻城海等为代表的美丽乡村示范村,村湾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强化产业引领,带动百姓受益,有效促进了三产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支持和认可,增强了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重视工作指导。江夏区政府高度重视,接到提案后,由农业、国土、财政、水务、文化等部门共同办理,区农业农村局于5月中旬主动走访代表委员对接掌握情况,到乌龙泉街实地调研并组织召开项目协调会,形成一致意见依法依规支持该项目建设发展。
四、坚持融合发展,着力提升美丽乡村文化内涵
我市打造了杜堂村、双泉村、天星村和童周岭村等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将优美田园风光、优良生态禀赋、优质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盘活了农村资源要素,促进了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下一步将从以下方面提升乡村文化内涵。
(一)注重文化传承,推进历史文化名村打造。注重全市镇村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传承,充分发扬名镇名村特色风貌和文化内涵,不断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打造特色地域文化品牌,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持续推动城市转型和乡村振兴。
(二)突出示范打造,推进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在推进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建的基础上,在江夏、黄陂、蔡甸、新洲和东西湖等区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民宿群,持续推进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
(三)重视文旅融合, 推进乡村优秀民俗传承。积极推动表演艺术和传统技艺进村,推进乡村景区旅游演艺节目提档升级和乡村文化旅游节的创新举办,促进乡村文旅的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乡村优秀民俗传承。
(四)坚持对标对表,推进文旅示范品牌打造。对标全省文旅融合十大示范品牌,支持鼓励各区创建“荆楚文旅名镇”、“荆楚文旅名村”、“荆楚文旅名街”等旅游示范品牌,发挥品牌带动作用,持续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7月2日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