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燕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展生物育种产业链,加快建设中国种都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三农”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您提出的建议富有建设性,对推动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武汉·中国种都具有指导意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目前,市级已成立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领导小组,市政府程用文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5月8日,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公室正式揭牌,揭牌仪式后,省、市领导主持会议专门听取了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进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了相关工作,要求对照创建方案,细化年度建设任务清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根据市领导要求,市农业农村局起草了武汉农创中心领导小组专题会议方案已上报市政府,会议预备通知已发市直有关部门和相关区,准备工作正有序推进。
二、关于加大政策资金保障支持力度
为加快推进我市种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武汉•中国种都和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武政办[2020]86号)《关于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武政办[2021]75号),市级财政设立了武汉•中国种都项目建设奖补资金,重点支持武汉•中国种都和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021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武汉•中国种都建设项目资金6000万元,实际下达8643万元:其中安排3950万元支持种业研发,平台、种企及品种推广;安排600万元支持水产苗种繁育;安排1093万元支持工厂集约化育苗;安排3000万元支持武汉农业集团武湖淡水渔业科技园建设。
2022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武汉•中国种都建设资金7710万元。一是支持种业高质量发展5210万元,其中,农作物种高质量发展3480万元,水产苗种繁育830万元,多倍体水稻研发与应用500万元,种业博览会400万元。二是支持武汉农创中心建设2500万元,主要用于农创中心生物种业、动物生物制品、生物饲料添加剂三大主导产业及农业环境微生物、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等重点产业,鼓励相关产业主体研发、应用、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显著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和水平。
此外,2021年12月,武汉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理事会审议并通过了由武汉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出资600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2.4亿元,共同设立总规模为3亿元的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农创子基金,支持武汉农创中心建设,目前完成9个项目入库管理,其中伯远生物、双绿源、爱农云联等3个项目完成立项审批,禾大科技和艾迪晶2个项目正式入场。东湖高新区争取了40亿元专项债支持农创中心建设,农业银行授信42亿元支持农创中心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建设。
在招商引资方面,2021年以来,我市认真梳理世界500强、中国100强、国家农业龙头企业等名单,建立重点招引清单,先后赴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海南等地开展 20余场主题推介和论坛、峰会活动,与研发机构、科技农企精准对接180余次,新引进企业落户102家,累计引进、孵化企业总数700余家。今年一季度已招引29家企业落户。
2022年,为降低制种农户和种子企业的生产风险,按照“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商业化运作”的原则,完善出台《武汉市2022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工作方案》,明确对入驻汉南种业小镇的种业企业开展蔬菜制种保险试点工作。
关于您提出的筹划建设种业成果展示交易中心,打造涵盖种子现货、期货和科技成果(植物新品种、技术、商标等)等大型种业交易中心,因内涵盖现货、期货交易等需批准交易的品种。根据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国发〔2011〕38号)要求,原则上在目前国家清整联办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活动尚未结束前,不能新增地方交易场所。下一步,市地方金融局将积极了解国家最新政策变化,争取证监等监管部门支持,待政策明朗时争取我市大型种业交易中心现货、期货交易功能落地。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6月16日
附件: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