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办理 > 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0220203号提案的答复

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0220203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2-06-30 09:30 来源: 发布单位: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陈昊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将艺术赋能于文化,助力武汉市“乡村振兴”的建议提案收悉,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宝贵意见,我局按照议提案分办工作要求,结合本单位职能,认真分析研究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加强统筹部署,做好乡村文化发展布局

(一)布局“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出台《武汉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未来五年,武汉将围绕打造“一个样板”(打造乡村振兴的“武汉样板”),着力构建“一个美丽经济圈”(特大城市乡村美丽经济圈),持续推进“三业联动”(打造精致农业、做强龙头企业、提升品牌农业),重点建设“四条重点农业产业链”(现代种业产业链、“菜篮子”产业链、农科创产业链、“农业+”产业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一是在农业产业发展中注重文化创新。夯实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基础,支持文化创意中心建设。二是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彰显文化价值。规划乡村旅游业空间布局,结合武汉特点,建设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蔡甸知音文化生态旅游区、新洲问津文化生态旅游区。三是在产业链构建中注重向文化产业拓展。布局“农业+”重点产业链,推动“农业+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支持农文旅龙头企业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与特色经济价值,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实现农业与文化旅游业、服务业的高效链接与高度融合。四是在发展方式上注重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的新体系,形成“都市农业+美丽村庄+乡村文化”的美丽经济圈。五是在农业品牌打造中注重本土特色文化传承展现。发掘一批有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的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保护传承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传统工艺,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农特臻品,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品牌。六是在乡村建设发展中探索文化运营模式。到2035年,建成全域美丽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统一的乡村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七是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注重引导乡村文化。鼓励具有民俗文化、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资源的村集体,发展乡村旅游项目,进一步拓展现代都市农业新功能。

(二)布局繁荣乡村特色文化。一是培育农村新时代新风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完善乡村学校、街道(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村级文化长廊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二是传承发展武汉特色乡村文化。推进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挖掘武汉特色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传承发展优秀农耕文化。组织好中国农民丰收节。发展传统工艺类农村项目和文化产品,挖掘培养乡村文化本土人才。实施乡村文化品牌培育行动。三是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农村公共文化场馆设施提档升级。加强基层文化产品供给、文化活动开展和文化人才培养。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模式。依托国庆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等重大节庆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文体活动交流、竞赛与评比。

(三)布局农文旅产业发展重点。出台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实施意见、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以科技创新为擎、生态农业为基、田园风光为韵、农耕文化为魂,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构建武汉特色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在高标准推进乡村建设中,依托村庄空间布局,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改善乡村宜居宜业环境;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民居、红色村寨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建设舒适宜居、各具特色小城镇。二是在高效能实施乡村治理中,推进文明村镇建设,开展文明新村、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加强乡土文化和农耕文明传承,加大非遗项目保护力度;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百姓明星”大赛、“四季村晚”等活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戏下乡”“送展览进乡村”“红色文艺轻骑兵”“书香农家”等活动。三是在发展乡村重点产业中,规划到2024年底,全面建成种业文化创意中心,依据国土空间规划、村庄布局规划,依托乡村休闲游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结合重点景点景区和重要交通线,构建六大新城区景点联动、区域协作、城乡融合、均衡协调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二、筑牢发展基础,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要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循序渐进,顺应村庄发展规律,根据乡村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分类推进。我局在自身职能范围内,严格遵循国土规划部门组织编制的村庄规划,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民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保障水平,为乡村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一)坚持小拆小建大整治,保留乡村风土文化特色。将乡村文化传承保护在美丽乡村建设政策制度中予以明确。美丽乡村项目管理办法明确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按照《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32000-2015),组织各区项目管理部门和规划设计单位培训学习,指导各区坚持小拆小建大整治原则,落实项目建设与环境协调,选择具有乡村特色和地域风格的改造样式,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和原始性等规定。

(二)坚持彰显特色传承文化,加强建房整治风貌指导。积极协助市城乡建设局完成发布《农村建房标准图集》和《农村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图集》指导手册,以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目的,以“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省地”为指导思想,以“彰显特色、统一风格”的原则,改善新农村整体风貌,引导科学合理建设民居,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展示荆楚文化和地方特色,促进农村规范建房,实现新农村建设在建筑风貌、生态景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领域建设,使农房建设与农业生产、 产业发相结合,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形成有特色的农村风貌。

(三)坚持自下而上遵循民意,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建设

起草并推动出台武汉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实施“23456工程”(打造2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区、30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片带,建设40个以上乡村休闲游示范村、50个以上精致农业示范点和600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构建“点上出彩、面上出新,带上成景、全面铺开”的美丽乡村蓝图。以区为主体实施了2021-2023年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216个,策划打造33条美丽乡村示范片带。

三、注重宣传发动,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一)发扬农耕文化,倡导乡风文明。组织参加美丽乡村视频展播、“一约四会”典型案例征集、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喜迎党的二十大视频和征文征集、县乡长说唱美丽乡村、印迹乡村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我市组织策划申报的江夏区《乡村振兴路上锦绣村“一约四会”》和新洲区项山村《落实村民议事制度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获得省农业农村厅、省民政厅、省文明办宣传推介。我市选送的《家乡阳逻》获省厅“荆楚美丽乡村”视频展播。省委组织部将“武汉抗战第一村”黄陂区蔡店街姚家山村的《村容焕新“红”味浓》、新四军在鄂最大战役打响地蔡甸区侏儒山街阳湾村的《红绿融合探索新时代发展路》纳入“湖北红色美丽村庄行”专题进行了宣传报道。

(二)注重宣传发动,吸引社会参与。央媒聚焦报道我市长江长江禁捕工作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江豚重现武汉的情况,打造武汉樱花江豚生态品牌。打造武汉“三农”标杆栏目,在长江日报创立《大地》周刊,为我市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鼓与呼。在湖北日报《乡村振兴武汉行》推出专栏。联合武汉电视台《都市家园》推出武汉“新农人”,《都市家园带你游乡村》。组织乡村振兴大讲堂。联合武汉电视台、腾讯大楚网等推出《“三农”品鉴官探乡村之寻迹盘中餐》,举办《三农品鉴官探乡村》线下大型活动两场,在木兰花乡茶谷、紫薇都市田园和东西湖金色惠农生产基地开展直播活动。策划推出“你笑起来真好看——喜迎党的二十大乡村振兴看武汉”笑脸故事,生动传播好武汉乡村建设的全国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用好三乡平台,激发市场活力。全面优化“三乡工程”平台功能,打造“三乡工程”促振兴平台,完善村级服务站点,做好空闲农房信息采集工作,拓展租农房、找农庄、看景点、查民宿功能,完善市民下乡、三乡品牌、国企联村、返乡投资、人才引进模块,发布“美丽乡村看武汉”“乡村点灯人”“美丽乡村清洁家园”专题,多维度、多角度、多平台展示推介武汉美丽乡村美食美景图,增进乡村人气,促进美丽经济,打造乡村品牌。新洲区千年古镇仓埠街项山村作为武汉“三乡工程”示范村,打造的“靠山小镇”项目,被共青团中央选为献礼党的二十大乡村振兴主题电影《五月的花海》剧组拍摄取景地。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6月30日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