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办理 > 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163号提案的答复

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163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3-07-27 17:05 来源: 发布单位: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王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都市农业生产基地能力建设的建议收悉,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市文旅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进行了认真研究,我局充分认同该建议,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加以采纳,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关要求,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关于推动“三高地、两基地”建设精神,以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为抓手,以壮大现代种业、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乡村休闲游五大产业为重点,不断补齐、延伸、做强“现代种业、菜篮子、农科创、农业+”四大产业链,培育了一批农贸、农工贸、农文旅、农科创型龙头企业,大力推进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种业发展水平,夯实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基础,强化现代农业要素保障和平台支撑,进一步夯实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基础。

一、加强全产业链建设

提档升级一批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区,全年蔬菜播种面积248万亩,蔬菜保有量稳定在770万吨。发展蔬菜春提早、秋延后,扩大与中(一季晚)稻配茬的越冬露地蔬菜基地规模,提高蔬菜基地标准化建设水平和种植效益,推进蔬菜基地数字化转型,积极支持种养循环基地和设施蔬菜工厂建设。围绕农业多种功能拓展,乡村多元价值提升,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进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2条千亿级(农业+、菜篮子)、5条五百亿级(现代种业、农科创、粮油、果茶、花卉苗木)的农业产业链,四大产业链总产值达4200亿,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8家。区域公共品牌“江城百臻”在央视火爆“出圈”。

下一步,将继续大力推动产业体系构建,以优质高效、特色精品为导向,推动蔬菜、果品、茶叶基地提档升级。聚焦蔬菜、水产、生猪、莲藕等优势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完善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壮大以精深加工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建立健全基地标准化制度体系和实施激励机制。支持基地开展生产、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设施设备标准化改造,改善标准化生产条件。以“链园一体”方式,高标准打造1个市级农产品加工园,积极推动东西湖走马岭等6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鼓励特色鲜明、模式新颖、水平领先的区、街(乡镇)、园区创建国家、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二、有力保障资源要素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续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52.75万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以发展特色产业盘活土地资源。会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实施点状用地的指导意见》(武自然资规发〔2022〕1号)及《关于<武汉市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实施点状用地的指导意见>的补充通知》(武自然资规发〔2023〕12号),对确需零星、分散布局的农业生产设施、农文旅产业以及农村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等,按照项目实际用地需求实行点状用地。2022年,全市开展乡村振兴项目规划选址准入、用地报批和土地供应项目30余个,用地规模985.6亩。组织开展了2次点状用地政策培训,累计培训约300人次。加快人才振兴,制定乡村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办法,畅通乡村技术人才流动及晋升渠道。首次将农业农村人才纳入“武汉英才”支持培育计划,每年培育支持50名本土优秀人才。建立覆盖全市481个行政村的“头雁”项目数据库,“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新增招录162人,完成600名以上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

下一步,将盘活利用闲置农村宅基地和住房,规范和完善宅基地审批程序,加强服务指导。协调推进点状用地政策,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建设用地,积极采用多种途径落实点状用地规划空间,对规划重点打造的示范区域,按照“规划-设计-治理一体化”的思路,由街乡组织编制村庄规划,充分考虑各方诉求,保障点状用地精准落地;对于尚未编制村庄规划又急需用地的都市农业生产基地项目,可采取生态准入论证的方式保障点状用地,促进乡村地区产业发展与功能提升。

三、加快科技创新引领

依托武汉·中国种都建设基础,聚合多方力量、形成多元投入,加快推动农创中心建设,将农创中心打造成集农业科研、转化、研发、人才、企业为一体的“五大中心”和农业研发总部集聚区,汇聚企业家、科学家、金融资本家成立生猪联合育种中心,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畜牧公司申报省生猪育种技术、种源培育等项目。搭建政企政校创新共享平台,加速政产学研用一体发展,核心区新增引进企业近100家,累计引进行业院士专家11位、省市区各类科创人才70余位。推进现代种业产业链建设,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资源保护、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建设、市场净化五大行动,种业产业链年产值达到640亿元。

下一步,将充分发挥武汉科教资源优势,加快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研发国家级科研成果、高转化性科技成果,聚焦生物育种、动物生物制品、生物饲料添加剂、智慧农业等领域,推动农创中心与洪山实验室、神农设施、华中农大微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机融合,形成产学研推平台。大力推进数字农业设施基地建设,推进农机作业与北斗、物联网、大数据、遥感等技术融合发展,提升现代都市农业基地的科技化水平。

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改善农业产地环境,持续推进化肥化学农药减量增效,化肥、化学农药使用量持续下降,全市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0%,创建化肥农药减量化核心示范区39个,施用量减少20%以上。巩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成果,推广7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典型模式。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申报制度,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0%。开展农膜回收利用,推广示范生物可降解地膜,农膜回收利用率超过82%。继续实施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的管理,加强监测预警、实行检打联动,持续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食用农产品承诺合格证制度。

下一步,将继续大力发展农业绿色生产,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绿色种养循环等行动,确保今年全市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93%、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3%。突出源头治理,全程监管,开展生产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确保农产品监测综合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应用,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基地绿色发展。

五、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确定的空间发展布局和年度工作目标,在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以科技创新为擎、生态农业为基,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着力提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发展水平,统筹指导推动我市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围绕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产业政策,谋划实施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示范性的现代都市农业重大项目。立足产村有机融合,围绕城镇周边、都市田园综合体、乡村特色产业区、乡村休闲游线路等人口和产业聚集区,启动218个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惠及189个行政村、2.3万户农民。

下一步,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产业政策,谋划实施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示范性的现代都市农业重大项目。加强农业农村重大项目、重点工程财政资金保障,争取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聚焦农业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领域,加快支农专项资金的使用进度,提高使用效率。强化金融扶持,加大农业产业基地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7月12日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长者专区
"武汉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武汉农业农村"新浪微博
"武汉农业农村"头条号

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 | 武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武汉市农业信息化中心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八古墩东一巷78号 邮编:430023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02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