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彩霞委员:
感谢您多年来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重点,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取向,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着力抓好措施落实,我市乡村产业发展保持了竞进提质、升级增效、量质兼取的良好态势。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市乡村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稳定大盘,乡村经济稳中向好。近年来,我市着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力稳生产保供给,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6.72亿元,同比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04元,同比增长7.7%,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全市农业农村招商引资签约454.5亿元。
(二)强筋健骨,龙头带动不断增强。2022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39家,较上届增加36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四、位居全省第一),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18家。新增“二品一标”农产品品牌30个,累计认证958个。“江城百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公开发布,入围“2022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名单。
(三)创新驱动,科技领航种业振兴。全国第五、华中唯一的武汉国家农创中心正式实体运作,云集了11位农业领域院士、12个国字号实验室、400余位行业专家、800家农业高科技企业,获批4个部级公共研发平台,产值规模与企业聚集度位居全国前列。“华夏香丝”大米荣获全国金奖,科前生物在细分领域排名全国第三,免疫猪用生物制品全国第一,回盛生物建成全国产能第一的两条生产线,新华扬成为亚洲最大的生物添加剂企业,饲料添加剂市场占有率达到25%。
(四)筑牢底线,城乡保供基础不断夯实。2022年,我市全力克服疫情和高温干旱灾害影响,切实保障全市“菜篮子”产业链牢产稳。全市蔬菜产量达到841.3万吨、生猪出栏249万头、水产品产量45.3万吨。建立了423家“菜篮子”产品生产保供主体名录。部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达到23家,总量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布局预制菜加工业,创新出台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10条扶持政策。打造2个农村电商营销中心。
(五)聚力拓展,“农业+”产业链蓬勃发展。2022年,全市规上农产品企业已达到755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985.33亿元,排在副省级城市前列,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3.56:1,远高于全国(2.5:1)、全省(1.5:1)平均水平。全市累计培育乡村休闲游经营主体3619个,农村从业人员9万多人,创建全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区(县)2个(黄陂区和东西湖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区2个(黄陂区和新洲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8个(杜堂村、胜天村、张家榨村、双泉村、项山村、遮湖岗村、雨霖村、海洋村),国家5A级乡村休闲游景区1个,4A级12个,3A级11个,花博汇等省级重点休闲农业园区38个。2022年,全市乡村休闲游旅游接待人数达5367.71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60.64亿元。
(六)共同缔造,乡村治理效能持续释放。全市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提前三年完成全市5.87亿元村级非经营性债务清零任务。乡村人才、土地、金融等要素保障更加完善,创新推进乡村技术人才职称评审,首次将50名现代农业人才纳入“武汉英才”计划支持培育专项;创新出台“点状用地”政策,落实自建房专项清查,开展210个涉宅基地违法卫片图斑核查,会同国土部门核查106宗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线索,推动7.8万亩“撂荒地”变“希望田”;以“生猪活体抵押”为突破口开展金融支农创新,首次搭建授信额度200亿元的生猪企业融资纾困平台,出台了《武汉市生猪活体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操作指引(暂行)》(武银营〔2023〕22号)。截至2023年3月末,武汉市惠农贷累计发放333笔,累放金额24.07亿元。涉农保证保险贷款累计发放167笔,累放1.36亿元。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869笔,累放金额76.75亿元。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优化发展要素支撑。一是强化财政支持。市制订出台了《2022—2025年期间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有关政策意见》(武农〔2022〕2号),明确了“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精致农业四大产业链、粮食安全、乡村建设、都市田园综合体建设等板块,重点发力、形成合力,进一步推动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迈向更高水平。二是优化金融服务。快速出台《关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 助力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同时加大“三农”领域信贷投放,围绕都市田园综合体建设、乡村游、生猪养殖、种业等重点领域,引导贷款资源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立足壮大行业龙头,持续扩大涉农贷款投放。三是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入“三农”。积极推进农户、新型经营主体、乡村建设项目等主体融资对接,截至2022年底,武汉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3693.73亿元,当年新增262.53亿元,同比增长7.14%。同年,我市还与武汉农村商业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约定武汉农商行在五年内提供不低于200亿元的授信额度,2023年,武汉农村商业银行已为全市31家农业企业授信50.885亿元,为护航“三农”发展助力。四是破解产业发展难题。联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出台了《武汉市关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实施点状用地的指导意见》(武自然资规发〔2022〕1号),明确了在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可预留不超过5%的规划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用于保障点状用地。截至2022年底,汉南兰岛都市田园综合体、东西湖鑫三江田园综合体分别获批点状用地22亩和13.7亩。同年又制定出台了《强化自然资源要素服务保障助力稳增长实施方案》(武自然资规发〔2022〕35号),明确对服务于农业生产、农文旅结合或农村生活环境改善等确需使用的零星、分散建设用地,按照项目开发建设实际用地需求,建多少、批多少、供多少,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五是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2009年以来,在全市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中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培养高、中级职称人员800余人。2022年制定出台了《武汉市乡村农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办法》,制定相应的激励与扶持措施。
(二)培育壮大产业链“链主”。组织开展新一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监测和认定工作。一是优化修订《武汉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监测管理办法》(武农〔2022〕4号)。二是深入挖掘汪玉霞食品、黄鹤楼酒业老字号企业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企业资源,进一步壮大我市龙头企业队伍。三是积极组织市级龙头企业申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022年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
(三)引领现代种业产业链建设。一是注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推荐5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和2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入选国家级资源库,数量居全国前列。二是强化政策支持。2022年,市级财政安排支持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和生物育种重大科技专项资金7380万元,并争取2021年省级种业产业链专项资金及农作物良种创新和农作物良种生产补贴资金3700万元。三是促进产销衔接。成功举办2022武汉种业博览会和院士论坛,展示各类农作物品种3200多个,达成技术成果推广协议20余项、种企与基地业务80项,实现交易3000多万元,线上观众达500余万人次。四是净化种业环境。完成了全市杂交水稻种子纯度海南种植鉴定1558个。截至目前,全省80%以上的种企落户我市,种业集群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自主研发水稻、油菜、玉米、蔬菜等新品种推广面积达5500万亩。
(四)打造高质量“菜篮子”产业链。一是抓好农产品稳产保供。新建高标准农田13.57万亩,新建蔬菜设施工厂3个(增产能270吨)、数字渔场5个(增产能3000吨)、数字猪场7个(增产能54万头),数字农业服务面积86万亩。二是加强“菜篮子”产品质量监管。制定出台了《2022年市级标准化示范及“二品一标”项目建设方案》,全市新认证“二品一标”品牌农产品30个;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样品监测29.1万个,综合合格率99.9%。三是建设“菜篮子”产品保鲜冷链设施。印发了《2022年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全年新改扩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项目61个,新增库容6.2万吨,两年新增总库容达到10万吨)。四是实施“菜篮子”产品品牌提升行动。印发了《武汉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项目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形成武汉市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称“江城百臻”,并在9月21日正式对外发布,认定了2022年武汉市优质农产品品牌20个。
(五)创新驱动农科创产业链价值链。一是提升集约发展水平。加快8家生猪产业绿色发展项目建设步伐。推荐湖北金林、武汉金龙、湖北金旭等3家生猪养殖企业和武汉回盛、武汉科前、国药动保等3家兽药生产企业申报2022年省生猪产业链重点项目。二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成功推选动物生物制品公共研发平台等4个项目进入“十四五”部级项目库。支持举办“生猪母仔一体化精准饲养技术高峰研讨会-千湖峰会”共同推动科技与产业、企业、人才、金融等要素深度融合。三是培育壮大企业品牌。指导湖北金林、武汉金龙、武汉天种3个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进一步做大做强,提升种猪品质和育种水平,增强繁育供种能力,壮大“金龙”“金林”“天种”“天健”等武汉种猪品牌。
(六)拓展“农业+”产业链功能链。一是做好政策保障。制订出台《武汉市2021-2030年乡村休闲游发展实施意见》,会同市财政局出台了《武汉市乡村休闲游发展奖补办法(2022-2025年)》,进一步支持乡村休闲游壮大发展。二是加强宣传推介。与长江日报联合发布“武汉乡村休闲游春光大片”及“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十年山水见初心”两个专版,印制《2022武汉五一乡村休闲游口袋书》《2022武汉乡村休闲游暑期版折页书》《2022武汉乡村休闲游玩转金色乡村金秋版口袋书》《2022-2023武汉乡村休闲游乡村过大年折页书》共9万册,免费向公众发放。2022年,全市乡村休闲游旅游接待人数5367.71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160.64亿元。新增1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黄陂区花乡茶谷)。三是点状供地成效显著。东西湖区鑫三江、江夏区未来家园、汉南区兰岛等田园综合体项目获批点状用地80.92亩。四是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开展生鲜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及社群营销,推进农产品供应链创新示范,2022年全年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314.04亿元。
三、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市将以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四链同构”,推进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壮大现代种业、“菜篮子”、农科创、“农业+”等四大产业链,总产值突破4500亿元,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新增20家。一是激活创新链。持续推进农创中心与湖北洪山实验室合作共建,支持分子育种、微生物农药创制、华中动物生物制品、农业生物DNA指纹鉴定等4个部级区域公共研发平台建设,示范推广“四新”30项、30万亩。加快汉南种业小镇建设,提升“武汉·中国种都”影响力。二是做强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提档升级,打造1个市级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快发展预制菜产业,预制菜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500亿元。三是提升价值链。新增“三品一标”30个,推广“江城百臻”武汉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武汉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办好农民丰收节、农博会等特色展会,提升武汉农业品牌影响力。四是健全供应链。新改扩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30个,深入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打造1-2个农村电商营销中心,带动特色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网络销售,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350亿元。五是推进农文旅融合。加快推进10个市级都市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人数达到535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165亿元。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